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姜家丑女要翻身 > 第二十八章 一个叫祝廷纭的人

第二十八章 一个叫祝廷纭的人

    初进国子监的学生,都要从《五经》开始学起。

    姜毓彤和元晟走进学堂,找了两张靠近的空课桌,把东西放下,四下环顾。堂上教《五经》的许博士也已经坐定,见下面坐着的元晟,有些惊讶,却本着国子监博士的素养,定下神翻开书本。

    孽缘啊,孽缘。

    许博士原先在秦王府教过两年元晟,那大概是他六、七岁的时候吧。说起来是元晟的先生,其实是给他其他的师傅做助教。那时候的元晟一开始还是个聪明好学的好苗子,连着几个师傅都夸他日后必能成大器,接秦王衣钵。可后来不知怎的,突然之间这孩子就跟找了魔一样,天天想尽办法溜出去玩,师傅交代的功课没有一样是做了的。秦王妃在家气得爬不起来床,秦王也每日训斥,就是不见效果。于是,许博士一气之下就辞了这差事,后来被秦王推荐给了国子监祭酒张阶,之后就留在国子监,从学正做到了博士。

    如今这贪玩的孩子竟进了国子监当他的弟子,真不知是福是祸。

    元晟也认出了许博士,他轻轻戳了戳姜毓彤胳膊:“台上那位,是许先生。我小时候,他教过我。迂腐的老头儿一个,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还是个从八品博士,想来跟朝堂没什么关联。”

    “嗯,”姜毓彤点点头,“如果他是东宫的人,大概早就平步青云了。可国子监这么多先生和学生,一个个筛查太费时间了,你可知道什么门路,可以查学生的典籍?”

    “典簿厅啊。“元晟道,”国子监的典簿厅,收着所有学生的学籍。可要进去查看,不太容易。学生是不允许进入的,就算是先生要进去查看,也得取得祭酒的手令。“

    ”那这算什么门路?“

    ”哎,别着急啊。“元晟眉头一挑,像是成竹在胸,”就是这么巧,那位典簿啊,在下认识。“

    ”那就是说,我们能进去看学籍了?“

    ”这。。。倒也不是。那位典簿吧,性格有些古板,怕不会让我们进去。可国子监所有学生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他是一清二楚,我们可以直接去问他。“

    姜毓彤嗤笑一声。这元晟,有话不会直说,就会故弄玄虚,真是话本听多了。

    台上的许博士清了清嗓子,示意课堂开始。学生们都翻开书本,跟着他摇头晃脑。今天的课程是《大学》,对姜毓彤来说算是生疏。她虽然小时候也和姜毓秀一起请过先生上过课,可随着她渐渐长大,父亲愈发不愿意让她抛头露面,所以最终只留了绣娘教她一些绣活。庆幸的是,她虽然只读过《弟子规》《女德》这些入门的书,字倒是因为读话本而认得不少,跟京城其他小姐相比,也不逊色。

    可国子监的书,对她来说就显得吃力了。好在,她也不是真的来读书的。

    ———

    下了堂,学生们都开始往饭堂走。

    饭堂是打听消息最好的地方。学生们课间也没什么活动,互通京城内大小轶事算是比较有趣的一桩。

    姜毓彤跟着元晟,在其他学生的避让中早早就领到了午餐,坐在国子监饭堂主桌的主位上。

    刚一坐定,学生们就争相凑上来,要与小王爷同桌吃饭,顺道一个个地介绍自己身家背景,表达一下愿与小王爷同行,为小王爷效犬马之劳的决心。

    势利。

    姜毓彤心中暗暗笑话这些读圣贤书却做世俗事的读书人,眼神却瞥到了远处一个人吃饭的姜毓泽。

    时过境迁,不知道弟弟能不能守得住寂寞。

    可她不能过去陪弟弟,不能让任何人发现自己和他的关系。她来国子监之前已经想得清清楚楚,无论发生什么,她都要首先保护弟弟的前程。

    “你们可认识一个叫梁木之的监生?”姜毓彤终于忍不住,干脆大方问了出来,“我刚来京城时,常去赌坊,那人借了我五十两白银,说让到国子监找梁木之寻。”

    姜毓彤随便编了个故事,但不知梁木之是否真是好赌之人,心中没有底。

    同桌一个年纪看着有些大的学生开口了:“那梁木之谁人不认识?监生中文采第一,可惜没参加春闱,就回乡了。不过,他可是日日穿锦的人,平日吃穿用度可大方了,不至于去赌坊,还要借钱吧?”

    “哦,”姜毓彤有些紧张,“那怕是有人假冒他的名号,骗了我的钱。”

    “呵呵,”那学生笑了,“长齐怕是刚来京城,不懂这京城小民的把戏,被骗啦。“

    说完,众人哈哈大笑。想这草包定是从边塞来的无疑,蠢得可爱。

    ”那梁木之,为何不参加春闱就回乡了呢?“元晟接过姜毓彤的话茬,也想问出个究竟。

    众人立马收敛笑容,仔细回想,认真回答道:”小王爷问的好啊。那梁木之文采好,哪怕不能进殿试,混个主簿当当绝对是没问题的。可不知怎的,我们明明见他还在为春闱复习准备,可临考前三天,他就向祭酒请退了。具体原因,祭酒也没告诉我们,只说是他家中有事。“

    祭酒?

    姜毓彤听罢,看着元晟。两人交换眼神,似是都觉得这祭酒应该知道些什么,就也不再问这些学生了,免得打草惊蛇。

    就在谈话间,远处桌子上一名学生却高声喊道:“那梁木之可没回乡。”

    元晟和姜毓彤不约而同地看了过去。

    “祝廷纭,你可别瞎说了,”那年纪稍大的学生嘲笑道,“你日日在这里说那梁木之没回乡没回乡,那我问你,他如今何在?别以为你说句惊世骇俗的疯话,小王爷就会多看你一眼。”

    没回乡?

    姜毓彤正要上前发问,元晟却给她一个眼神,让她先别着急,等没别人了再问。

    那位叫祝廷纭的学生也没再回话,只安安静静一个人吃着饭,手上还捧着本字帖,像是前朝褚遂良的《倪宽赞》。姜毓彤认得这书帖,是因为帮苏家绣庄做过这个绣活。当时有买家的未婚妻子特别喜欢前朝褚遂良的书法,想做一幅绣画当做聘礼送给姑娘家,姜毓彤帮苏家的绣娘绣了几页,只觉得这字飘逸而有媚骨,想来这姑娘家一定是位不拘一格的才女。

    可当朝盛行的行楷“台阁体”,端正稳重,是朝堂上的标准书体,父亲一直说,这是“博大昌明之体”。作为国子监的学生,怎会抱着本《倪宽赞》?

    姜毓彤知道,这个叫祝廷纭的,跟别人不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