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陪你一起归园田居 > 52,云来云去,我也是一过客

52,云来云去,我也是一过客

    52,云来云去,我也是一过客

    浩瀚宇宙,寂寥天空,看那云,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出生天地悠悠,失去还是天地悠悠,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

    从科学角度讲,云由大量细微的水滴,冰晶组成,当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凝结成大量细微水滴漂浮在天空中时,就形成云。

    云从地上来,生于天,失于空,虚空无处所。

    云来无影去无踪,云来云长,云收云散,银光奔泻的云海,瞬息万变,一会儿云开见天光,霎时又雾云罩大地,轻抚慢涌,铺排相接,有时像孩子嬉戏,轻轻的碰撞着,挤压着,簇拥着,时而像炊烟升起召唤着饥饿的玩童,一瞬间跑的无影无踪,剩下天空蔚蓝万里,寂静无一物。六祖慧能有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云来无影去无踪,无根无性,无时无空,无地无天,无心无灵,无归无宿。

    地上万物杂芜,混重厚沌,轻者上,重者下,清者成气,浊者沉下,云无定、无根、无归、无宿。《六祖坛经》云:“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分为一体。”

    其实,世上以一切人和物,都是虚空无处所。你看,万里河山,浩瀚宇宙,蓝天白云,冷月长风,都是沧海一粟。

    人间也是一样,岁月变迁,王朝更迭,多少风云霸业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声湮没,可以让我们记住的人和事廖若晨星。

    生命何尝不是一片流云,或浓或淡,或大或小,更可笑世人为了光宗耀祖,博得身后浮名,苦苦执着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最后,以《红楼梦》中的《好了歌》,盖棺定论,人生岂不悲哉?

    一生是过客,或安静或热烈,或寂静或璀璨,最后都归于空无。

    季羡林:活了90岁顿悟,人这辈子的努力和追求,或许毫无价值

    云在人的睡梦中游走,滑动,极轻极淡,若有若无,在虚幻中演绎人生,或飞或奔,或走或卧,不受约束,是灵与肉的分离,虚幻与现实的交融,阴阳两界的对话。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云来云去,云收云散的过程,这个世界像云絮一样从无到有,层层叠叠的向我们展示消散。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一个迷惘,一会清澈,一会浓重,在禅静与红尘中游荡。正是这一自性空明的禅意,是自然天成,没有丝毫的红尘纤染,没有历史的记忆和人生悲欢的印记,更没有逶迤起伏的生命路程,多么的洒脱,每个人都是时空中的过客,天地间的微尘,有一天也会不知所往,幻化为云,脱离轮回,多么美好,大概只有藏民的天葬,才有这样简单朴实的升天联想。

    烦恼,本无根,不拾,自然无,困惑,本无源,不究,自轻松,世界之事,一念而已,心中若有,事事重,心中若无,事事轻,淡定之人,不负赘,豁达之人,不受伤,人心如叶片,一生一落,一落一生,每一个光阴流转的季节,都有嫩芽,悬于枝头,人心是容器,时常清空,才会轻装而行,像云开云散,心开心化,云若有若无,心无挂碍,云无根无源,心是什么,心在哪里,心在何处?何处惹尘埃,何处能受伤,生气,迷茫,怨恨,妒嫉……。

    有时候我们活的很累,并非天不公,地刻薄,人情冷,老天相对于每个人,阳光、空气、时间等生活的基本要素都是一样的,地上的路对每个人都是敞开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都是微乎其微的,不同的是我们对外界氛围的感染、感知、领略有所不同,心态包袱不同,渐渐被缚于自己编织的一团乱麻中,世界纷纷扰扰,内心迷乱动荡,表象乌烟瘴气,心若计较,处处都是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春天,心宽一寸,路宽一丈,心宽似海,更能包容天地万象。不浓不烈、不急不躁、不悲不喜,不争不浮,心善心宽、心正心安、心缄心静。戒悲戒傲,戒妒戒怨,戒慎戒悲,戒疑。一念苦,一念乐,一念得,一念失。别省、别等、别放、别恶、别恨。学会微笑,学会适应,随遇安生,烦忧隐形,让世俗的包袱,转变成禅的行囊,不论天上,地上,都可以成为修行道场,过简单的生活,就是闲云野鹤。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