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贞观公务员 > 第41章:文官卖瓜

第41章:文官卖瓜

    唐朝时期还真的有一位治水名人,和历史上的李冰、西门豹可以比肩的那种。

    此人名叫姜师度,不过,他是高宗朝出身,等到了垂拱时期才出任。

    陈平安是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贞观时期的治水名人是谁。

    只能说,这时候最主要的朝政方向,还是在攘外安内,有名的大臣还是那些跟随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的文臣武将。

    早朝还在继续,以工代赈这个法子的具体实施细则,还需要商讨。

    毕竟,以工代赈的作用主要是在赈,其次是工。

    李世民现在拿出来用,那自然是也要稍微改变一下,看起来还是叫以工代赈,实际上,可能就是催生大唐基建工程的发展。

    贞观元年少有灾情,自然也就不需要赈灾,可老百姓的生活依然是男耕女织、生产力非常落后。

    也因为前期的战火纷飞,导致很多百姓都藏进了深山老林之中。

    陈平安也有建言,要想办法让这些百姓可以下山,可以组建成为一个村落,可以落户,可以成为村民,这样一来,他们本身可以获得更多的耕地,大唐也能获得更多的耕地,还会多出一部分的赋税。

    不然,让他们继续藏在深山老林,这些人只会自养自足,让大唐白白损失这一部分的劳动力。

    陈平安说的太多,李世民听的是云里雾里,但是这也不妨碍他可以吸收其中很有道理,操作性也很强的建言。

    这一次的以工代赈,其实还是和以前兴修水利差不多,区别在于,如今叫做以工代赈,同时,也多了一个工钱。

    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陈平安说过,小农经济之中的货币流通,铜钱放在国库,只能是一堆烂铜,只有流通起来,流进平民百姓的口袋,才算是真正的货币价值。

    不仅要让国库的钱能够流通起来,还要让世家大族、富商乡绅们的钱也流通起来。

    国库的钱流进百姓们的口袋,世家大族、富商乡绅们的钱,流进国库,如此循环,才能够实现民富国强。

    这就是一个形而上学的经济学文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陈平安只负责说,李世民不仅要听,还要能悟。

    而当陈平安明确表示自己能力不足,无法负责以工代赈、兴修水利之后,大臣们的心思也就活跃起来。

    这件事儿,如若做好了,那就是大功劳一件。

    不仅仅是功绩,自古以来,治水都是能够青史留名的功绩,是足以获得很高的政治、民间声誉的。

    谁不想举荐几个人,好给自己拉几位朝堂同盟啊。

    贞观时期的朝堂,确实稍有党争,那是因为根本就争不起来。

    因为李世民乃是马上皇帝,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再加上,李世民英明神武,也非常果断,深谙帝王心术,朝堂之上的官员的那点心思,他早就看透了。

    第二个就是这朝堂之上的势力,在秦王府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然后还非常稳固。

    这个稳固的基础就在于门阀世家。

    高士廉、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王珪等文臣,哪一个不是出自于名门之家?

    他们不需要争什么,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又经历了玄武门之变,有了从龙之功,只要是老老实实辅佐李世民,肯定是能善始善终,留下美名。

    陈平安也很快就见到了,什么叫做唐朝的举荐制。

    一个一个站出来,就好像是媒婆一样,把自己举荐的人一顿夸。

    可他们所举荐的人名,陈平安是一点儿印象都没有。

    什么清河六崔、晋阳三英、博陵七子等,完全就像是孝廉制,以孝廉为由,举荐官员。

    好家伙。

    李世民只是随口一提的话,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立即就好像是媒婆一样,对着自己举荐的人一顿夸。

    谁都想要在以工代赈之中,分一杯羹。

    不过,陈平安也发现,他们的举荐,也还算是合理,没敢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举荐的人确实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等,到了最后,却只能是担当一个长史,负责后勤。

    至于真正的治水官,其实还是要一位就算是不懂治水之道,却也能有识人之明、用人之能的人才行。

    这里面,陈平安倒是听到不少有些熟悉的人,比如崔民干、韦挺、杨师道……。

    这些人一听就比较靠谱。

    只不过,李世民最后还是没有定下治水主官的人选。

    以工代赈和兴修水利这两个方针,算是开启了,先在长江中下游试点。

    因为这是用以工代赈的法子来兴修水利,和以前不太一样,自然也就要先试一试。

    其次,也就是民富国强和小农经济了。

    李世民拿出了一个奏章,让郭安交给文武大臣们传阅,上面记载着胡商、中原商贾的双方往来大概数据。

    里面更侧重于走私,也就是一些门阀世家、还有当地豪商等,为了赚钱,直接把大唐明令禁止的货物,卖给了突厥、高丽。

    大臣们一看,顿时脸色一变。

    大家都有一些不明白,李世民在这一次的早朝,来这么一出,是什么意思。

    同时,也有人看向了陈平安,在他们看来,李世民拿出这个奏章,很有可能是陈平安的。

    不过,李世民也没有让文武百官在那里盲猜,直接开口道:“你们可看明白了?”

    文武百官们连忙低头,一言不发。

    “嘭!”

    李世民一手拍桌,沉声道:“当真是好大的胆子!”

    “朕明令禁止之事,他们却还敢肆意妄为,这是不把唐律当回事儿,更是藐视王法!”

    高士廉、长孙无忌等人也都不敢说话,这时候,为那些商贾说情,就是为门阀世家站队,成为了陛下的眼中刺,可是,要针对这些商贾,那就是要对门阀世家出手。

    这在高士廉等人看来,是绝对不明智的选择,特别是在距离玄武门之变过去还没多长时间的情况下。

    所以,他们只能是选择沉默,等待着李世民的圣令。

    因为他们相信李世民不是那种容易暴躁的人,更不是被人几句话就可以左右的人。

    果然,李世民接下来的话,可以说,算得上是今日常参早朝影响最大的一项国策。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