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蜀汉县令 > 蜀汉正史(可以略过)

蜀汉正史(可以略过)

    简介:

    话说公元220年前,蜀汉,又称季汉,是三国之一。

    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汉室宗亲刘备在军阀混战中崛起。

    221年,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四川成都称帝,延续了汉朝大统!

    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禅,历二帝,共43年,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后被曹魏所灭。

    详细介绍:

    我们在蜀汉的军事和政治上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的刘备阶段,

    中期的诸葛亮阶段,

    后期的刘禅阶段。

    在早期的时候,得到三国的天下计划,基本都是根据隆中计划来实施的,刘备将借来荆州获得了胜利,然后派出了两个军队去攻击曹操和魏氏的军队,占领了洛阳和西都长安。

    但是后来关羽不小心将荆州失去了,所以这一计划已经破灭,夷陵战败之后刘备本人意外病逝,蜀汉就此就进入了诸葛亮阶段。

    宜州是蜀汉中期唯一一个落脚的地方,但是那时候宜州已经没有什么丰富的资产了,但它之前确实是一个广阔而丰富的地方。

    地理位置站的也非常的好,所以宜州当时被细分为汉中巴蜀和南中的地方,在三国中曹操的实力不需要多说,综合能力绝对是比较强的。

    而东吴的孙权实力高于蜀汉,所以蜀汉在综合能力方面还是比他们要弱一些。

    这时诸葛亮就制定了另一个战略计划,他们先模仿刘邦的事迹,然后拿下了关中,然后回到古都长安,走出了萧山和函谷关去讨伐,在本作者看来诸葛亮这个计划也是非常好的!

    事实上刘备在占领汉中时就模仿了刘邦,后来诸葛亮六次从祁山出来的时候,就是为了实施这一个计划。

    但是刘邦成功了,为什么诸葛亮失败了呢?

    其实很简单,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人力资源,刘邦当时拥有了几名大将,而刘邦的对手项羽赶走了他的父亲范增,项羽在人力方面都没有刘邦的好。

    再一个就是地理原因,当时刘邦在汉中时烧毁了道路,项羽不能轻易的去攻击他,而刘邦也能利用自己地理位置,去进攻项羽,所以项羽已经处于了劣势,刘邦再次进攻了项羽。

    再说现在蜀汉已经在诸葛亮阶段了,刘备最想统一天下,但是已经去世了,当时诸葛亮身边的人力也在逐渐减少,而曹魏身边的人却是日益在增多。

    在地理位置方面蜀汉当时只有宜州这一个落脚之地,曹魏他们的地方覆盖了天下2/3的地区,所以就这些而言,诸葛亮处于劣势地带。

    诸葛亮知道蜀汉不可能在几年内像刘邦一样赢得天下,但是如果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后去世,能通过两三代人的努力去收复汉室吗?

    本作者想估计诸葛亮这个问题已经问了自己无数次了,但是历史并没有给蜀汉一个复苏的机会。

    在后期的时候刘禅继位,但是刘禅他自己只想安定下来,他不想把首都迁到汉中,经常去阻碍诸葛亮。

    诸葛亮知道刘备对他很好,所以他不想强迫刘禅屈服于他,也不想去取代刘禅,诸葛亮因为工作过度在54岁的时候去世了。

    其实如果当时刘禅听他的话先去汉中的话,他也可以免于这些坎坷的路程和疲劳,这样说不定还能延长它的寿命。

    在古代时没有方便的交通工具,而且他们身处的地方走出来的话,蜀汉都会消耗非常多的人力和物力,这不仅损害了国家力量也让诸葛亮为此死去!

    本作者觉得刘禅这个人只顾自己的安危不顾国家,这才让诸葛亮没有完成自己的计划就此离开了,着实是一件绝绝对对可惜的事!

    上面就是蜀汉在三国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实本作者比较可惜,刘备只生活在一个阶段就已经去世了。

    他留下诸葛亮帮助刘禅来复兴蜀汉,但他可能没有想到,最后蜀汉的灭亡就是栽在刘禅的手中,因为刘禅的固执和胆小没有听诸葛亮的话,要是把蜀汉迁到首都汉中这样诸葛亮也能多活一段时间。

    他们的地理位置也占了上风,说不定历史最后还能被改写。

    上面就是本作者的观点,希望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评论下来和本作者一起来交流。

    诸葛亮简介:(虽然没什么用)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曾经更是集蜀汉人力,物力,北伐,曾五出祁山!但是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