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汉末魂穿袁绍 > 第五章 赵刚吃饭舔碗

第五章 赵刚吃饭舔碗

    袁绍、赵刚分头追踪,管家也派了不少家丁沿路询问,也没查到什么头绪。这偷人的小贼看来是个高手,连赵刚这种经年老兵都没查到什么线索。

    想劫走张绵,首先要知道张绵在哪?知道张绵在哪的人只能是袁术身边的人,甄舫符合条件。

    然后就是伪造印信,需要一个精通书写的人来模仿袁术的笔迹,这个不太好找。甄舫一个小兵八成不认字,估计干不了,另有其人。

    最后就是救了人,如何悄无声息的消失?执金吾是不是也有人参与,毕竟执金吾来回巡逻,可疑的马车能不查查?是不是已经出城了,城门卫那也有可能有坏人?

    袁绍是学过几年唯物辩证法的人,分析问题的本事还是有的。

    目前,唯一能确定的有两点,第一,张绵的身份一定很特殊,否则,不至于费这么大劲营救,甚至还暴露了一个小内甄舫。

    第二,帝都还有黄巾余孽或者合作伙伴,而且地位不低,至少是唐周不知道的,而且这些人中必然有一个精通模仿字迹的人。甄舫只需要拿了假的印信,趁袁术不注意偷偷盖个章就完事。

    破案线索就是精通模仿字迹的人。说实话,袁绍不觉的这种人很多,这是东汉末年,虽然纸张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东西,但是还是很贵的,平常人用不起。

    纸起源于西汉,那时候纸很粗糙,也不像现在的纸一样防虫蛀,而且不易书写,洇墨。只能说是擦屁股都嫌拉。

    直到东汉蔡伦改进纸张,即蔡侯纸,纸才正式进入文化圈。因为造纸工艺的原因,还是很贵的,当然比绢帛要便宜很多。蔡伦采用的是树皮、麻线等原材料浆制而成,这些东西可能看起来不值钱。但是,树皮能有多少树皮,派人把树皮全扒了?不现实!麻线也不便宜,那年头很多人还光腚呢?

    当然,蔡伦也不是为了让大家伙都用得起纸,他没这么高觉悟。他只是一个太监,一个忠心的太监,官职尚方令,就是管理制造皇室用具的官。当时,皇帝有个妃子叫邓绥,这个娘们很有手腕,蔡伦跟她混的。邓绥喜欢书法绘画,真喜欢假喜欢就不知道了,大概率是皇帝喜欢看。

    为了帮助邓绥争宠,蔡伦决定立项研究如何造出更易于绘画的纸。不要天真的认为蔡伦会亲自动脑动手,蔡伦利用尚方令的权力,调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给足钱粮,命令他们加班加点铆足了劲给咱家好好做项目。一句话,集中力量办大事,给钱给人给东西,纸而已,很快就做出来了,当然有点小贵,但这不是事。邓绥很满意,画的画很是带劲,皇帝看了都脸红,于是邓绥成了皇后,蔡伦也封了候。至于造纸的工匠,没人记得,只记得蔡伦发明了纸,可笑不可笑?

    总之,东汉末年纸还很贵,虽然容易书写,那也不是一般人用得起的。而且很多书籍还是用竹简来当载体,便宜皮实,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古代书籍没多少字的,《尚书》2500字,《孙子兵法》6000字等等,竹简用来承载足够了,而且大家习惯了拿着竹简装x。

    当然了,文书已经基本用纸了,皇帝贴个布告,大臣打个小报告,小内送个密信,都是用纸了。有纸了,皇帝不会傻不愣登的再用一块绢帛写个告示贴城门上。有纸了,小内送个密信也更容易藏匿。当然,没人会怀疑皇帝用不起纸,也不会怀疑小内用不起纸。

    “刚子,来皇城几年了?知不知道谁善于模仿他人字迹?”

    “俺来三年了,那年俺刚娶了媳妇。谁善于模仿他人字迹,俺不知道。不过鸿都那里很多书法家,他们经常办书画展,一定能找到线索,毕竟圈子就这么大。”

    鸿都门学?又是这地方,正好顺路把马匹要回来,走起。

    到了地方,找到张有钱,看看日头也偏西了,肚子也呱呱叫。袁绍决定请赵刚和张有钱搓一顿好的。

    正好鸿都也有餐厅,得益于灵帝刘宏对胡床胡凳的喜爱和硬性推广,大汉人不需要再跪坐着吃饭了。

    三人落座,袁绍点了一桌子菜,无非是炒豆芽、萝卜炖小鸡、猪肉炒白菜、羊肉汤等等,外加一筐子胡饼。当然,这大冬天没多少新鲜蔬菜,大汉也没有多么稀罕精致的菜肴。

    有人说大汉是没有炒菜的,这纯粹是人云亦云,可能是听没脑子的专家瞎哔哔的。有铁锅的地方必然有炒菜,当古人是傻子吗?秦朝可能没有炒菜,因为铁锅没有普及,老百姓基本都是用陶釜煮饭,那玩意可不敢干烧翻炒。得益于铁锅的普及,农业的发展,西域的交流,东汉的饭桌已经很好了,葱姜蒜,黄瓜葫芦,花椒韭菜,酱油醋都是有的。做饭手法也基本都有,蒸煮炒煎烤。唯一不足的是还差几样,玉米辣椒土豆地瓜这几样没有。

    赵刚吃的那叫一个嗨皮,碗都舔上三遍。张有钱稍微好点,不过也好不到哪去。袁绍以为这俩货是饿死鬼投胎吗!直到结账,才明白怎么回事。

    “诚惠108钱,不打折,不赊账!”

    “泥马,多少?”袁绍一脸的懵逼,咋这么贵。袁绍以为也就三四十个大子。当然袁绍是不差钱的,只是没带这么多,108个五铢钱,24铢为一两,汉朝16两一斤,谁没事带一斤半铜在身上,那多沉啊。

    “袁爷,我们这饭庄可是陛下开的,比外面便宜很多的。不信,你可以去外面打听打听。”

    袁绍当然不能丢面子,随手扯下了一个玉佩顶了账,并暗自发誓以后轻易不请人下馆子了。

    “刚子,一个月工资多少?”

    “也就240钱,不过我们每个月发二石麦或者粟米,有时候还有布帛。”

    “那够养家吗?”袁绍决定仔细问问行情。

    “搁前几年是够的,还能剩下点,不过现在啥都贵了,以前一斗米也就三十钱,现在都五十都不够了。那点钱买点盐买点菜就没了,一年到头吃不到几次肉。哈哈,谢谢袁爷请客了!”

    “怎么会这样呢?”

    “人少了啊,前几年隔三差五的闹瘟疫,死了很多人,没人种地了,产量少了,所以就贵了呗!”张有钱一幅我很懂的样子。

    通货膨胀了啊,袁绍一丝明悟。苦的都是底层人,比如赵刚,物价上涨,赵刚工资并没有跟涨,只好兼职卖菜补贴家用。而袁绍这种富豪,基本没啥影响,因为家里地窖里的钱都发霉了。

    “有钱,你很不一般!”袁绍觉得,张有钱一个古人,能从宏观上看清问题本质,是很不错的了。

    “没啥,今年我家地租少收了很多,我爹说粮食要留着自己吃,不打算卖了!哈哈哈!”

    淦!袁绍一阵无语,你家是真有钱有肉有酒啊。

    “有钱,问你个事,认不认识模仿字迹拿手的人?”火候差不多了,该问问正事。

    “这个还真有,梁鹄字写的好,模仿别人字迹也很拿手。他写的字画,经常被人高价买走。知道曹孟德吧,他就把梁鹄的字裱起来挂堂屋。”

    曹操竟然是这样的人,还是个迷恋书法的人?从侧面说明,梁鹄好像不怎么好惹的样子,人家人缘肯定广,不能硬上,有点棘手。

    “他最近跟什么人来往有印象吗?”

    “那人多了去了,谁记得住呢!”

    算了,先别打草惊蛇,等就任司隶校尉,大权在握,再派人暗中观察,一举抓捕。

    告别了张有钱,牵了马儿,袁绍跟赵刚一起出了鸿都。

    “刚子,想不想发财?”

    “做梦都想!”

    “我也想!”

    “。。。。。。。”

    “刚子,想不想当官?”

    “这个可以想吗?”

    “为什么不能?你看你当了官就不用兼职卖菜了!当官才能提高收入啊,有钱了才能买个学区院子,才能让娃学文化,学好文化才有机会再当官,多好!”

    “可是我不识字啊,也不可能有人举荐我啊!”

    “刚子,我的官大不大?有没有权力独自招聘下属官员?”袁绍觉得得招个小弟安插在下面随时监控是不是有人不服。赵刚这个苦哈哈的小兵就很合适,给他调个岗升个官还不得死心塌地跟我混。再说也是跟了中郎将袁术好几年的人,可靠性高。

    “那大了去了,肯定有权自己组建拉一伙人的,那些大官都是这么干的。您知道张温吧,他也做过司隶校尉,他一到任就换了很多自己人,不用自己人使唤不动,听一个战友说的,嘿嘿。袁爷不会是想提拔小弟我吧!”赵刚喜不自禁。

    “那必须啊,你就跟我做个兵曹从事吧,明天一起上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