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陆军再震

    明清第三次江淮大战胜利后的半个月内,大明陆军高层在是否立刻再战的问题上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

    李定国、张德宇、杜清明和李志清等人极力主张暂缓北伐,日后徐徐图之。

    宣武皇帝朱和圣也是比较倾向于不扩大的,因此还在《大明报》上明令大明北伐军暂缓北伐事宜,休养生息。

    但以王楷、艾能奇、孙川庭和李继龙等人为代表的大批军官勋贵极力主张立即挥师北伐,展开全面战争。

    起初,陆军两派势均力敌、争执不下,但随着局势的新发展,使得主战派遭到了重大挫败。

    因为光复区域有不少地主豪强带头反对新土地政策,还有光复区域内的土匪劫掠村庄,导致大明北伐军被迫留在新光复区域的乡下进行围剿事务。

    光复区域的现实状况彻底地刺激了帝国军界里的大批中高层军官,主战派的支持者减少了许多。

    当然,压倒主战派的因素有很多,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帝国的财政问题则是压倒主战派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损失太大了,光是一个月就花了数千万两白银,我们的火炮炮弹都打空了,但这依旧满足不了北伐军的火力需要,我们需要更多的炮弹,我们需要更多的火炮和重炮,而这些,都需要足够的钱,大明的财政远远不够。”

    “大明现有的财政光是支撑一场二十万人规模的江淮大战都有些吃力,更别说全面北伐,让缺少后勤的大军去北伐,那不是战争,那是在送死!”

    在炮兵部部长杨志华说出这番话后,这很快也就让不少帝国主战派闭嘴了。

    光是二十万大军就要花费如此之多,更别说大明全面北伐要多少白银了。

    捐银运动啊!

    还是远远不够!

    远远不够!

    张德宇大将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对陆军部的那群热血军官放任不管,他知道,现实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帝国陆军,朱和圣肯定是不会同意在不做什么准备的情况下继续打的。

    大明第二帝国此时在本土共有三个战区,分别是:江淮战区、荆襄战区和川蜀战区。

    在获悉明清第三次江淮大战胜利后,荆襄战区和川蜀战区反应神速,并且这两支军队的表态堪称惊人一致。

    川蜀战区最高负责人周子龙在获悉“和战之争”后,只派人到陆军部问了一句话:“你们能够支撑川蜀战区的弹药打一年的吗?”

    而荆襄战区的最高负责人东方不败则是打太极,只是说“全凭陛下圣裁”、“陛下指哪打哪”这样的话语来敷衍了事而已。

    川蜀战区和荆襄战区的态度很是一致,两个战区都是极力反对迅速全面开战,甚至还专门派几个军官来陆军部与主战派辩论,堪称舌战群儒现场。

    一时间,整个陆军部都乱成了一锅粥。

    孙府,吏部尚书孙可望正着急地接见刚从江淮前线风风火火赶回来的兵部尚书李定国。

    孙可望之所以如此重视李定国这次的到来,是因为他非常渴望从李定国口中得到是否能够立刻全面开战的消息。

    孙可望是内阁首辅,是政府首脑,对军队的所作所为自然是消息不灵通。

    更何况,李定国在几十年前跟着他一起认过张献忠当干爹,两人的私人关系肯定是要好不少的,从李定国这边知道点消息,也会方便不少。

    李定国的说法应该是当前最可靠的说法了。

    李定国属于主和派,他身在江淮前线,对前线局势、伪清局势有着眼见为实的深刻了解,而且,他也明白大明几十年来愈发严重的财政问题和军人问题,所以他极力主张不立即行动。

    想起来在宣武元年冬日,不少陆军军官在得知伪清南征军预备南下的消息后,孙川庭少将曾写军令状给李定国,声称江淮前线部队可以立刻出动,当然,李定国肯定也回应了。

    李定国在回信上写道:“你要是敢擅自行动,我就上报陛下,把你部定性为叛军,并调集前线部队将你部歼灭。”

    也就是这样,明清第三次江淮大战才能够按部就班地获得不可思议的大胜。

    “二弟,你们陆军这边到底是什么个情况啊?”

    见面后,孙可望神色又紧张起来。

    “你们军人太会给内阁和帝国添麻烦了!几十年来就是如此,好歹有惊无险地度过了,现在你们怎么又这样?!”

    李定国苦笑着叹口气,开口说道:“大哥,对于此事,我们军人确实难辞其咎,但是,您难道自己不也要负责任吗?”

    “我?”

    孙可望十分诧异。

    “你这是什么意思!我能有什么责任?”

    李定国从口袋里取出一叠《大明报》,将它递给了一脸狐疑的孙可望。

    “您看,内阁虽然口口声声说全凭陛下圣裁,但却默许国内报纸煽风点火、鼓动民众,现在举国民意沸腾,哪怕是现在很多人转头都难搞啊!”

    孙可望顿时无言以对,他开始为自己间接地纵容军方激进派的行为而感到后悔了。

    尽管他是吏部尚书,无法直接管理《大明报》,但《大明报》的诸多人事变动是由他来负责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他没有动手无非就是默许而已。

    孙可望当上吏部尚书已经十几年了,当上内阁首辅已经快五六年了,此时的他处于春风得意的人生巅峰,举荐他上台组阁的自然是先帝,六七十岁的年纪,在中央勉强也算是壮年了。

    政坛、军方、民众都很看好他,同时,他拥有出色的政治能力和行动能力,能够帮助先帝完成很多改革事务。

    但是,由于先帝是靠着军队起家,导致军人权力空前庞大,许多文官都因为不服从军人的意志而被迫“自愿”罢官,这种现象到了战争时期尤为明显。

    许多文官从而有意无意地顺从军方的意志。孙可望只想着不激怒不得罪军方、赢得军方的好感和支持,却在实质上成为了军方某些人的帮凶。

    “二弟……”

    犹豫了半晌后,孙可望用一种询问的口吻询问李定国。

    “现在…事情还有缓和余地或回旋可能吗?”

    “也就是说,你们陆军之间的交锋得到解决了没有?”

    只见李定国这时的语气开始轻松起来。

    “陛下的意思,从一开始就很明确,暂缓北伐事宜,这件事基本上可以盖棺定论了,你也没什么好担忧的了。”

    “而且……帝国的战争从来都不会结束,不是吗?”

    说罢,李定国扬长而去。

    在得到李定国的口风后,孙可望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