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时代变了

    “风云起,山河动,烈祖建军兮声势雄,大明壮士兮矢精忠!”

    “金戈铁马,百战沙场,日月龙旗兮扬四方,山河万里兮诉忠良!”

    “旌旗耀,金鼓响,枕戈待旦兮明已志,洒我热血兮铸脊梁!”

    “纵横扫荡,复兴华夏,同敌忾兮共死生,与子征战兮心无畏!”

    “枪声响,刀弓影,万人一心兮泰山撼,赴水火兮勿迟留!”

    “肝胆相照,发愤图强,上报天子兮同恩仇,下救黎庶兮当自强!”

    明军北伐主力部队的士兵们高唱着由朱和圣新编的《大明陆军进行曲》,沿着刚抢修过的驰道奔赴江淮战场。

    为了更快知晓前线的战况,北伐指挥部开始从南直隶的扬州城北移。

    由兵部尚书李定国、陆军大臣刘文秀、陆军副大臣艾能奇、陆军副大臣孙川庭和大明陆军部皇家太监魏忠国等几十名人组成的临时指挥部在南直隶淮安成立。

    临时指挥部召集了大明陆军的许多要员,要是一不小心,这里砸下一块砖,说不定都能砸到一个陆军大臣。

    话不多说,兵部尚书李定国开门见山,直接开口了。

    “诸位,时间紧迫,我们就没必要说什么客套话了。”

    紧接着,李定国咳了咳,又开口说道:“我大明陆军一偏师已经绕过伪清的防线,于二月二十六日光复徐州,现在伪清三十万大军自淮北南下,带了一定数量的火炮和火器,诸位有何看法?”

    “末将以为伪清不过一土鸡瓦狗耳!我军只需要先让炮兵用火炮将伪清阵地夷为平地,然后再让我第三师的弟兄们冲破伪清的防线,大事可成!”

    辽东伯戴天理倒是爽快,遇到这种事永远都是他第一个开口。

    “俺也一样!”

    一旁的岭南伯韦青国紧随其后。

    不过,看他们那斗志昂扬的模样,他们怕是又要多说些一番豪言壮语了。

    李定国翻了翻白眼,一脸无语地看向两人。

    “雪豹闭嘴!”

    远处的孙川庭忍不住了,再不喊停这个会议也用不着开了,光听那两个白痴表忠心就完了。

    “差不多得了。”

    听到了刘文秀那股不耐烦的声音,戴天理和韦青国也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们很快就识趣的闭上了嘴巴。

    “李大人,末将认为,我军必须在七天之内攻破伪清的顺治江淮防线,不然,一旦伪清主力团团围困徐州,我军非但不能达成中心开花的效果,还有可能白白丧失数千精兵。”

    朱子龙看了一眼舆图,又补充道:“伪清主力只需要不到三天的时间就能抵达徐州,要是不早做决断,恐怕……”

    说到这里,朱子龙沉重地叹了一口气,瞟了一眼李定国。

    “说的也是啊,我们的大军刚开始节节胜利,但没办法啊,我们的大军一抵达伪清的防线面前就开始迟滞不前了。”

    李定国看了一眼舆图上满清顺治江淮防线的各大据点,又长叹一口气,说道:“可惜了,要是我们能当时能够尽早抓住伪清的破绽就好了,现在啊,诸位,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这时,那图鲁拍了拍脑门,又开口了。

    “李大人,不妨让末将率领第三师的弟兄们从河南绕过伪清的什么破防线,直接打进徐州,大败伪清主力!”

    听到这话,李定国一下子就愣住了。

    整个指挥部陷入了死寂。

    绕过几千里几百里的伪清统治区去破敌,踏马的,这是把指挥部里的众人当成傻子了吗?

    果然,他就不应该对戴天理抱有幻想。

    戴天理要是能够想得到破敌之策,那母猪都能上树!

    “说得很好,下次别说了。”

    李定国摆了摆手,被回绝的戴天理只得闷闷不乐地坐回自己的座位。

    这帮人冲锋陷阵倒是个好手,但一到具体的战略问题,基本上就不能指望啥了。

    此时此刻,终于有一个人站出来了。

    “李大人,既然要短时间内攻破伪清的顺治江淮防线的话,我倒是有办法,那就直奔主题吧。”

    一旁的炮兵部杨志华突然有了想法。

    “你说。”

    李定国不咸不淡地说道。

    杨志华点点头,看了一眼舆图,开口道:“伪清的顺治江淮防线,经营数十年,耗费人力物力无数,白银数千万两,才修成了足足千里的防线,但不过是我大明火炮轰炸多久的问题而已。”

    听到杨志华的话,李定国虎躯一震,问道:“此话怎讲?”

    紧接着,杨志华跨步走到舆图前,用木棍指了指一个地方。

    “我大明的洪泽湖联通大运河,大明水师能够借此水道运输足够的战略物资,是没错吧?”

    “每错。”

    后勤部部长周自觉点点头。

    杨志华紧接着说道:“既然如此,我希望大明水师能够向宿豫前线运输军工厂新生产的重炮,乾武二十五式重炮,一共一百门。”

    “还有,我希望大明水师能够运输一千门火炮抵达宿豫前线,越快越好,我相信猛烈的火力能够很快消灭伪清的军队。”

    “还有,要是大明水师能力允许的话,可以用他们的舰炮轰炸伪清的前沿阵地或者是码头。”

    说到这里,杨志华用木棍指了指舆图上的另一处地点。

    “还有,蚌埠前线至少需要四十门乾武二十五式重炮,三百门火炮,为此,我们可以放缓对其他地区的攻势。”

    “对于伪清,我们可以发挥我们的后勤优势,不计成本地投入庞大的弹药量进行密集轰炸和炮击对伪清实施压制和毁灭性的打击,迅速高效歼灭伪清有生力量,使其难以组织有效的防御,最大限度的减少我军的伤亡。”

    “根据李大人的计划,我着重指出了炮兵部队急需要高强度、高密度轰炸的两处地点,在伪清阵地瘫痪之后,我军便可沿线攻破伪清的顺治江淮防线,达成作战目的。”

    “好!杨大人妙计!”

    李定国在经过一番思索过后,认为可行性极高。

    随后,李定国问道:“诸位还有什么异议吗?”

    “我无异议,此计甚妙。”

    刘文秀赞许道。

    “我无异议。”

    众人纷纷赞同。

    “我没意见。”

    慢半拍的戴天理和韦青国虽然也不明白新战法,但还是随大流附和道。

    “那就这么办吧。”

    李定国拍板决定。

    时代终究是变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