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芷草兰花2021 > (4)朱家锐

(4)朱家锐

    (一)《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这首《咏梅》表达出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风风雨雨把冬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虽然“悬崖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这首词把我们带到了央视的一档节目《中国诗词大会》。

    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太美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春光无限,尤其是唐诗宋词让所有的语言都荡然失色。诗词大会集了海内外老中青少诗词爱好者,他们中有上至70岁的老者下有13岁的小学生,选手们知识面丰富,才思敏捷回答地非常精彩动人。《中国诗词大会》吸引了我,在电视机前我也随选手一样在吟诗诵词,惊喜的是那些题并没有想象中难,我居然可以答对不少,仿佛也置身在他们之中。

    这第二季,印象最深的是来自复旦附中的武亦珠,她气质如兰、颜值和才华齐飞,一句句古诗词从口中如行云流水,一路过五关斩六将,面对强大的对手和台下的观众镇定自若。评委老师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北师大教授康震、中央民族大学的副教授蒙曼他们学识渊博,点评讲解引经据典、信手站来,滋润了心身,倾听诗意人生。诗词大会诗词的盛宴,也唤起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温习了那些年学过的中国诗词,多首春日诗词,立春过后,春天的脚步渐渐近了,春暖花开,烟雨朦胧。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春”情有独钟。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花“红豆生南国,春来花几枝“;春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色“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千古绝句万古流芳,不同意象,不同趣味。

    人生自有诗意,始于热爱,中于勤奋,成于才华。现在我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与清澈,留下许多诗意的美好,在某些浮躁喧嚣的时空中用来充盈自己心灵的丰富,就像春风一样传承弘扬。古诗词在你我他身边,在中华大地之上。

    (二)《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

    在这个周末寒假中,让我最有感受的就是观看《中国诗词大会》。

    从前古诗词在我心目中是一个令我讨厌的事物。诗中的一个个字,像病毒一般,总是让我头痛。要背古诗时,我就心情烦闷,却只能无可奈何地咬牙切齿背诵。

    但自从最近两个月坚持看了这个节目后,我对诗词有了更多的了解,不再厌烦,反而喜欢上了古诗词。

    星期六那天,我们一家照例打开电视欣赏《中国诗词大会》诗词竞技栏目,我的精神头儿也提高了许多。因为每次我都很想知道谁是擂主,还在心里暗暗地和节目中的选手较劲儿呢!

    第一题出现了,开始几秒,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但转眼间就启动了搜索模式。突然,我的脑中灵光一现,很快想起了答案,并大声地说出了答案。这时的爸爸、妈妈和妹妹都没想出来,听了我的答案,都对我连连称赞。我听了开心极了,对后面的题更是全神贯注,认真观看,有时积极参与电视中的比赛;有时细心听点评老师的讲解,并默默地把关键之处记在心里;有时则反复斟酌字词,反复体会诗句,反复感受诗人的情感。在这个看节目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新的古诗,了解了更多古诗中的真谛。

    诗词是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诗词是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诗词是无数带有感情色彩的图画。周末两天里,我定时欣赏诗词,学习诗词,体会诗词,咀嚼诗词,这让我更加热爱诗词,也越来越感觉,诗词永远是中华文化耀眼星空中最亮的星星!

    (三)易中天《品三国》听后感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沉醉于其中......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的作品名为《品三国》。

    易中天,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收到的评论大多是溢美之词,如五月槐花,香气飘飘。当然,易中天的魅力也着实让人着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温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这些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品三国》一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魅力十足的易中天,当然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据一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这些政策时隔2000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三)康震《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听后感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轼”乃古代马车的一根横梁,没什么作用,起这个名字是因为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母亲程氏,虽一届妇道人家,言传身教,对儿子却也是影响深远。有一次母亲给儿子讲《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一个清官,铁面无私,因而得罪权贵,被判死刑。在赴刑场时,他向母亲抱歉,母亲却安慰范滂说:“你是为国家而死,我为你而骄傲。”苏轼问道:“母亲,我长大后也要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他母亲程氏回答得聪明,也有深意:“既然你能做范滂,为什么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给了苏轼很好的人生观和思想道德教育。

    苏轼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在礼部考试中大放异彩,这当中有一段小插曲。当时的主考官是一代文豪欧阳修,发现里面有篇文章写得极为精彩,有心评为第一名,但转念一想,写得这么好,似乎是我的学生曾巩,故将其评为第二用来避嫌。其实这篇文章为苏轼所写。他写了篇第一名的文章,所以他得了第二名,而这也成为了一段佳话。更精彩的是,当时的文章题目是论述古代皇帝的奖惩的宽大为怀。而苏轼在其文章中引用了一段典故,说尧帝手有个司法官,曾三次想判一个人死刑,都被尧帝制止了。欧阳修是博学之人,却不知道此典故,于是回家把一屋子的书翻了个底朝天,还是找不着这个典故。于是他问苏轼典故出处,苏轼说:“其实这个典故是我瞎编的。我想尧帝这么宽大为怀,他一定会这样做的。”《三国志.孔融传》里有个故事,曹操打败袁绍后,把袁绍的爱妃赏给了曹丕,孔融对此大为不满,于是找到曹操,说了个典故——话说周武王伐纣王时,把妲妃赐给了自己的弟弟,曹操笑问典故出于何处,孔融见其正好中计,说这个典故是自己瞎编的,他想今人尚且能做此等无耻之事,古人也必定是如此。欧阳修胸襟广阔,大赞苏轼活学活用。所以苏轼年少成名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二是当代泰斗的扶持与鼓励;三是自己灵活的读书方法。

    (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潇潇雨夜,打开窗户,听着雨滴敲打树叶的声音,微风惊动树枝的声响,望着路灯下飘洒的银丝般的细雨,我心里充满了对海伦凯勒的敬佩。

    这本书里,海伦那“不平静”的人生以及她与命运抗争的历程鼓舞了我,给了我无穷的力量。作为正常人的我很难想象一个双目失明,失聪,失语的人可以用心去感知天地万物,用心去倾听世上最美妙的声音;用心去欣赏世上最美丽的风景!

    读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世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关键是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毅力,去面对、去挑战。你看,海伦生活在无声,无语,无光的另一个世界里,她却如此坚强,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马克·吐温是这样赞扬她的:“十九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是海伦·凯勒。”是呀,她的确是一个奇人。我知道了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就,不在于条件的好坏,而在于有没有奋斗精神。有时候我总抱怨作业太多,累的手疼;考试没得满分埋怨题太多,时间太少;和海伦相比这是问题吗?这些问题太微不足道了。一个人只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就不会被客观条件所束缚,就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实现自己的目标!

    海伦的一生是不平凡,不平静的,它给予人们极大的鼓舞,给那些残疾人以生活的勇气和力量,给我们健全的人太多的启示。这使我感到,我们这些健康的人们,不能迟疑;不能虚度光阴,应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潇潇雨夜,打开窗户,听着雨滴敲打树叶的声音,微风惊动树枝的声响,望着路灯下飘洒的银丝般的细雨,我心里充满了对海伦凯勒的敬佩。

    这本书里,海伦那“不平静”的人生以及她与命运抗争的历程鼓舞了我,给了我无穷的力量。作为正常人的我很难想象一个双目失明,失聪,失语的人可以用心去感知天地万物,用心去倾听世上最美妙的声音;用心去欣赏世上最美丽的风景!

    读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世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关键是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毅力,去面对、去挑战。你看,海伦生活在无声,无语,无光的另一个世界里,她却如此坚强,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马克·吐温是这样赞扬她的:“十九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是海伦·凯勒。”是呀,她的确是一个奇人。我知道了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就,不在于条件的好坏,而在于有没有奋斗精神。有时候我总抱怨作业太多,累的手疼;考试没得满分埋怨题太多,时间太少;和海伦相比这是问题吗?这些问题太微不足道了。一个人只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就不会被客观条件所束缚,就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实现自己的目标!

    海伦的一生是不平凡,不平静的,它给予人们极大的鼓舞,给那些残疾人以生活的勇气和力量,给我们健全的人太多的启示。这使我感到,我们这些健康的人们,不能迟疑;不能虚度光阴,应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