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河朔儿女 > 第八十二章 血沃蒿城

第八十二章 血沃蒿城

    面对强大官军的围追堵截,燕王朱棣不得不进行战略大转移,又叫长征。长征途中,对于官军松懈之处,燕军便会乘隙而入不时给其制造麻烦。

    主帅李景隆也是伤痛了脑筋。你追剿他退,你宿营他给你搞个突然袭击,让你忐忑不安夜不能寐。但从大局观而言,三年来,喋血白沟、东昌府大捷、兵伐北平等诸战役,无一不是胜券在握。

    这期间,燕王朱棣在迂回作战中,不时播撒革命的种子,收编,扩编,改编,一些地主武装为了各自利益纷纷投入到燕王帐下。愈挫愈勇,秣马厉兵,塑造了燕军面对严峻形势,依然保持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同胞牺牲了,他们擦掉战友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尸体便又继续战斗下去了。

    前不久,燕王朱棣特地举办了大规模的祭奠革命英烈的悼念活动,在纪念碑前,他亲自主祭并撰写了祭文,铿锵的语调里,充满了深情与悲痛,无尽哀思中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的色彩。广大指战员无不化悲痛为力量,他们举着森林般的手臂,高呼声响彻云霄:打倒内奸!消灭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誓将革命进行到底。

    建文帝四年,即公元1402年春,燕王重整旗鼓,整备二十万兵马,并誓师率军出征,这次军威格外雄壮,从首长到战士,无不充满了必胜的信念。首战,燕王与官兵主帅盛庸决战于夹河。双方激战一天一夜依然难分难解,互有死伤难分高下。官兵在主帅盛庸的指挥下拼命厮杀决不后退一步,燕王更是一马当先毫无惧色,燕军表现的英勇顽强。

    突然间,东北风大起,哎呀,沙尘暴!搪土(俚语扬起的尘沙)飞入眼中难受又不好睁开眼。由于官军是戗风,而燕军是顺风,燕王便立即发起了猛攻,喊杀声与战鼓声更加气壮山河。这时官兵脚跟趔趄眼睛迷离,就这样官兵死伤惨重大败而退,双方官兵尸体就像一个一个的谷个子,交错地叠加在一起,血流成河。

    燕王乘胜追击,一直打到滹沱河边,官兵毫无斗志,燕王则大开杀戒,被践踏和淹死者不计其数,遍地是军械和辎重,都成了燕王的武装。

    将军盛庸和官兵残部一直退到了德州。

    第二战,燕王与官兵会战于蒿城,官军副帅吴杰与燕王对阵。官兵大将平安在望楼上用令旗指挥,强弓硬弩万箭齐发射向燕王,使得燕王帅旗上的箭矢钉得好像刺猬一样。燕王躲过了对方的射箭,官兵趁势出击掩杀过去,燕军一败涂地。

    正在这时,突然狂风大作,拔树摧房,声震如雷贯耳,平安的指挥望楼被狂风掀倒,平安也被摔伤。官兵指挥失去指挥作用,阵脚大乱,官兵的两员大将邓戬和陈鹏因受伤被俘。

    由于此次狂风发作对燕王来说又是顺风,因此,燕军在藁城杀死官兵六万多人,马匹军资粮草器械也被燕王所得。

    此次决战蒿城,大将军吴杰与平安率领残军败将,退守到真定。

    民间相传:燕王靖难,黄河以南,公买公卖;黄河以北,鸡犬不留。

    也许是天意,官军与燕军这两次交战,都是燕军的顺风。燕王余勇可贾,就像一只猛虎追杀一群牛,牛死得死伤得伤,奄奄一息,苟延残喘,那些倒下去的官兵如出一辙。

    燕王一股队伍沿蒿贾路追杀逃散下来的二十几个官军,刚到倪若水故里之村东(今倪家庄乡粮站附近),官军就被后面的燕军追上,一阵厮杀,二十几个官军就倒在血泊之中(20世纪70年代,在当地盖粮站,在挖地基时,发现明朝一些士兵的白骨以及生锈了的兵器等)。再说燕王率领七十名士兵,将官军一支被冲散的约有两千名士兵在藁南康家庄村南(即现在的朱家庄)包围,天已黑,官兵也不知燕王有多少士兵,内心充满恐惧,智勇双全的燕王,下令去康家庄抓壮丁入伍,村民们有的闻讯潜逃,或坟圈子或沟壑或柴火垛,各施其法,方幸免于难。

    那些来不及逃掉的村民,有的不想去,燕王就动刑,其手下用脖子掴扇、用棍子抽打等等,那些壮丁忍气吞声无可奈何入伍。

    就这样,燕王通过征兵收编,使燕军又一次地强大了起来。

    燕王朱棣与官军斗了四年,依然在河朔地区兜圈子绕弯子,要是这么打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俗话说:胳膊扭不过大腿。可是朱棣却不这样认为,他要用长长的棍子将压在身上的巨大磨盘推翻,他坚信,革命能成功,也一定成功。

    一日,有个小太监要求参见朱棣,原来这个人看不惯丞相黄子澄、齐泰在朝廷飞扬跋扈只手遮天,便偷偷告诉了建文帝,没想到,不仅得不到支持,还吞了一肚子气。皇上说:这不是你分内的事情,皇帝不急太监急,这成何体统?

    后来被奸臣发现端倪,便派人捉拿小太监,小太监一看情知不妙,心的话:这不是要我的命吗?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小太监偷偷地离开内宫,投奔燕王朱棣而来。

    小太监对朱棣说:“宫内十分空虚,可进行斩首行动,恳请朱棣决定开门见山,直取南京。”

    朱棣听罢,豁然开朗,便采纳了这个小太监的建议。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