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河朔儿女 > 第五十三章 血性汉子

第五十三章 血性汉子

    俗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李坛坚持固执己见,他一再告诫手下人:“我们是汉族,不能受制于蒙古鞑子的统治,决不能做他们的奴役。”

    李坛一通打鸡血的理念,深深地为战士们备受鼓舞。战士们抵抗蒙元的嘹亮的口号声响彻天空,他们一个个挥舞着激动的森林般的手臂一再宣誓:不去除蒙古鞑子,决不收兵,坚决与敌人血战到底!

    李坛是山东红袄军酋长李全与杨妙贞之子,父母都是当时声名赫赫的武林高手,绿林好汉。李全武功不凡,四五十斤重的铁枪,他舞起来虎虎生风,一番下来,面不改色心不跳,人送绰号“李铁枪”。杨妙贞一介女流,却武术高超,一双龙凤剑被她耍的天花乱坠,腾跃如飞,倘若交起手来,一般人到不了跟前。他们率领的红袄军除暴安良好打抱不平,然则遇到大的集团组织,他们为了保存实力只好哪有风就往哪里倒。短短几年,红袄军一会儿投靠金国,一会儿归顺南朝,一看蒙元势力正劲,便依附于蒙古账下。反戈的事情,层出不穷。李坛父母离世后,李坛继承父母的革命传统,高举大旗,营造自己的江山。

    自从李坛闹事以来,他的岳父王文统便受到了忽必烈的监视。忽必烈认为李坛叛乱,王文统作为岳父,不可能不知道女婿谋乱的消息。

    其实,王文统隐约之间感觉女婿要闹事。女儿之前也与父亲描目(俚语,透露)过,让父亲与忽必烈保持距离,不要那么亲密。毕竟,忽必烈是鞑子,与汉人势不两立。即使这样,也都被王文统严厉拒绝。

    看官要问了,这个王文统究竟何许人也,怎么这个人如此重要呢?

    那时,忽必烈领兵从鄂州撤退,回来的路上与智囊团商议,说平天下治理国家,应该用贤能之士。想当年,越王勾践之所以复国,依靠的是谋臣范蠡;刘邦之所以兴建汉朝,依靠的是谋臣张良。忽必烈让这些幕僚们畅所欲言,推荐人才。幕僚们陷入了苦思冥想之中,久久没有表态。忽必烈问身旁的谋臣刘秉忠:“禅师周游天下,接触的人广,有没有合适的人才?”

    刘秉忠僧人出身,只因谋略出众,被忽必烈招致麾下。只见他眉头一皱,顿了顿想道:“嗨!现在倒想起一个人来,他叫王文统,专攻智术谋略,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忽必烈求贤若渴状,急忙问道:“禅师能否让他出山?”

    刘秉忠脸上露出一丝难为情,道:“这个人有个性,不知道他愿不愿意出山,目前在他女婿李坛处居住,如果殿下需要,贫僧可去书信召来。”

    原来,王文统是一个治国之能臣,就连当时著名达官贵人,比如:商挺、姚枢、张文谦以及许衡等贤相名臣都对王文统甘愿俯首。

    忽必烈当即命刘秉忠草书一封,派遣特使急忙赶赴益都。王文统刚到达燕京,忽必烈于百忙之中接见了他,二人一番推心置腹谈话,互为欣赏。经过一番考察,甚合忽必烈之意。于1260年(即中统元年),忽必烈任命王文统为中枢平章政事,总理国务。

    王文统上任伊始,便着手设立榷场,整顿户籍,兴办农桑,治理盐课,印制与推行中统钞,仅仅几个月,便让忽必烈治地面貌焕然一新。尤为重要的是,王文统为忽必烈征战阿里不哥送去了足够的兵员和钱粮,也为战胜阿里不哥立下了赫赫战功。

    王文统捷足先登,超越了忽必烈金莲川幕府中人。其中就有“红眼病”的人挑拨王文统与李坛的关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忽必烈具有战略家眼光,他胸襟开阔高瞻远瞩。对于旁人多次吹来有关王文统不忠的耳旁风,他一概置之不理。他依然故我重用王文统。

    忽必烈在开平继位之后,马上擢升王文统为第一中书平章政事。王文统对于忽必烈礼贤下士敬佩有加,尤其对自己加以重用,着实让王文统感激的五体投地,他立下誓言要躬身为大元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这样,王文统为蒙元政权初建,以及各项制度的补充与完善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一个务实的人。

    可是,王文统的女婿李坛东窗事发,这着实让王文统下不了台面。

    即使这样,忽必烈照样相信王文统不会背叛自己。他真希望王文统是清白的,他极不情愿杀掉王文统。

    想当年,王文统在位时,红得发紫,朝中大臣谁也奈何不得。没承想,王文统一落难,这些“红眼病”便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

    时间没过多久,忽必烈就掌握了王文统通敌谋反的大量证据。第一次就是让自己儿子王荛给女婿李坛通风报信。

    忽必烈叫近侍把王文统押过来。

    忽必烈保持克制依然对王文统客气道:“王卿,你给我说实话。”

    王文统俯首道:“臣谢皇上……”

    忽必烈道:“有人检举卿,说卿曾经与女婿李坛密谋反叛,没想到,卿来到朕的帐下,卿依然与叛贼关系密切,最近卿指使儿子王荛给李坛通风报信,试问卿可有这回事吗?”

    王文统一听,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便吞吞吐吐道:“回皇上,过去臣与李坛有过交往,可那都是碍于女儿的面上。”

    忽必烈道:“卿把女儿嫁给李贼,那都是过去的事了,朕一概不究。朕说的是现在,是卿与李贼阴谋作乱的罪行。”

    “皇上……”王文统感觉到自己理屈词穷,在事实面前,他终于低下了头。

    其实,在元世祖忽必烈审讯王文统之前,就已派人秘密地抄了王文统的家,这时,一个侍卫走来禀告忽必烈,说从王文统家里抄出不少谋反的罪证,由此可见,王文统一直都是李坛的同谋。

    侍卫随后把一叠子信件放在忽必烈桌案上。忽必烈看了几处要紧的地方,不禁勃然大怒道:“王文统,卿给朕说实话,有没有这样的事情?!”

    “这,皇上……”

    “朕问卿,信上写的‘期甲子’是什么意思呢?”

    此时,王文统满头大汗,不停地打着哆嗦,上下牙齿也不时打着架,道:“李坛蓄谋已久,约臣居中策应,臣想时机不成熟,所以才那样说。”

    不听则已,忽必烈闻听此言,气得两手颤抖,他扬声道:“王文统,朕把你从一介平民,提拔到宰相,并委以重任,授以重柄,无论什么事,朕都听你的,没想到,你竟忘恩负义欺负孤家寡人。”陡然间,忽必烈对王文统把称呼由“卿”改成了“你”,且语气强烈成分提高了。

    王文统痛哭流涕道:“皇上对臣的恩情比天高比地厚,臣对皇上也是赤胆忠心。臣确实没有帮助李坛,尚请皇上明察才是。”

    王文统说的都是大实话,自从他跟定忽必烈之后,他的的确确没有参与谋反的事情,也没有做对不起朝廷的事情。可是现在,王文统一切辩白都无济于事,他只有死路一条。

    忽必烈大声说道:“且容你两日,看你还有什么话说?”

    在汗帐,忽必烈忽然想起了一个人,他的高级智囊刘秉忠。刘秉忠上识天文下知地理,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奇门遁甲、阴阳八卦也是精通得很。刘秉忠身无一官半职,即便如此,忽必烈却对他推心置腹。忽必烈与弟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期间,所有军国大事刘秉忠都参与了决策和商议。王文统是他推荐的,如今处置王文统,他会有什么感想呢?

    当忽必烈把这个疑问与智多星伯颜说出时,大元帅伯颜沉吟道:“我不是桃花源中人,不知秦汉何论魏晋?如果对帝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官员,微臣建议还是慎杀。”也是,伯颜大部分时间在和林任职,对王文统知之甚少,不过,伯颜还是说出了自己的主张。

    忽必烈问道:“这是汉人心怀不轨,岂能不杀?”

    伯颜无言以答,便不吭声地走出了汗帐。这时忽必烈侍卫安童慌忙走上前,小声问道:“大汗想杀掉王平章,是不是?”

    伯颜问道:“王文统这个人怎么样?”

    安童回答道:“安民理财,朝里众臣谁也比不过王平章。我在大汗身边时,经常看见王平章汇报赋税钱粮,总是考虑周到,并顺利完成任务。”安童是蒙古初期平汗大元帅木华黎的重孙子,是一个仗义执言之人,善于抱打不平。他忐忑不安接着问伯颜:“大汗要杀王文统,你作为断事官能不能伸出援助之手,搭救搭救。”

    伯颜知道忽必烈刚烈的脾气,凡是他作出的决定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很难更改。伯颜想到这里,卜愣着脑袋说道:“难办呀!”

    安童再次问道:“那是为什么?”

    伯颜愣怔地望着天空,一言不发。

    那日,忽必烈对众臣谏议慎杀没有采纳,为了快刀斩乱麻,也为了给汉人杀鸡给猴看,以儆效尤。

    忽必烈来到执事厅,怒喝道:“把他拖出去!……”

    王文统声嘶力竭道:“皇上饶命呀!皇上……”

    王文统被拉出去之后,便给刽子手把头颅砍了下来。

    忽必烈处死王文统之后,还愤愤不平道:“朕对汉人如同鱼水关系,对于官员也是推心置腹,没想到,像王文统这样的宰相,竟暗渡陈仓与朕作对,这怎能了得?”

    斯时,忽必烈食不甘昧寝不安席,他觉得日后对汉人要需加小心,但也不可不用。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