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汉末魂穿袁绍 > 第二十章 大聪明赵老四

第二十章 大聪明赵老四

    夏日的清晨,有些闷。得益于夜生活的乏味,日落没多久就睡,天刚亮就能醒来。睡眠质量杠杠的,袁绍洗了把脸,啃着馒头就着蒜瓣,一路溜达,日常巡营,必须让小兵经常看到主帅的身影。

    袁绍自认为自己是接地气的,跟小兵们吃的都一样,从不开小灶。

    “报,报,报,张角死了!张角死了!”一个小兵骑着马吆喝着,一路跑到袁绍跟前下马禀报。

    原来,侦查小兵发现广宗城有异样,于是跟黄巾北大营小兵互通有无了一番,才知道张角于昨夜吃了碗饺子之后就仙逝了。袁绍登上瞭望塔亲自观察,但见,广宗城内,披麻戴孝,远远的还能看见灵堂,一片肃穆。

    张角已死,黄巾士气大降,好事!

    擂鼓聚将,升帐议事。

    “如今张角已死,贼寇士气受到严重打击,我有个想法,劝降他们!诸位,以为如何?”袁绍从不说废话。

    “俺觉的可以!”魏延首先表态,第一个表示支持领导的决定。

    “俺也一样!”木老六第二个支持。

    “俺也一样!”张飞狠狠的瞪了一眼木老六,赶紧附和。你这人,咋还抢词。

    刘备瞥了张飞一眼,表示你鲁莽了,没看到我还没表态吗?你急个啥。

    “将军,备以为,这事有难度,黄巾对官军并无多少信任可言。就算他们投降,也可能是诈降。”刘备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黄巾不信任官府,这是一个民与本地官府之间的矛盾。可以想象,它的形成不是一天二天,而是长时间日积月累的结果,最终形成如今这种局面,是冀州官员失信于民的表现。但将军是京官,而且拥有美好的名声和品德,他们是有可能信任将军的,可以一试。”梁鹄的道行越来越深了,分析问题入木三分。

    “梁司马,你什么意思?什么叫我们冀州官员的问题?”沮授有些生气,你梁鹄意思是我们冀州官员无能,才引起黄巾闹事?你把话说清楚,这锅我不背。

    “难道还能是陛下的问题?”张有钱当然要帮自己人的场子。

    “你胡扯,我没这么说!”沮授更生气了,大家讲道理,掰扯掰扯,你把陛下搬出来干啥。

    “你们没责任,也不可能是将军的责任,陛下更不可能有责任,那就是黄巾吃饱撑的,闲的没事,搞事情玩玩?”张有钱咄咄逼人。

    “敢问,沮县令,家里有多少地啊,是不是也像俺们那王财主一样,放高利贷,骗走俺的60亩良田?”魏延盯着沮授,眼神有点狠!

    “那怎么能叫骗,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又没强迫你借贷。”

    “你狡辩,你无耻!”魏延明显有点笨拙,读书还是少了。

    “按沮县令的意思,耍点聪明才智把别人的土地变成自己的,是合理的,不叫骗。那别人用拳头再抢回来,是不是也没错,也挺合理,就比如黄巾贼这样?”赵老四口出狂言,挺吓人的,零元购被你说的这么理所当然。

    魏延看着赵老四,一脸的小迷弟表情,心想,不亏是我四哥,说话就是有道理,听起来令人豁然开朗。

    “岂有此理,你不知道抢劫犯法吗?怎么你也想学黄巾造反吗?你是不是黄巾的奸细?”沮授大怒,这都什么人。

    “嗨,别瞎说,俺可是遵纪守法的好人,俺动粗之后,都是直接去自首,后来被英明神武的陛下给大赦了。大赦懂不懂,俺有预感,揍你一顿,年底保不齐还能赶上大赦?你好像不是很服气?”赵老四撸起来袖子。

    “粗鄙,原来是个死囚,不与你一般见识。将军,你快管管你的手下啊,咋还要动手打人,成何体统!”

    袁绍、宗员、刘备等人,目瞪口呆,啥情况,吵着吵着怎么还要动手,过分了。不应该是探讨如何劝降黄巾贼吗?

    魏延、张飞、木老六等人一口一个卧槽,学到了,Get到了,四哥表面上是个糟汉子,心底可是个大聪明啊。这几年,哪年过年,陛下几乎都大赦天下啊。换句话说,只要动粗之后,再跑到大牢自首,算好时间,挨到大赦就行了。

    关羽一口老血,我这么多年,逃亡在外,不敢回家,受了多少罪,媳妇八成都跟人跑了,早点认识四哥,估计早就被大赦了!

    袁绍内心是无语的,就开个会讨论一下招降黄巾的问题,还差点挑起阶级矛盾,罪过!当下喝止了赵老四的出格行为,下令散会。

    当然,招降这种事,还得探讨一下,只不过不能带这些大老粗了,还是跟梁鹄、张有钱这俩有脑子的人开个小会,参谋一二比较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

    于是,三人悄悄的密谋了起来。

    “将军,劝降这事,黄巾肯定会提条件,如果满足不了,他们还会搞事情。”梁鹄分析的没错,你想劝降人家,不满足人家的条件几乎不可能。

    “他们会提什么条件,要粮食?要钱?”

    “不,将军,你想简单了,黄巾为何搞事情,不过是活不下去了,给他们点粮食早晚也有吃完的一天,他们肯定会要地,如果不给他们足以安家立业的土地,不如杀了的好?”张有钱一语中的。

    “这冀州可还有这么多土地分给他们?”

    “田地有是有,只不过不是什么好田。现在冀州撑死不过二百万人,很多旱田都是荒着的,即便种了粮食,产出不够交税的,谁还种?根据我的猜测,良田水浇田基本都在那些沮授们的手中。”梁鹄推理能力越来越像那么回事。

    “那就是说,招降几无可能?就算他们投降了,也可能是诈降?”

    “也不一定,将军可向陛下谏言免除他们几年的税赋,这样一来,即使分给他们的都是旱田,养活一家老小,问题也不大。再拿着陛下的诏书给他们看看,想必他们对圣旨还是能信的,如此这般,这事极有可能成功!”张有钱,颇有自信。

    “可是,陛下会不会同意免收税赋?据我所知,陛下也很穷?”梁鹄表达了自己的怀疑论。

    “试试就知道了,也不费什么劲。有钱,谏书你来写,力求感人肺腑,让陛下深切感受到黄巾也是陛下的子民,免税几年之后,还能给陛下再创收。明白?”

    “我懂!”张有钱心领神会,对陛下还是了解的,毕竟还有一层校长学生的关系。

    事情就这么定了,袁绍又一次召开了扩大会议,严令各营,只管封锁,没事不要再投石砸人家。如果这次招降真的能成功,对常山贼寇的信心也是一种打击,一举双得。

    大汉人口已经非常少了,冀州算是产粮大州了,人口撑死也就200万,平均到各郡国,一个郡20万人左右,真的是地广人稀,你走半天都看不到一个人。

    在这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荒地不能算是田地,开发成本太大,没那么多人收拾,吃都吃不饱,还垦荒?大家眼里都盯着那些熟地良田,争抢骗,各凭本事。

    200万人,约有100多万人属于各国各郡的王爷、庄园主的“荫户”,“荫户”就是没有户口,没有户口当然不用交人头税,大家养着这些人给自己种地,只需要给陛下交30税1的田赋,爽不爽吧。再除去奴籍、少数民族等等,实际的自耕农也就七八十万人,他们耕种着最劣质的旱田,担负着最沉重的人头税、边军税、兵役、宫殿税、马税、灾难税等等五花八门。

    广宗这五万黄巾的背后,可能是十万二十万人,毕竟谁还没个爹娘、媳妇、孩子。

    袁绍自认为如果招降成功,那就积大德了。否则,等皇甫嵩那个屠夫来了,你们一个也别想活,砍了你们的脑袋,还要立个京观,以为后来者戒。

    按照历史原来的车轮,皇甫嵩把造反的黄巾屠杀干净,那么冀州,几乎就没有自耕农了。那些被迫跟随张燕逃亡,进入太行山的近百万妇女老幼,最后的下场就是饿死。剩下的全是王公贵族、官僚地主及其附属“荫户”。

    就是这么残酷!

    人是奇怪的,自诩是有脑子的,自诩是高贵的,满口仁义道德,说服自己是与其他动物有区别的,总是讨厌别人骂自己畜生。但最后,总免不了沦为畜生的下场,要么变成吃肉的老虎,要么变成被吃的羔羊。

    袁绍刚来到这个世界那会,还妄想着称王称霸,过个皇帝瘾,但是看的多了,也就不想了。刘宏就是个例子,不过是养在一个大笼子的吉祥物,而且还有生命危险。

    袁绍不认为自己能比刘宏做的更好,当大汉一半的人口被豪强控制的时候,谁说了算,显而易见。强如魏武,动了个边让,就被昔日的好友张邈等人联合吕布差点给搞死,最后还不是靠着青州那帮刁民站稳的脚跟。

    袁绍能做的,也不过是,走一步看一步,顺便提高一下生产力,缓和一下矛盾。毕竟,种田的想吃饱饭,从来不是统治者道德高尚了,而是生产力的进步、高产作物的推广,比如土豆、地瓜、玉米、杂交水稻、各种各样的化肥。

    当然,最好还能跟冀州这帮刁民建立一种信任,别指望沮授这帮人能帮袁绍。历史证明这帮地主武装貌合神离,背后的小算盘嘎嘎响,只想着争权夺利,才是真正的乌合之众,动不动就被策反了,完全不如老曹的青州兵靠谱。

    “报,外面有一人,自称审配,想见将军!”小兵的禀报打断了袁绍的沉思。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