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父亲的土地母亲的河 > 第一百四十九章舍得

第一百四十九章舍得

    送走父母叔叔一行人,柳晓楠和孟想想姐妹俩回到家里,把所有的家当重新整理布置了一下。

    门厅里一侧摆放着一条长沙发,对面是一台彩色电视机;稍大的一个房间里,摆放着一张一米九的大床——家具城所能买到的最大的床,孩子小的时候,一家四口挤吧挤吧也能睡下。

    一张书桌,一个小书架,一个四开门的衣柜L字排开,房间里只剩下一长条的空间;另外一个稍小的房间里,摆放着他们小窝里的那张一米三的小床,一个衣柜一张书桌。

    收拾好了,柳晓楠去菜市场采购,今晚家里正式开火。父母叔叔给他带来自家产的大米小米,他只需买点鱼肉青菜。

    母亲反复叮嘱过他,搬进新家的第一顿饭,必须有鱼,他因此买了一条大偏口鱼。回来后,他亲自上灶,让孟多多给他打下手,他要让姐妹俩尝尝他的手艺。

    清炖偏口鱼、清蒸飞蟹、萝卜炖牛肉、凉拌海带丝。四个菜端上桌,就着高压锅焖出来的二米饭,孟想想大快朵颐,吃起飞蟹来手撕嘴啃,毫不在意吃相。

    她没有想到柳晓楠做饭做菜这么熟练,更没有想到做出来的饭菜还这么好吃。她想起来,这很有可能是他跟她的岳老师,在共同生活的那段期间,从她的岳老师那里自愿学来的、或是岳老师逼他学的手艺。

    孟想想此时腾不出嘴来说话,因此也不想多问。

    柳晓楠把一块剥好的蟹腿肉放到孟想想的碗里,笑着对孟多多说:“你看看你姐姐,有横扫一切的气势。是不是我做的菜太好吃了?”

    一句玩笑话,让孟多多很意外很不适应,她看着柳晓楠说:“我姐姐那是一个人吃三个人的饭。”

    柳晓楠拿起一只飞蟹递给孟多多:“你也尝尝,别干看着。以后嘴馋了,来姐姐家里改善一下生活,姐夫给你做好吃的。”

    孟多多孟想想同时看向柳晓楠,孟多多说:“姐夫,你今天对我可有点反常,是不是有事想求我?你放心,你要走对久都没关系,我一定会照顾好姐姐的。”

    柳晓楠说:“孟多多,以前我是没给过你好脸色,这是有原因的。跟我一同进厂的那批农民轮换工中,有一个很快乐很漂亮的女孩子,就为了一个城市户口,被人欺骗失身。我见你胆子大,怕你也做出同样的事情来,这将会毁了你的一生,所以我要让你有所惧怕。你是我带进厂子的,我要对你的一切负责。”

    “原来是这样。”孟多多长出了一口气:“姐夫,你也太小看我了,孟想想的妹妹会目光短浅?现在对我放心了?”

    “也不是完全放心。”柳晓楠看看孟想想,对孟多多说:“不过,现在我可以跟你交个实底。这里也是你的家,给姐夫一点时间,只要有机会,我会让你在这座城市里扎下根来。”

    吃过晚饭,孟多多抢着收拾桌子刷碗筷。她将所有的碗碟放进水槽里,放水泡上,擦完桌子再刷碗。

    柳晓楠看见了,皱了皱眉,对孟多多说:“咱不能把农村的一些生活习惯带进城里来,吃完饭把碗碟摞在一起放进锅里用水泡上,什么都是油腻腻的。锅碗菜碟筷子要分开刷,各是各的,不油腻也卫生。”

    孟想想看到了听见了,暗自庆幸,幸好有孟多多在,不然挨批评的就是自己。

    联想到他日常的一些生活习惯,包括每天都要擦一遍地板,家里的每一件物品都要摆放有序,她觉得这些都是岳老师灌输影响的结果。

    不能不说这些都是良好的生活习惯,也由此可见岳老师对他的改造是多么的成功。

    孟想想努力适应着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柳晓楠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带有显著特点、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她分不清是幸运还是悲哀。

    柳晓楠以前的那些女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成功地把他打造成一个不同寻常的男人,而她只是个捡现成的。

    散步回来,孟想想坐到书桌前备课。

    柳晓楠看着她那别扭的样子,心疼地说:“谷雨要休长假安心养胎,要不你也请长假,咱家不差你那几个月的工资。”

    孟想想回过头来说:“不行的,我怎么能中途放下我的教学规划?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也是对我自己的不负责,不是挣工资的问题。”

    “难道你还要坚持到期末?你别忘了,到那时离预产期还有不到俩个月的时间。”

    “我是想坚持到期末,把我带的这批学生送到初二。”

    “我的小孟想,咱能不能不逞强?我知道你好强,可也得分是什么时候。”

    “我身体好,能坚持住的,你不用为我担心。我娘生我的前一天,还上山干活哪。”

    柳晓楠说服不了孟想想,只能在营养上下些功夫。

    早晨定了牛奶,一杯热牛奶两个煎鸡蛋外加几片面包;中午管不了了,她在学校食堂爱吃什么就吃些什么;晚上换着花样做,让她回家的第一件事,便是坐到桌前品尝着营养美味。临睡前,吃一个发泡好的海参,增强免疫力。

    孟想想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过上了大小姐阔太太的生活。”

    柳晓楠说:“我还没看到过哪个大小姐阔太太,挺着大肚子挤公交车,晚上备课白天讲课。”

    半过月后,家里安装上了电话。电话刚刚走进普通百姓家,还是属于奢侈品,且不说座机费通话费,从申请号端到安装手续费,需要将近一万块钱。

    柳晓楠觉察到时代正迈向信息大爆炸的前沿,高效率的电话将取代延续了上千年的信件,率先走出这一步是值得的。

    这些日子,两家走动频繁,王艾青经常带着儿子来找孟想想辅导功课,柳晓楠也经常找农村大哥唠嗑。

    农村大哥闯荡了这么多年,社会见闻颇多,柳晓楠从中能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农村大哥进城后的最大愿望,是能为王艾青买上一所大房子,柳晓楠跟他透露,市里首批商品住宅将会在今年出售。

    农村大哥现在的想法却有所改变。他说住着小瓦房也挺好,买房子也是为儿子买的,如果他手里有充足的资金,他会去买门市房,自己做生意,不再给别人打工。

    柳晓楠惊诧于农村大哥观念上的转变。农村大哥解释说,在送货运货的过程中,他接触过跟多外地来滨城从事个体经营的老板,人家已不局限于户口和住宅。

    一处门市房养三代,即使自己不做生意,出租也是有利可图的。

    农村大哥的一番话,给了柳晓楠很大的启发,他开始留意相关的信息,并很快锁定了目标。

    在他和孟想想的母校省师范附近,正在建一大片教师公寓。大部分已接近完工,属于集资建房,外人是买不到的,而临街的门市房却是面向社会出售的。

    教师公寓附近有几所高校,这里的人口流动性和购买力是毋庸置疑的,从门市房的销售价格便可见一斑。

    孟想想手里的存款不够也不能动,那是她们母子三人的生活保障,股票全部抛出也实在可惜,因此柳晓楠也并没有太放在心上。

    他信奉顺其自然,是自己的终归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也强求不来。

    岳雪莲的学姐打来电话通知他,他的长篇小说《那一声长号》已经出版发行。他到新华书店买了十本自己的书,首先拿出五本送到荣誉军人光荣院,跟那些老兵们分享属于他们的峥嵘岁月。

    剩下的五本书全部带到厂子里,分送给几位主要领导。看不看是一码事,尊不尊重领导、给不给领导撑门面又是一码事。

    谷雨自然也得到了一本,她说她要拿回家给老爷子看看。柳晓楠心想,你给谁看都跟我无关了。

    几天后,学姐再次打来电话,高兴地说头版很快销售一空,正在印刷发行二版,可见读者的认可和喜爱。并鼓励他写出更多更好的的作品来。

    不久,柳晓楠拿到了一笔可观的稿费,买一间门市房是绰绰有余的,可他又犹豫了。是买门市房,还是买住宅?买了门市房能租出去吗?

    直觉上倾向于买门市房,股票市场风云变幻,应该做点实体投资,不能把所有的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

    理性上觉得应该跟孟想想商量一下,听听她的意见。晚上,柳晓楠把现金支票交给孟想想,讲了自己的想法和忧虑,是买房还是用于投资,让她做个决断。

    孟想想把现金支票还给柳晓楠,她说:“你所说的这些我不懂,可我相信我男人。在你还是我的大师兄、决定资助我读完大学的时候,你就跟我说过,钱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但可以做很多有益的事情。我相信我的大师兄没有改变初衷,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你拿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

    “谢谢你的提醒!”柳晓楠拥抱着孟想想,颇为感慨:“人走着走着,稍微走偏一步,便会脱离原先的轨迹”

    他把手放在孟想想的肚皮上,轻轻抚摸着,对他未出生的孩子说:“你们的妈妈,是山谷里的清风,时时刻刻能让你们的爸爸保持头脑清醒冷静。”

    孟想想自豪地腆着肚子说:“你们的爸爸,是山谷中的清流,绝不会被世俗的尘埃所污染。”

    第二天上午,柳晓楠来到售楼处,买下了一处上下两层一百平的门市房。

    现场办理完所有的手续,他刚把一张出租的告示贴到门玻璃上,一对四十岁上下的中年夫妇便走进门来。中年夫妇自称是南方人,来滨城发展,做装潢设计的,想租下他的房子。

    双方验证了身份信息,开始谈租金和期限。中年男人姓李,他想连租三年,保持生意的连续性,给出三年租金的总价。

    柳晓楠没有讨价还价,只要能一次性付清租金,他愿意接受这个价格。李姓男人一口答应,双方很快签了租赁合同。

    李姓男人把合同交给女人,跟柳晓楠握手说:“兄弟不是生意人。门市房的租金每年都会上涨,一般都是一年一签,连签三年租金是要往上加码的。实事求是地讲,我占了兄弟的一点小便宜了。”

    柳晓楠说:“谢谢李哥告诉我实情。我的确不是生意人,可也不是不知道租金的行情。我刚买下房子,李哥李嫂便走进门来,我觉得这是一种缘分。李哥远道而来到滨城创业发展,想必有着不凡的经历,因此想跟李哥交个朋友,时常聆听李哥的人生经验之谈。”

    李哥说:“恕我眼拙,柳兄弟原来是性情中人,惭愧惭愧。柳兄弟一表人才,谈吐不凡,不介意的话,能否透露一下从事什么工作?”

    柳晓楠说:“在滨城纺织厂做宣传工作,业余时间写写小说当个作家。”

    李哥说:“佩服、佩服。”

    佩服的背后其实是不佩服,是根本不相信。给自己冠以响亮光鲜唬人的头衔,其实是为了掩盖真实身份、一无是处夸夸其谈的人,他见得多了。

    两个人说话的功夫,一旁小巧玲珑的白皙女人,一直觉得柳晓楠这个名字很熟悉,好像在哪里见到过。想了一想,想到了又觉得不可能,从包里拿出一本新书,看看简介,看看作者的照片,比对着。

    确认后,她挤到柳晓楠的面前,擎着书惊讶道:“这本书果真是你写的,这也太巧了。”

    柳晓楠看了一眼书,正是他那本新出版的《那一声长号》,他说:“还请嫂子多提宝贵意见。”

    李嫂说:“这可不敢当。我是你的忠实读者,已经在读第二遍。想不到你这么年轻,给我签个名吧。”

    柳晓楠用钢笔,在书的扉页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李嫂再次说:“想不到你写的字,也是这么刚劲有力。”

    李哥这才相信柳晓楠所言不虚,他再次握着柳晓楠的手说:“幸会幸会!像兄弟这样实诚的人不多见了。作为回报,我愿为兄弟提供一个重要信息。北方相对与南方发展滞后了,还处于初始阶段,如果有实力,投资房产,不出五年必定有较大的升值空间。我刚刚创业,手上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如果我是你,再买一处门市房用于投资,越早投资收益越大。”

    柳晓楠完全相信李哥的话。六年前,不是有几个南方人,带着十万元的现金来厂买布匹,震撼了全厂的人吗?

    每个月拿着三百多块钱工资的人,当然难以想象得到,干什么工作能挣下十万块钱。当时,只有于智勇意识到了这是观念的问题。

    他说:“李哥,很遗憾,我家里还住着小瓦房,手里这点余钱还想着买一处住宅,改善一下住房条件。”

    李哥想想说:“我是有眼不识泰山,初来滨城结识兄弟这样的朋友,实属三生有幸。我有一个朋友,是专营家具地板的,他也在四处租房子。兄弟如果有意,也肯相信我,我从中牵线搭桥,让他预付给你房租,你再投入一部分,再买下一处门市房。”

    等于是空手套白狼,这有点刺激了,柳晓楠表示可行。

    李哥打传呼叫来他的王姓朋友,中午他请客,大家边吃边谈。谈来谈去,原来大家都是农村人。

    李哥李嫂从农村考上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事业部门工作,因为超生二胎被双双开除,这才走上创业的道路。那位王哥原是个小木匠,先打工后创业,慢慢发展起来的。

    柳晓楠为李哥李嫂感到惋惜。李哥振振有辞:“什么是财富?孩子才是最大的财富。如果我是你,我早就辞职了,边做生意边写书,做一个文化商人。纺织厂的那个虚职如同鸡肋,没有多大的价值。”

    柳晓楠说:“这里面有感情的因素,是厂子送我读的大学。不过,我没有李哥那样的困扰,我爱人怀着龙凤胎,一次性完成全部任务。”

    李嫂笑道:“这才是你最成功的作品。”

    久逢知己,陌生人之间打开心扉,自然一见如故。

    这是一次实力对等的谈话,这次交流,对柳晓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始思考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那位王哥听从朋友的意见,也是有心结交文化名人,预付给柳晓楠三年的房租,指定他买下相邻的那间同等大小的门市房。

    在售楼员惊骇的目光下,柳晓楠又买下一处门市房。

    办理好所有的手续,跟王哥签了一个房屋租赁合同,柳晓楠带着两本房产证告辞而去。一路上,他并没有完全沉浸在投资成功的喜悦当中,而是反复琢磨着舍得这两个字。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