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繁花落尽见东篱 > 第十九章:外包突然来敲门

第十九章:外包突然来敲门

    赵广清委婉地拒绝还是让杨诗文心里有一丝失落,但相比较那些一听到是外包就直接挂电话的人来说,赵广清还是很有职业素养的,但其实在礼貌的拒绝的同时,赵广清心里已经有一千万句:“能滚多远滚多远”在酝酿,不过从赵广清本人切实的遭遇来看,杨诗文被人挂电话其实也不冤,毕竟海朋事干的谈不上地道,赵广清本人的经历就是活生生是的例子,那段不超过半年的悲惨经历是赵广清最不愿意回忆和提及的屈辱历史,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被咬了一次,还想让我被你要第二次,真当哥哥傻?罗马不是在一天建起来的,你海朋这类外包公司的口碑也是一天接着一天坏下去的。

    杨诗文打完电话后,去了楼下的饭店吃午饭,此刻赵广清也在吃着午饭,虽然都在吃午饭,但两个人想的事情却不一样,这边赵广清在思考着找工作的事情,对于他来说,工作并不难找,难的是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好工作,在职场捏爬滚打了这么多年的老兵,拿出去还是值点钱的,就算是寒冬,也饿不死,就是比以往难一些。而今天接到的这通电话,让赵广清对于外包更加深恶痛疾,他心里清楚,没有人比海朋他们更期盼行业寒冬的到来。为了削减成本,企业扩大外包员工的比例是正常操作。而作为海朋HR的杨诗文则在想如何能完成自己的招聘指标,说实话虽然寒冬已然来临,但招聘却并没有想象的顺利,毕竟求职者被外包还是有深深的担忧的。

    说实话杨诗文心底里并不认同海朋的一些做法,但在其位,谋其政,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当初自己听信了海朋科技的话,认为在外包公司做招聘工作能够更好地锻炼自己,更快地提升个人能力。结果在海朋科技的这段时间,杨诗文发现给外包公司招人难度确实更大,但对于提升自己的能力好像并没有太明显的作用。而且还要帮助雇主海朋尽可能地粉饰本就残缺不全的待遇,好让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接下海朋的外包战袍,成为海朋雇佣军,从而帮助“宅心仁厚”的雇主在外面替甲方卖命。这是一个很完美的连环游戏,游戏规则的制定者都心知肚明,但还是要让游戏的玩家越来越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游戏里赚到钱。

    短暂的午休很快结束,杨诗文早已回到工位上,下午一点半,杨诗文准时拿起了桌上的电话,拨通了一个BJ地区的手机号码。刚才杨诗文已经把这个号码的主人的简历浏览了不止一次,虽然觉得对方不大可能看上外包岗位,但杨诗文还是决定一试,万一在寒冬里对方饥不择食呢。巧的是这个号码的主人正是前几天刚被裁员的邱书诚。

    杨诗文的电话打进来的时候,邱书诚正在研究代码,平时邱书诚和代码打交道的时候,手机通常都是静音状态,这些天因为处于求职期,所以手机就没调静音。

    杨诗文的电话打碎了屋里的宁静,邱书诚看到是西安的号码还感到奇怪,之前邱书诚没有外包的经历,对于国内的外包公司也不了解,自然不知道这是海朋科技的电话,他没有过多的犹豫,拿起手机接了这个来自千里之外的电话。

    电话那边传来杨诗文清脆的声音,例行的介绍结束后,邱书诚已经知道了对方提供的岗位是外包的事实,虽然对外包不怎么了解,也没有赵广清那样刻骨铭心的亲身记忆,但海朋的鼎鼎大名他还是听过的。毫不夸张的说,在IT界,一个程序员要是没听过邱书诚的老东家烁焰,这还算是正常的,但要是没听过海朋科技的名字,那就会被嘲笑不专业,几乎所有巨头都和海朋有业务往来,在各大知名互联网公司里,都能看到海朋科技雇佣军的身影。海朋的威名在业界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所以邱书诚也知道对方是什么来路,在自己的部门,邱书诚就接触过海朋的外包同事,留给邱书诚的印象一般,但让邱书诚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外包人员的待遇都很低,低到令人心碎的程度。烁焰的外包人员因为待遇低的问题,所以大多是技术一般甚至很差的人,待遇差、没发展成了外包的标签,对于这样的位置,邱书诚自然是敬而远之,他找了个理由,把通话结束了。

    挂断电话之后,邱书诚马不停蹄地再次拥抱代码,他要争分夺秒地为明天的面试多做些准备。他很看中这次面试,因此他不允许自己浪费宝贵的时间。而被拒绝的杨诗文似乎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今天邱书诚给出的理由,杨诗文不是第一次听到了,她已经不记得此前自己听到过多少次相同或类似的理由了。她知道这只是一个托辞或是借口,是人家礼貌的拒绝,但这样的说法不正是给彼此一个台阶下吗?总好过冰冷的拒绝吧。职场上很多人不都是要学会假装,在这里假装是一种生存的本领,不管是在领导面前假装,还是在同事面前假装,亦或是对素未谋面的人,假装不一定是恶意的,但恶意的表演通常需要假装的配合。

    邱书诚继续复习代码,杨诗文也继续自己的工作,她又陆续打了几个电话,非常幸运的约到了一个面试,接受邀约的哥们也是刚刚被裁,被裁员后面了好几家公司,都被拒绝,在屡遭打击之后,决定外包也先试一下,最起码可以当备胎用。

    处理完了技术类的面试邀约工作,杨诗文要开始非技术类岗位的面试邀约了,杨诗文在电脑了上把今天要邀约的人选的简历又都浏览了一遍,其中的一个简历给人以鹤立鸡群的感觉。这是一个知名综合性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经历只有短短的三个月,10月中旬就离职了,之后的工作经历是空白。这个人叫李同泽,一个985大学毕业生,只有三个月工作经历,看来这个孩子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窝啊,杨诗文心里嘀咕着。原来11月初,杨诗文就发现了李同泽的简历,当时她就给李同泽打过电话,人家当时拒绝了。现在又过去快两个月了。李同泽的求职预期应该降了不少吧。这回没准可以把小朋友拉过来。至于杨诗文能否把这个她眼中的小朋友拉过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