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极品皇孙 > 161获封郡王,四海镇服使

161获封郡王,四海镇服使

    除了残缺的分享,朱从心其实也还获得了一些体质上的加成。

    所以下山的时候,他的步伐明显是轻快了许多。

    他甚至有种轻轻一跳就可以飞下山坡的感觉,不过因为胆子太小,并没有敢于尝试。

    “已经解决了吗?他是不是已经离开了?他该不会再回来吧?”

    望见朱从心,朱元璋当即急切地问道。

    “哪有那么简单.我早就跟你说了,请神容易送神难!”

    “神明这种东西,不管是正神还是邪神,一旦你知晓了他的存在,他便也能随时锁定住你的位置。”

    “所以,若想一劳永逸的摆脱这群讨厌的家伙,最好的办法就是忘记他们。”

    “消除掉他们存在于世的所有痕迹,包括一些传说亦或者故事。”

    朱从心没好气的摇头。

    “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忘得掉?就算我忘了,你不也一样记得他的存在?”

    朱元璋怔愣了一脸。

    “我跟你又不一样。我又不怕他们。”

    朱从心再次无语的道。

    朱元璋瞬间无话可说。

    直到许久之后,才是一脸惆怅的道:“那接下来怎么办?难道就没有办法防着它们吗?咱总不能一直提心吊胆的吧?”

    “我会想办法解决。你只需要老老实实当你的皇帝,不要再做一些蠢事就可以了。”朱从心淡淡的说道。

    这也便是在给朱元璋上眼药。

    “.那你皇奶奶那边.”朱元璋有些尴尬地点了点头,然后再次小心地问道。

    “若是找到了长生不老的办法,我会第一时间通知你们。死而复生一样。”

    朱从心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小心思,缓缓地说道。

    随即,便是抱着手里地小丑盒子,一路回去了秦王府。

    不过他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朱元璋却是没办法这么平淡。

    所以第二天,一道圣旨便是下到了秦王府。

    这是一份封赏的圣旨。

    内中不仅提及了朱从心对于水灾治理,海盐晒制的贡献,也还简述了【朱氏拼音】对于启蒙教育的积极作用。

    不过真正的重点,却其实并不在于此,而是在于最后的封赏。

    因为这一次,朱元璋除了给他“争取”到了一个郡王之位外,也还额外的弄出了一个【四海镇服使】的职位。

    这是一个直属于朱元璋的特殊职位。

    虽然只有不到三品,而且还是个武职,但在编制上,却其实已经与七卿对等。更重要的是,拥有了该职位之后,朱从心终于是可以明目张胆的培植自己的海军了。

    当然,钱得他自己出。

    因为朱元璋的内帑,还需用在对北和对南的战争之上。

    “原来不知不觉中,这小皇孙竟已做出了这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也太了不得了!”

    “谁说不是呢!想当年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可是连大字都认不得几个.”

    “我就说盐价为什么突然间就稳住了!原来都是这小皇孙的手笔!如此一来,这江南的盐商怕不得伤筋动骨!”

    “何止是伤筋动骨!能活下来就不错了!你以为陛下是什么善男信女么?之前那些盐商借着天灾大发横财,弄得各地盐价暴涨,甚至还逼得陛下拨下了大量银子稳固盐价。现在食盐产量暴增,陛下不生吞了这些奸商都算是仁慈了。”

    “不过这样一来,以后的盐税怕是会少上许多啊”

    “少?怎么会少?应该会变多才对。”

    “不会吧?盐价暴跌,盐税还会上涨?这是什么道理?”

    “这都不明白吗?你仔细想想,以前买盐最多的都是哪些人?十个人买一百斤盐,和一千个人买一万斤盐,你觉得哪一种官府拿到的税收更多?”

    “我懂了!以前盐价高,穷人都吃不起盐,所以绝大部分盐,其实都是销到了大明的中上层。但那些人终究只是少数。能够消耗掉的盐也极其的有限。而现在,盐价便宜了,全天下人都吃得起了,所以对于盐的消耗也会大幅度的增加。就算价格暴跌,只要卖得多了,税收一样可以上来。”

    “最重要得还是私盐的式微。以前盐价高,所以很多私盐贩子都敢冒着杀头的危险转卖私盐。但现在,利润变少了不说,朝廷打压的力度还有增无减。如此情况之下,只要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不可能再去做这种吃亏不讨好的事情。所以理论上,大明的盐税不仅不会降,还将大幅度的增加。”

    “不只是税收,还有民生。以前的食盐转运以及贩卖基本都把持在各个世家手里。但现在,由于利润的降低,他们势必不可能再花费那么大的代价继续维持盐道的运转,所以一些下层的商民,也便等于是多出了一条谋生之路。”

    “是啊!两江的盐运,就算利润再小,也最少可以养活百万之众。这可是天大的好事!要我说,一个郡王还不足够彰显小皇孙的功绩。陛下应该直接给他封王的!”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小皇孙毕竟还小,现在封王,怕是会引来很多人的不满.”

    “这位兄台说得没错。咱们大明向来讲究论资排辈。你本事再大,没有足够的资历,也一样会被一群尸位素餐的废物踩在脚下。小皇孙虽是皇亲,怕也免不了会遭到一些朝臣的打压。”

    “唉!也不知道我大明何时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优胜劣汰。那些没什么鸟用的官员就该让他们回家种地!”

    看到这则告示后,整个大明都沸腾了一片。

    大多数人对之都是保有着支持的态度。

    有些“激进”的,甚至是对大明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居然想要大明彻底摆脱“论资排辈”的传统艺能。

    乍听之下,朱从心除了无语之外,也不禁有些好笑。

    因为在他的前世,哪怕经过了七百年之久,华夏民族的职场,也依旧是深受着“资历文化”的严重影响。

    有些时候,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在大明,你至少还能拿到一个编制。

    当多大官,就干多少事,没有人会让你“越权行事”。

    但在七百年后,真正干活的,却是一些连劳务合同都没有的临时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