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信
秋风起,傍晚的时候,元达和一行人回到元家村,马车行驶进村口的时候,村里的小孩子们追着来看热闹。
元同泽下马车,拿了糖果出来,小孩子们欢喜的围了过来,人人得到一块糖,个个围着元同泽说:“哥哥(叔),我们帮你做事。”
元同泽自然不会让孩子们帮忙做事,他只是让孩子们赶紧把路让开,小孩子们嘻嘻笑着让开路,见到元同泽没有上车,便跟在他的身边叽叽喳喳说话。
“京城的糖好甜,我长大后,我要跟泽大哥一起去京城。”
“我爹说送我去读书,我以后要和笙三叔一样有本事,去京城当大官。”
元同泽笑听着孩子们说话,等到了元达和院子门口,马车停了下来,孩子们围上前叫人,还一个个表示:“我们吃了哥哥(叔叔)给的糖,我们是来做事的。”
元达和把院子门打开,由着孩子们奔进院子里,只见年纪小的已经由年纪大的安排做事了,元达和愣了愣,瞧着元同泽:“只有几个月的日子,孩子们一个个这般的懂事了?”
元同泽接过他手里面的包袱:“爹,先进院子吧,有他们帮着打扫院子,我们也能快些生火煮饭菜。”
柳氏听他的话,正要说家里面什么都没有,已经听到院子外面的声音,她笑着去迎了,见到大家手里面提着东西:“你们刚刚回来,家里面什么都没有,我们给你们送一些吃的过来。”
晚餐的时候,有村里人送来的吃食,柳氏婆媳也不想动手,只是把火烧了起来,用来煮一些热水出来。
晚餐后,大家梳洗过后,元达和问元同泽:“你可以在家里几日?”
元同泽说了他的安排,元达和赞同的点头:“你祖父祖母以后要修建院子的地皮,你是要去和村长提醒一下。你们叔侄既然决定这一时不急着修造,我也不会多事。”
元同泽从心里透了一口气,他爹总算想明白了一些事情,便笑着和元达和说:“爹,你也帮我们瞧着那块地皮,我叔的意思,过几年还是依祖父祖母的心意修建起来。”
元达和去了一趟京城后,也明白元同泽兄妹多亏了元达笙夫妻照应,他也听米子爹说过,京城的房价高,而且京城的能人太多了,他的儿子们还是要回家多磨练。
元同泽当日来京城的时候,他还不如他的舅子们有本事,他后来能够在京郊落户,这里面也有元达笙的帮助。
元同泽出发的早上,元达和送他上马车的时候,终究开口说:“我们当年对不住你小叔,在他最需要我们支持的时候,我们当兄长的人没有尽力,而是把他当包袱直接甩开了。”
“爹,小叔已经往前看了,你也别记挂从前的事情。我们兄弟以后好好做人,小叔心里面便会高兴的。”
元达和冲着元同泽点头:“你在这方面做得比我好,珍儿现在已经出嫁,真儿的亲事,你们夫妻也帮着看一看。”
元同泽明白元达和心思,只是关于元同真的亲事,其实比元希珍的亲事要考虑多一些,但是他同样也不相信元达和夫妻的眼光。
秋风吹黄了树叶,戚善又送了五车布料去了府城,方家那边很快的来了消息,如今方家大爷把一些生意交给长子,现在方家当事的人,因为比戚善小了一辈,反而方便书信往来。
他写信和戚善说了生意方面的安排,希望京城这边冬天的时候,能够多发五车的货去府城。
戚善接到方家小辈的信,一时之间反而有了一些感触,她和元达笙笑着说:“夫君,仿佛转眼之间,我们年纪都大了一样。”
元达笙听她的话笑了起来:“你在我这里永远是小的。”
戚善笑瞧着他:“孩子们都一天一天的大了起来,年华也不会一直厚待我们的。”
元达笙瞧了瞧戚善面上的神情:“你要是觉得太过辛苦了,直接和方家主事的说,只有这么多的布料送去府城。”
戚善笑着点了点头:“赵见上次和我提了几家纺织娘子的活做得好,等到明年春天的时候,我和他们去看一看吧。今年还是和故旧定下布料,冬天的布料,其实比夏天来得容易一些。”
元达笙听她提了提各种布料的难易,见到戚善面上没有这么多的感怀,也关心的问了问戚维守的家事。
戚善笑瞧着他:“弟弟们现在由我六哥六嫂照顾着,上一次六嫂写信说,他们很有上进心。”
元达笙一向不关心她们姑嫂之间的书信往来,只有戚其良写信的时候,他才会跟着看几眼。
杜氏一心一意想要算计戚家的儿女,戚维守在实在办法下,只能来一招金蝉脱壳,把孩子们托付给戚其良夫妻。
戚慧的亲事,则由方家大爷夫妻帮着看了,府城官学夫子家的嫡次子。
那户人家和方家沾亲带故,方氏最知道这户人家家里面的事情,她和戚维山夫妻说:“长辈为人平和宽厚,他们家的儿子品性端良,读书上面有天分。”
戚维山夫妻相信方氏的品行,而且钱氏问过戚慧的意思,戚慧红着脸点了头,他们夫妻自然是不会多事了。
方氏见到大哥大嫂都不反对后,她跟着松了一口气,回头对娘家大嫂说:“慧儿得一门好亲事,我日后就不用操什么心了。”
方家大嫂瞧着越来越心宽的方氏,笑着说:“你们总要为他们准备成亲的东西吧。”
方氏笑嘻嘻说:“分家的时候,长房大哥嫂说了,已经给家里面的孩子存了成亲用的东西。”
方家大嫂最佩服戚维山夫妻的为人处事,他们夫妻也是长房兄嫂,最明白长房一碗水端平是需要有大智慧的,他们夫妻在这方面有太多的不足之处。
杜氏知道儿子们前往戚其良处读书,她的心里面很有些鄙夷道:“他们夫妻以为老六是什么好性子的人,以后他把孩子教导得与他们关系疏远,他们便明白这里面的厉害之处了。”
她和男人说了,戚其良教导出来的弟妹,与亲生父母关系疏远的事实。
元同泽下马车,拿了糖果出来,小孩子们欢喜的围了过来,人人得到一块糖,个个围着元同泽说:“哥哥(叔),我们帮你做事。”
元同泽自然不会让孩子们帮忙做事,他只是让孩子们赶紧把路让开,小孩子们嘻嘻笑着让开路,见到元同泽没有上车,便跟在他的身边叽叽喳喳说话。
“京城的糖好甜,我长大后,我要跟泽大哥一起去京城。”
“我爹说送我去读书,我以后要和笙三叔一样有本事,去京城当大官。”
元同泽笑听着孩子们说话,等到了元达和院子门口,马车停了下来,孩子们围上前叫人,还一个个表示:“我们吃了哥哥(叔叔)给的糖,我们是来做事的。”
元达和把院子门打开,由着孩子们奔进院子里,只见年纪小的已经由年纪大的安排做事了,元达和愣了愣,瞧着元同泽:“只有几个月的日子,孩子们一个个这般的懂事了?”
元同泽接过他手里面的包袱:“爹,先进院子吧,有他们帮着打扫院子,我们也能快些生火煮饭菜。”
柳氏听他的话,正要说家里面什么都没有,已经听到院子外面的声音,她笑着去迎了,见到大家手里面提着东西:“你们刚刚回来,家里面什么都没有,我们给你们送一些吃的过来。”
晚餐的时候,有村里人送来的吃食,柳氏婆媳也不想动手,只是把火烧了起来,用来煮一些热水出来。
晚餐后,大家梳洗过后,元达和问元同泽:“你可以在家里几日?”
元同泽说了他的安排,元达和赞同的点头:“你祖父祖母以后要修建院子的地皮,你是要去和村长提醒一下。你们叔侄既然决定这一时不急着修造,我也不会多事。”
元同泽从心里透了一口气,他爹总算想明白了一些事情,便笑着和元达和说:“爹,你也帮我们瞧着那块地皮,我叔的意思,过几年还是依祖父祖母的心意修建起来。”
元达和去了一趟京城后,也明白元同泽兄妹多亏了元达笙夫妻照应,他也听米子爹说过,京城的房价高,而且京城的能人太多了,他的儿子们还是要回家多磨练。
元同泽当日来京城的时候,他还不如他的舅子们有本事,他后来能够在京郊落户,这里面也有元达笙的帮助。
元同泽出发的早上,元达和送他上马车的时候,终究开口说:“我们当年对不住你小叔,在他最需要我们支持的时候,我们当兄长的人没有尽力,而是把他当包袱直接甩开了。”
“爹,小叔已经往前看了,你也别记挂从前的事情。我们兄弟以后好好做人,小叔心里面便会高兴的。”
元达和冲着元同泽点头:“你在这方面做得比我好,珍儿现在已经出嫁,真儿的亲事,你们夫妻也帮着看一看。”
元同泽明白元达和心思,只是关于元同真的亲事,其实比元希珍的亲事要考虑多一些,但是他同样也不相信元达和夫妻的眼光。
秋风吹黄了树叶,戚善又送了五车布料去了府城,方家那边很快的来了消息,如今方家大爷把一些生意交给长子,现在方家当事的人,因为比戚善小了一辈,反而方便书信往来。
他写信和戚善说了生意方面的安排,希望京城这边冬天的时候,能够多发五车的货去府城。
戚善接到方家小辈的信,一时之间反而有了一些感触,她和元达笙笑着说:“夫君,仿佛转眼之间,我们年纪都大了一样。”
元达笙听她的话笑了起来:“你在我这里永远是小的。”
戚善笑瞧着他:“孩子们都一天一天的大了起来,年华也不会一直厚待我们的。”
元达笙瞧了瞧戚善面上的神情:“你要是觉得太过辛苦了,直接和方家主事的说,只有这么多的布料送去府城。”
戚善笑着点了点头:“赵见上次和我提了几家纺织娘子的活做得好,等到明年春天的时候,我和他们去看一看吧。今年还是和故旧定下布料,冬天的布料,其实比夏天来得容易一些。”
元达笙听她提了提各种布料的难易,见到戚善面上没有这么多的感怀,也关心的问了问戚维守的家事。
戚善笑瞧着他:“弟弟们现在由我六哥六嫂照顾着,上一次六嫂写信说,他们很有上进心。”
元达笙一向不关心她们姑嫂之间的书信往来,只有戚其良写信的时候,他才会跟着看几眼。
杜氏一心一意想要算计戚家的儿女,戚维守在实在办法下,只能来一招金蝉脱壳,把孩子们托付给戚其良夫妻。
戚慧的亲事,则由方家大爷夫妻帮着看了,府城官学夫子家的嫡次子。
那户人家和方家沾亲带故,方氏最知道这户人家家里面的事情,她和戚维山夫妻说:“长辈为人平和宽厚,他们家的儿子品性端良,读书上面有天分。”
戚维山夫妻相信方氏的品行,而且钱氏问过戚慧的意思,戚慧红着脸点了头,他们夫妻自然是不会多事了。
方氏见到大哥大嫂都不反对后,她跟着松了一口气,回头对娘家大嫂说:“慧儿得一门好亲事,我日后就不用操什么心了。”
方家大嫂瞧着越来越心宽的方氏,笑着说:“你们总要为他们准备成亲的东西吧。”
方氏笑嘻嘻说:“分家的时候,长房大哥嫂说了,已经给家里面的孩子存了成亲用的东西。”
方家大嫂最佩服戚维山夫妻的为人处事,他们夫妻也是长房兄嫂,最明白长房一碗水端平是需要有大智慧的,他们夫妻在这方面有太多的不足之处。
杜氏知道儿子们前往戚其良处读书,她的心里面很有些鄙夷道:“他们夫妻以为老六是什么好性子的人,以后他把孩子教导得与他们关系疏远,他们便明白这里面的厉害之处了。”
她和男人说了,戚其良教导出来的弟妹,与亲生父母关系疏远的事实。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