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近几年看过的一些书 > 《我的音乐笔记》

《我的音乐笔记》

    二零一七年国庆节期间和夫人在家闲来无事,而天气又逢连阴雨,只好出门去狂逛书店。在手机APP“好日子“上看到了上海之禾书店,网上看着还挺好的,便坐公交前往。到了之后待了一个小时左右,买两本书《目送》和《我的音乐笔记》。

    书刚买来那会儿是夫人先看的,有了身孕之后,夫人每天有时间都会坚持练习电子琴,看她也挺有信心的,就想着买本有关音乐的书籍,看是否能帮助她对音乐保持住长久的兴趣爱好。

    这本书的作者本不是专业的业内人士,和普通人的我们很像,但对音乐的涉猎十分广泛,其中很多的欣赏都是围绕欧洲古典音乐的,最多的为奥地利的、法国的、和俄国的很多之前听都不曾听过的音乐家。而自己仅仅知道些以前书本上提到的如:莫扎持、贝多芬、肖邦,还有上大学那会听的柴可夫斯基。作者在书中有时也会推荐些他认为比较优秀的曲子,可自听了之后完全没有欣赏到他在书中所写的那些体会和领悟,也许自己压根没有欣赏音乐的细胞吧。不过我最终还是坚持看完了,感觉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别,但是书都买了,不看岂不浪费了。

    2018.03.10

    后记:

    其实今日整理到这本书,突然发觉很多时候自己在选书的时出发点都很奇妙,有时真的就是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但有时纯粹是为了逛逛,随手拿起一本书,漫无目的,随心翻阅,感兴趣就买了回去快速看完,不感兴趣草草浏览放下走人。还有时就是出门在外偶遇一些有特点的书店,挑选两本作为纪念。比如厦门大学里的那家书店买了本《霍乱时期的爱情》,上海闵行之禾书店买了《目送》、《我的音乐笔记》,还有深圳机场候机楼里的书店,虹桥新天地里书店等。也许很多时候人就是会这样,记忆就是靠着这些实物承载着的,就像一位老人家会看着一件老物件马上想起很多事一样。我想自己看的书也是这样,有的书并没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就行这本,但是它却承载着一个属自己某段时间的特殊记忆:可能是一次旅行,可能是一次偶遇,也可能是一个美好的瞬间,仅此而已,也许这就是阅读的另一层意义吧。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