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贞观公务员 > 第22章:制天道而用之

第22章:制天道而用之

    结果可想而知。

    仅仅是一个照面,那十个骑兵手中的陌刀都没法用了。

    没了陌刀,那就是待宰的羔羊。

    如此场面,让文武百官们为之喝彩。

    群情激奋。

    李世民也很是满意。

    高士廉直接忍不住,高呼说道:“有此甲胄,今后战事要为之一变了。”

    李世民微笑说道:“不错,有此神兵利器,还有如此坚韧的盔甲,上阵杀敌,防御自身,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以后,大唐的将士们会所向披靡,无人可当。”

    若不是因为他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还有李建成的余孽在逃,以及他的地位还没有稳固,世家大族也在隔岸观火,需要先稳固民心,再休养生息,李世民恨不得今年入冬之后,就下令北征突厥,以雪耻辱。

    李世民暂时按住了心中的冲动,开始安排着将作监往后的任务,还有对于将作监的奖赏等。

    毕竟,对于将作监工匠们的奖励,还有设定工薪等制度,也不是一道圣旨就真的能够完全实行,还需要大臣们的赞同,需要中书门下省的同意。

    不然,大臣们一致反对,这些个奖励根本就没办法长久的落实。

    难道说,要让皇帝自己掏钱,奖赏将作监的工匠吗?

    不可能的。

    而对于李世民的这些安排,也没有人站出来反对。

    在见到了将作监锻造出这等神兵利器,还有坚固的铠甲,还有马蹄铁等。

    他们也见识到了陈平安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也知道将作监的重要性。

    有功必赏,将作监如今做出如此大的功绩,也理应当赏,不然,他们还怎么忠心耿耿地为朝廷锻造陌刀和盔甲呀。

    “诸卿以为如何?”

    高士廉、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徵、裴寂等人连忙抱拳躬身道:“陛下圣明,臣以为,将作监有功于社稷,理应当赏。”

    李世民笑着点了点头。

    随后,让文武百官们各自散去。

    他则是留下了陈平安,让他跟着一起,去太极宫那边,一起享用午膳。

    和皇帝一起用膳。

    这还是第一次。

    大臣们不免又一阵牙酸。

    陈平安也明白和皇帝一起用膳,是如何圣恩,又是何等荣耀。

    可说实话,若是在穿越之前,能和互联网大佬吃一顿饭,绝对会让他激动的有点儿睡不着,而现在和大唐的帝王李世民一起吃饭,好像也就那么一回事儿。

    分桌而食,长孙皇后带着李承乾在另外一处,不可能参与皇帝和臣子的午膳。

    饭菜确实可口,陈平安也不是第一次吃,穿越之初,在兴庆宫的时候,就吃过御厨所做饭菜。

    这一次,自然也有一些不一样,菜式一看就比较高贵。

    而且,也比在兴庆宫,还有上一次国宴的时候,感觉清淡了一些。

    吃完午饭。

    又去了偏殿,李世民喝了几口茶,才对陈平安问道:“记得你上一次说过,千年之后,人可造出飞船,飞上九天,你今天给我说说科技为何意,又是如何能让人飞上九天?”

    陈平安是不太习惯喝这时候没有炒制的茶团,所以一口没喝,直接回道:“臣所说的科技,其实就是格物。”

    “格物?”李世民说道。

    陈平安解释道:“这个知识点,囊括了太多的内容,臣尽量讲解的简单一些。”

    “千年之后的格物,其实也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最终形成的,第一个演变,就是知识、文化、理论的发展,比如,千年之后把人类发展分为几个阶段:石器时期、青铜器时期、铁器时期。”

    “这是根据人类使用工具的改变而定义,最早,人类使用石头作为工具,用锋利的石片切割,用石头凿、砸、锤、割等。”

    “直到人类可以用火来淬炼青铜,打造青铜器,拥有了青铜一类的工具,比如最原始的青铜片、青铜斧、青铜刀等,这个时期,应该是春秋战国、秦朝、汉朝。再后来,人类又通过火淬炼出来铁,也就进入到铁器时代。这就是格物,也就是科技,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科技也在不断发展。”

    “而科技的发展,速度最快,也是建立在理论发展起来之后,也就是人的思想得到了开放,拥有着无数的幻想,并且可以去试验、佐证,最终运用到实际。”

    “例如飞船,也是人在看到飞禽可以飞,便有人想要造出和鸟一样的翅膀,能够飞行,而有人却想着,飞禽为什么会飞,仅仅是因为有着翅膀吗?有了这个想法,就会去验证,有人会解刨飞禽,看飞禽的身体构造,得到飞禽的骨头很轻,五脏很小。也有人,想到飞禽煽动翅膀,产生了气流,就好像鼓风箱,风力可以吹起手绢,吹走一个人。那是不是代表着,翅膀煽动有着风力,然后吹起了飞禽?”

    “有人就依靠这个原理,去不断试验,终于制造出来能人为控制,可飞起来的物品。比如风筝,再然后,就是滑翔伞、滑翔机,再往后,就是飞机、飞船……。”

    李世民眼睛之中有些迷茫,好像听懂了,又好像没有听懂。

    陈平安思索了片刻,说道:“陛下,可读过荀子所言‘制天道而用之。’”

    李世民点了点头,回道:“读过。”

    陈平安道:“其实差不多就是那个道理,知晓了天理,然后用之。”

    李世民心中一凛,暗道:“千年之后的人已经到了如此地步了吗?”

    沉默了一会儿。

    李世民严肃无比,沉声对陈平安问道:“你认为,朕该如何做,也能制天道而用之?”

    陈平安回道:“陛下,若是想要和千年之后一样,可乘坐飞船飞上九天,或许很难。不过,科技的发展,已经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离不开,也是使得国家富强的唯一途径。”

    “科技的发展是需要有一个延续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时间的演变。”

    “如今,大唐手艺最好的工匠,也只是传承自上一代,只知道其工序,却不知道其真理。若没有臣,这高炉炼铁,也需要几百年之后,才会被人创造出来。”

    “不过,臣既然来了,必定会让大唐富强,让科技加快发展,或许不需要千年,只需要几百年,人就可以造出飞船。”

    李世民喝了一口茶,轻声道:“太慢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