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汉末魂穿袁绍 > 第十一章 偶遇名将徐晃

第十一章 偶遇名将徐晃

    这一日,刘宏诏命百官议事。百官礼毕,落座之后,各抒己见。袁绍自是在后面吃瓜看戏,偶尔吃几个炸黄豆,喝口茶,美滋滋。

    侍中向栩启奏,说,不是我瞧不起在座的各位,你们都是垃圾,特别是这几个人阉人更是废物,臣以为,压根不需要劳民伤财出兵剿寇,只需要让一员大将于黄河边上面朝北方,大声朗诵《孝经》,黄巾贼必然溃散。

    袁绍闻言,噗噗噗,一口茶喷了一桌子,差点没笑岔气,还好离大家远,三独坐之一嘛,离大伙有点距离,没造成恶劣影响。

    当然,百官闻言也是很生气,就你行,咋还开地图炮埋汰人,不要脸,你咋不喷皇帝呢。特别是十常侍一个个想刀你的眼神。

    这种憨子是如何当上侍中的?更奇怪的是,竟然没有人出言驳斥。涵养功夫如此炉火纯青吗?

    “准奏!”刘宏面色如常,一声令下,自然有人传令下去执行。

    皇帝竟然觉的也行,这让袁绍更是迷惑,这怎么能行呢?虽然大汉以孝治天下,不应该天真的认为读几句孝经,肚子就不饿了吧。

    又一个侍中张钧启奏,说,如今黄巾肆虐,盗贼猖獗,都是十常侍这些坏人横征暴敛、抢钱抢粮抢女人的缘故,只需要将他们的头颅砍下来,传之各州各郡县,就不需要大军出征,民怨自消,黄巾自溃。

    袁绍觉的这是条汉子,竟然敢当面说人坏话,还要砍人家头颅,怕不是看不清形势。古人都这么勇的吗,不怕死?

    张让、赵忠等人当即跪下叫冤,陛下我们都是好人啊,愿意捐出家财,充当军费。刘宏看着自己的让父忠妈心有不忍,怒骂张钧,你真是狂妄,照你这么说,十常侍这么多人就没一个好人吗?难道就你是个好人?

    刘宏这话也没毛病,张钧这话也没毛病,十常侍基本也没啥好东西。问题就在于,刘宏离不开太监们,刘宏需要太监们来对抗百官,即便太监贪污受贿,只要不背叛朕,那也是可以原谅的。说的你们好像就干净一样,谁还不是个周扒皮。

    激怒皇帝的后果很严重,众宦官一看陛下袒护自己,又支棱起来了,开始说张钧的坏话,说张钧经常研习道学,怕不是早早就加入了太平道吧。

    论咬人,张钧就不行,比不了去势的太监们,皇帝就怕你造反,至于你贪污受贿那都是小事。你看人家太监多会捕风捉影,咬人就要抓住那个G点,要命!

    果然,刘宏一声令下:“廷尉何在?拉北寺好好查查!”

    廷尉崔烈,立即招呼几个大汉将军将张钧拉了下去,铁定去了黄门北寺诏狱。

    袁绍一阵肉疼,这张钧看起来挺结实的,多好的劳力啊,还是识字的,进黄门北寺狱还有好?那是诏狱,归宦官们管啊。可也无可奈何,袁绍自认为自己面子不足以将人改判到司隶校尉府大牢。

    太尉杨赐坐不住了,说,陛下,自古明君当从谏如流,如今黄巾肆虐,应当多听取大家的意见,不能因为人家说了几句话就判人有罪,这是不对的。

    杨赐,杨修的爷爷。杨赐的爹是太尉,杨赐的爷爷也是太尉,后来杨赐的儿子也混到了太尉。杨赐和刘宽一样,都是刘宏的老师。总之,杨家不比袁家差,这是个大佬。

    刘宏很生气,老师的面子也不给,说,老师啊,你身为太尉,最高军事长官,如今出了叛乱,是不是您的责任呢?你怎么还指责朕呢?你辞官吧。

    杨赐是有些失望的,一甩袖子,脱了官帽就走了。

    司空张济有些生气,说,陛下,怎么可以这样,我也不干了。

    这张济也是刘宏的老师,杨赐、刘宽、张济,当世大儒,刘宏刚当皇帝那会还很小,这三个人被任命为光华殿侍讲,教授刘宏。

    刘宏有点坐不住了,伸手想阻拦,又不好意思,毕竟朕是皇帝,不要面子的吗?算逑,都走都走,朕还不信,这官没人当了?

    这一幕幕,直看的袁绍目瞪口呆,啥玩意,如今黄巾肆虐,咋还撂挑子了呢?当然司空这个职位可能跟军事没啥关系,基本就是负责修个坟、挖个河、建个宫殿这种事的,当然这种活在古代很重要,三公之一。

    这个时候,太尉必须有人顶上,负责协调诸军事,征兵、调集物资等等没有太尉盖个章也进行不下去啊。

    于是,刘宏点了邓盛,老邓,你不错,朕知道你军功显赫,资历又老,充满了正义,就你了,好好干,朕看好你。

    邓盛,这人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肯定熟悉王允。且说,王允年轻的时候也是个耿直大男孩,当时王允在太原当个小官,直接骂郡守王球贪赃枉法、收取贿赂,结果可想而知,王球直接将王允给扔大牢里面,准备过几天找个借口刀了他。那会邓盛是并州刺史,是王球的顶头上司,听说了这件事,很是佩服王允,于是快马前去保释了王允,并招王允做了别驾从事。在邓盛的提携之下,王允慢慢发迹。

    邓盛又推荐王允为豫州刺史,征召当地勇士,配合朱儁、皇甫嵩大军围剿黄巾贼,刘宏一律准奏。

    朝会虽然很乱,最后还是确定了多管齐下的剿贼方略。一方面号召官员们捐出家里的刀枪、弓弩、骏马以及家丁;另一方面命令各州刺史,安抚流民,不要添乱,别再给黄巾贼增砖添瓦。

    至于捐东西,袁绍是不会捐的,也没人会说什么,毕竟人家可是将训练好的一千多人交给了傅燮,还送了几个有经验的教官。

    袁绍也越来越觉的大汉没救了。文武百官只想着怎么剿,至于黄巾贼闹事的原因,谁提谁死,张钧就是例子。出了乱子不去分析出乱子的原因,就想着怎么消灭闹乱子的人!当然没了闹乱子的人,也就没了乱子,也没毛病。很多人是知道原因的,比如杨赐、邓盛、王允,但是他们会说出来吗?他们也是既得利益者,很多情况下,心中的理想和自己的利益比起来就显得很苍白,谁不想妻妾成群儿孙满堂呢,地越多越好,最好还不用交税。

    大军汇聚,越来越多,不日即将拔营出征。袁绍偶尔也去军营观摩学习一下,对扎营、盾阵、枪阵等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交代赵刚等人保命要紧、别傻冲。半个多月,京师地区就汇聚了近二万精兵,而且很多都是自带武器和马匹、一伙一伙的,很明显他们来自一个家族,这让袁绍切实感受到了,这些大家族的底蕴。

    不过最重要的是,很多人被抽调去参军了,没有人知道这仗打到什么时候。小麦都开始泛绿了,很多地主面有愁容,缺人干活拔草。

    刘小倩觉的,这个时候再买庄子,价钱一定会便宜一些。于是,找到袁绍商议,要不要再买几个庄子,最好将这些庄子连成一片。再多扒拉些佃户,毕竟几百个佃户,除去老幼,青壮也不过二百多,加上袁绍收留的几十个囚徒,都不到三百,确实少了点。

    袁绍的小目标是怎么也得拉上近千人,平时加以训练,组个加强营。夫妻二人一拍即合,瞄准了旁边张家的庄子,张家不是别家,就是张有酒三兄弟家。当然袁绍也不是那强买强卖的人,主要是张有酒他爹张大富想卖了庄子回老家长沙,但是三个儿子不想回去,正在犹豫当中。袁绍觉的,儿子得听爹的,这买卖谈成的概率很大。

    大军出征已过去好几日,帝都也渐渐的恢复了平静,主要是人少了很多。

    这一日,袁绍早早的下了班,准备去会会张有酒他爹张大富。提了一坛子好酒,一桶油,上了马车,扬鞭出发。

    看着空旷的原野,漏出嫩芽的小草,泛绿的树枝,偶尔几只不知名的鸟儿扑棱扑棱的从这个树枝飞到那个树枝。袁绍很是惬意,如果这是太平盛世多好,那我袁绍也是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一大爷,巴适的一批,压根不用担心某一天被人刀了。

    车行十几里,突然前方冲来一个驿卒,大喊着紧急军情,让开,让开,策马疾驰而过。可是那马估计太累了,亦或是,前面泥土太过松软,竟然失蹄了,驿卒被甩开老远,不知死活。

    袁绍慌忙叫人停车,下去检查一番。好在开春,泥土不硬,那驿卒问题不大。

    “小兄弟,叫啥啊?”

    “徐晃!”驿卒挣扎着坐起来。

    “啥?你叫啥?”袁绍有点激动,一把抓起那驿卒的衣襟。

    “松手,松手,你谁啊,瞎激动个啥?”徐晃心想,这人长的挺好看,怕不是有那种癖好吧?据说很多城里的达官贵人都好这口。

    “徐晃,你怎么是个驿卒啊?噢,本人司隶校尉袁绍,不要误会,我不是坏人!嘿嘿!”袁绍觉的徐晃即便不是大富之家的子弟,怎么也不能是个驿卒,古代穷人能习武看兵书吗?不可能。

    “原来是司隶校尉,失敬失敬。本来我是奉命从河东押解一批粮草去前线,回来的时候,碰巧有驿卒晕倒,军情紧急,就接了战报,顺路帮忙送下。不料栽了马,校尉可否借我一匹马,先送了战报。”

    “那自是可以,但是你必须亲自来归还!”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