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榆陵录 > 第三十六章 魏诚的算计

第三十六章 魏诚的算计

    元辅望只犹豫了一瞬,便笑道:“今日来了一堆折子,还没来得及读,我现在就找找,请中贵人稍后片刻。”

    他快步走到未读的折子前,假意翻找了一会,很快抽出一本读了读,道:“找到了!”然后将折子送到魏诚面前。

    魏诚连忙放下茶盏,接过来一看:“就是这本,屈平动作还真快,据他所说,人都已经抓起来了,正在送往京都的路上,想必两个月内就能进京了。”

    “我看这上面写着,屈平也会一同进京?”

    “正是,他的江左布政司也做了好多年了,此次立下大功,也该给他一个实在的京官做做了,元首辅你说是不是?”魏诚笑道。

    元辅望满脸赞同的神色:“这是自然,等案子结了,还是要麻烦吏部好好安排一下。”

    魏诚走后,元辅望又在文渊阁内坐了一个时辰才离开。出了宫门,他直奔家中,路上嘱咐护卫悄悄请钟思鼎他们夜晚前来。

    入夜不久,钟思鼎父子便带着范适培父子和成煊进了元家西院。元辅望和元济早就在房内等候,见他们几人来,立即关上门说道:“魏诚和屈平已经把熊奉咸抓了,眼下还有不到两个月便会送至京都受审。人是屈平亲自押送的。”

    众人皆是一惊。

    钟思鼎不解:“用什么罪名抓的人?”

    “私收海寇贿赂,通敌叛国。”

    “我看是贼喊捉贼吧。”范轼源冷冷道。

    钟开仪有些困惑:“屈平怎么会如此大胆,难道他忘了周管家还在我们手上吗?”

    “这就是他们的阴险之处。”元辅望眉头紧锁道:“他们知道周管家没用了,落在我们手里为了活命,他必然什么都会说出来。屈平的折子里已经把他说成是熊奉咸的内应,也是个海寇。”

    “糟了!”元济失声道:“一旦周管家成了海寇,我们还将他作为舞弊案的证人,为开仪翻案,那么魏诚一定会把‘相护’的罪名扣在我们身上!”

    “原来这就是他的后手!怪不得屈平根本不怕周管家在我们手中!”范适培恨道。

    钟思鼎面色深沉:“这么多年,魏诚在这个位置上稳坐如山,凭的就是这般算计和筹谋。他不论做什么,都是环环紧扣,只要找出一个人来,他就能安排出各种罪名,将与这人有关的官员、富商等等全部拉下马,而且合情合理,让人轻易找不出一点错来。”

    “老师说得对,”元辅望叹了口气,“魏诚绝非容易对付之人。这件事关系重大,明面上看着是熊奉咸的案子,实际上,他是想把我们都一并打下去。此番一定要小心,要是走错一步,就满盘皆输了。”

    “我们要赶在他们之前查出实据才行,还是要派人去江左一带。”范轼源道。

    钟思鼎点点头:“这是自然。他们还没进京,眼下至少还有一月多的时间,等到了京都开审,只怕锲安司动作太快,又会像之前开仪那样,匆匆结案。我们要想个法子拖一拖。”

    “我记得熊奉咸曾经在钱塘的西辰书院任过山长,有不少学生的。”钟开仪突然道。

    “确实如此。”元辅望点点头:“开仪,你是不是有什么办法了?”

    钟开仪肃然道:“若想拖延时间,还是要把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才好。熊奉咸被抓,他的学生眼下一定是知道了。钱塘那边现在毫无动静,想必是他们一时间群龙无首,想伸冤又不得法。”

    他顿了顿,又道:“我想立即去一趟钱塘,可否请范叔叔与我同去?”

    “去钱塘?你想怎么做?”元济问道。

    “我会先去那里找到熊奉咸的学生,然后想办法将他们聚拢起来,在钱塘造势。这就势必要借助范叔叔在钱塘府的人脉和眼线。”钟开仪道。

    “自然可以,”范轼源点了点头,“屈平一走,我在钱塘的报房也就没了威胁。不如明天就出发,今晚我先派人传书回去,让林平他们早点回城。”

    “我也想去!”成煊忙道。“你们都不通武艺,我跟着去可以保护一二。”

    钟开仪和范轼源齐齐望向钟思鼎,见他点头同意,范轼源才道:“那就有劳小爵爷了。”

    “这次造势,能拖住吗?”范适培有些担忧。“开仪那次,我们也是在京中据理力争,才只拖了不到三月。只怕这次……”

    “这两件案子性质不同。”元济道:“科举舞弊闹得再大,说到底也不过是国朝内部的问题。通敌就不同了。一旦涉及到动摇国本之事,圣上不会马虎结案的。”

    “济儿说得对,”元辅望沉着道,“虽然这件事看上去对我们十分不利,但又好在他们给熊奉咸安上的是通敌的罪名。圣上在这些事上一向非常谨慎,一定会下令彻查清楚,就像当年云家和袁家那件案子一样,魏诚他们也是费了许多心思,将证据做得严丝合缝。”

    “所以,这次只要我们一面拖延时间,一面找到他们通敌的实据,将魏诚一派拉下来也未必不可。”钟思鼎道。

    范轼源思考片刻,道:“事不宜迟,今晚我、开仪和煊儿就收拾行李,明晨一早就出发。”

    “不可!”元辅望突然道。

    三人面上立即浮现出不解的神色。

    “清早出城的人不多,你们三人太过显眼,不如等正午交班时分再走。”

    三人一听,眉头舒解,心下了然。

    ……

    第二日正午,仲春的日光照得城楼上的巡视兵士们暖和舒适。他们刚用过点心,随意巡视一番,便凑在一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闲天。城门口的兵士们也放松了检查,席地而坐晒起了太阳。

    “东家,钟公子,小伯爷,”探看回来的川子对他们三人一拱手,轻声道:“小人刚看过了,眼下正是松散的时候,我们即刻出城吧。”

    四人各自牵着马,慢慢走出城门,直到郊外望不见城墙的地方,才翻身上马,往钱塘奔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