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芷草兰花2021 > (52)方宇涵

(52)方宇涵

    (一)有你,真好

    六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流逝,我们难以忘怀的小学生活转瞬即逝。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这短短的六年回忆,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我亲爱的母校,亲爱的同学,记忆汇出点滴,汇成一片大海。

    回忆中的你我,都还曾是扎着小辫的小女孩,青涩而稚嫩的脸上带着害羞的神色,谁也不敢靠近谁,怕生的性格着实可爱。最终不知是谁,勇敢伸出手,跨向面向对方的第一步。

    还记得那年冬天大雪纷飞,冰天雪地,没带耳套的我只能捂着通红的双耳,努力呵气,温暖同样通红冰冷的双手。呵出的白气,仿佛一个个白色的小精灵浮在空中。舞动着飞上天空。那时的你还梳着乖乖的妹妹头,齐刘海。你义无反顾的把那双毛绒耳套塞到我手中,你说你还有一个,但你撒了谎。那个更加寒冷的午后,我看清了你通红的双耳和明媚的笑容。

    小升初那一天,阳光明媚,似乎预示着我们的成功。紧张的考试开始,手心沁出密密的汗珠。象征结束的铃声清脆地响起,一切便在这一刻尘埃落定,这时早已是午后,流淌在地面上的阳光似乎在隐隐的跳动,我看着他们流进我的手心,在我手中雀跃,心中不由得感叹,正式毕业时,许多人都哭了,平时严厉的班主任,这时也微微湿润了眼角,你幽默的调侃我,开玩笑说,以后若是没和我在一个学校,你就强制性转学。你的话我一笑了之,没放在心上。可没想到,我再没见过你,或许缘分,到此便用尽了吧?了结了吧。我的朋友,你知道吗?每当你的笑容浮现,我都十分想念你。

    青春的河畔,你站在回忆那头,身影逐渐清晰,感谢你的陪伴。你温柔时光触动岁月,我的朋友。

    在这碧蓝苍穹之下,我提笔写下几字,就让她来记念你我吧,无论如何,感谢有你,有你真好。

    (二)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

    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诗词的文字节目,不谈中华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丰富性。让人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能得到文化的熏陶。

    诗词大会的主要形式打擂台,节目组从各地选出了热爱古诗词的达人共100个,组成名为百人团的团体。不管是外国友人还是芊芊学子,古稀古叟。百人团与挑战选手,会一起答题,一起听习题,以击败百人团的人数作为选手分数,从而选出擂主,成为本场的冠军。

    本来,我并没有对百人团的成员抱有太大的惊讶,只是想着只是节目效果而已,但一局一期下来,我对百人团的知识阅历的储备有了全新的认识,百人团真是高手如云,这个节目也是卧虎藏龙,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性别区分,他们千里迢迢去到BJ,在这篇诗词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诗词本是经千年而不朽,诗词是平平仄仄词语中凝练,诗人将自己的豪言壮志,寄托于诗中,千百年来传递,是后辈子孙们所触到的一腔热血与豪情。

    诗词之美,从古至今都从未改变。高兴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品格高洁,会在诗词阅读中感同身受,从而深受启发。

    诗词中含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它激励着我们。通过诗词大会,我认识到了智慧,在古人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台上,一位参赛者说:“我们喝水是为了活着,喝茶是为了活的更好。生活不仅仅是活着,为了活的更好,我们还要有诗和远方。”这无疑有另外一句诠释的话“活到老,学到老。”

    (二)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二

    :诗词乃中华文化之神,中华文化之瑰宝,更是中华文化之底蕴之体现。

    纵观中国诗词千百年来的历史,无一不凝聚这作词人的精神文明或壮志宣言。

    而中国诗词大会将每一位热爱这千年传承的中华儿女共聚一堂,将无价的文明瑰宝于此处,生长。

    每期节目中,总会有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他们或许已经到了花甲之年,或许他们是刚刚入学的青少年,又或许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但不可质疑的一点是,他们都热爱着诗词,更有甚者,将诗词视为,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他们将诗词融入自己的生活,正如大会所说的,来参加诗词大会的人,都有一颗年轻的心。

    选手们对诗词的热爱在他们身上都有很大的体现,正如曾经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大放异彩的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以自己的努力在场上夺冠,成为当时的雷主。亚军,则是来自北大的文学硕士彭敏。

    兴许有人会为此而震惊,一个平平无奇的外卖小哥,以及一个BJ大学的文学硕士,这其中的差距未免跨度太大。人们总是只看清表面的现实,而不去了解背后的努力。外卖小哥雷海为说,送外卖很苦很累,但他仍然会抽出空闲时间,诵读诗词。有时就在店里当场把诗句背下来,回去再慢慢记,他曾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自己。

    相比因为北大硕士的身份而被所有人给予希望的彭敏,他显的十分普通,而13年的努力,让他从一个到书店抄写诗词的外卖员,成为中国诗词大会的擂主。雷海为的付出得到了回报,获得了对手的高度评价。

    雷海为的故事触动了许多人,同时也告诉了许多人,有时候,平凡与否,梦想与现实,只有努力二字之差。

    中华诗词乃文化之魂,世界之瑰宝。

    (三)百家讲坛论语听后感

    论语,作为中国儒学的代表作,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儒学派从汉朝开始处于主导地位,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与凝聚。

    现实中的人们对于论语,他们从来都是认可的,是敬仰的,可是,往往带着些淡漠的距离感,时代的距离,思想的距离,这让许多人都无法更加深刻的理解体会论语中的意思,更深层的含义往往被埋藏在逐字逐句的课文中。

    而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及其讲解的论语节目,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先说论语心得,这是一本很好的解决了上文所说的问题的著作,她的心得精确又精心的,为论语一书,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贴近时代背景,让人更好理解,更好了解。

    论语,读论语节目,分为14道,从孝经之道至人生之道,孝敬乃中华之美德之一,孔子对,孝亲敬长也有自己的解释。在论语中,孔子对自己的一生,有着非常概括的总结。

    于丹教授在节目百家讲坛中,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有关孔子仁德的故事,如孝敬之道中,有关对孝敬的解释。犹如人生之道中,所提出的问题,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呢?四十不惑是如何不惑的呢?五十而知天命是如何知道的呢?这些问题,都会有具体的解释。

    节目中的于丹教授提出了一个与现实基础而出现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在五岁甚至更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这就违反了孔子,为己而学的理念,基于现实基础,对现实来自权威的批评与疑问,许多人都欣赏这一点。

    孔夫子的文学理念,道德情操,都给后世的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出现在课本上的有关孔夫子学习的课文。这些,都将为今后的我们,产生极大的影响。

    (四)易中天品三国听后感

    对于三国的历史,我的认知还往往停留在历史的课堂,而对于品三国节目,也是为了弥补小时候看的囫囵吞枣的三国演义罢了。

    易中天所讲的三国,并不是教科书本中生硬的介绍,也不是三国志本书中发展的有规律的123章,而是一种另类的三国。不局限于格式,从细微入手,从人物入手。这样既方便了我们对于人物的了解,跟着我们队之后,剧情的走向有了良好的认知与自己的思考。

    易中天的三国讲解,第一位人物便是曹操。曹操其人,易中天评之为可爱的奸雄,相比于其他人的枭雄,奸贼等评价,这还算特殊的。狡诈的英雄。能称上英雄之人,每个年代都是不多的,虽说乱世出英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去成为英雄。三国中的曹操,评价颇多,但有一句话可以完美诠释这一个人,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他的雄心与才华,野心与复杂,正如易中天所说,这样的人在那个环境下,才是一个真正的统一的人。给我留下无比深刻的印象。

    易中天所讲的三国中,还有二位令我记忆深刻,那边是刘备与诸葛亮。刘备,在煮酒论英雄中,曹操说,天下英雄,就刘备与操耳。刘备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乱世英雄,有英雄之名,有英雄之气,但令人惋惜的是,未能早有英雄之地,46岁前一直盘踞在自己的根据地,或许再早一点,他的才能与影响会超越曾经。

    诸葛亮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人物,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他少年英才,在26岁时便辅佐刘备。在刘备死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不仅是对诸葛亮的诠释,还成为了许多人学习的方向,他的聪明与才智是所有人所目睹的,他的忠心耿耿,也是许多人所欣赏的。

    在节目的最后,易中天用这样一句话总结,时代论英雄,时代造英雄。在战争的年代,固然诞生了许多英雄,但在和平的现在,你会有无数的英雄在各自的“战场”奋斗。时势造英雄,时代造英雄,却又不止指时代,重点并非时代,而是英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