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芷草兰花2021 > (66)高懿轩

(66)高懿轩

    (一)《品三国》读后感

    观看了央视的《百家讲坛》,我认识了易中天先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我又拜读了他的《品三国》上下卷,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虽然我没有真正细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只是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也没有看全,只能说对三国有一个肤浅的了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以及事件,具体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欢易老师在《品三国》这本书对三国的讲解风格和历史态度.我不禁为易中天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的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位位栩栩如生的英雄,都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也对魏、蜀、吴三国兴衰的原因大概了解了一些.《易中天品三国》中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彻,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栩栩如生.例如:讲到空城记时,司马懿不敢上城,因为诸葛亮在上面唱“卡拉OK”,司马懿想:我上去卡拉,你还不把我“OK”了呢!

    易中天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全面,这样,才更真实.读过《三国演义》,里面的伟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点功劳,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让鬼啊神啊的都来显灵显圣,以突出人物的睿智与神圣,其实多看几遍,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谱.易中天对人物的评述比较真实,是因为在他看来:恶人不一定十分恶,时势、环境都是造就人向恶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响的.

    易老师的讲解非常幽默,对历史的态度非常认真,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力求全面真实.读完易老师的书后给我很大启发,而我们应该从他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中反思我们教学的态度:怎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抓好常规教学,创新教法,突出重点,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取得更多的进步.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动力!是激发小学生各项能力的直接动力!我们应当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学会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给学生传授丰富多样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二)读《师说》有感

    今天看了百家讲坛康震老师《唐宋八大家》之韩愈,再次拜读韩愈的千古名篇《师说》,颇有几分感想,写出来跟大家一起交流。

    《师说》里有几个观点:

    1、古之学者必有师。开篇的这一句,我是觉得表达了一个观念,就是: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有很多同学经常会说,我是学某某专业的,你说的这个不适合我。我对这种说法是很不以为然的。因为人都是学而知之,不存在适合不适合的问题,只有你学不学的问题。可以这么讲,你有能力去学任何一门专业,只不过报考大学的时候你只能选择一个专业来读而已。

    2、接下来谈到: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主要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师说》中谈到的这点,就是说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圣人能跟从老师请教,我觉得这种圣人就是有那种“空杯”的心态,否则你自己本身就是个满杯,还能学得进什么东西呢?所以,良好的“空杯”心态是一个人能不断进步的条件之一。

    3、以孔子为例。引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点个人觉得也是很重要,有些人好为人师,但是他们意识不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在现代的实践中还不只是老师之于弟子,甚至有很多人以为以前不如自己的同学,过了若干年之后那同学还是不如自己。

    《师说》告诉我们,老师与弟子是辨证的一种关系,现在的老师将来可能是别人的弟子,现在的弟子将来也可能是别人的老师。我觉得在各个高校求学的莘莘学子都将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这些《师说》中的道理还是对我们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的。除此之外,我还觉得读书不能读死书,学也不能死学,要活学并且要活用。看了百家讲坛康震老师的《唐宋八大家》之韩愈部分,也才有机会来重温这《师说》。老师讲授的目的不只是让我们了解和知道,而是让我们掌握和理解,并且要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也就是学以致用。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听的时候很有道理,但是讲授完课程之后如果你让他来说一说,他们就没有任何的见解。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莘莘学子要把握这个路线:学-思-用。

    (三)我的良师益友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领略到泰山的巍峨挺拔;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看见了一幅壮美的图景……

    在这千千万万的诗词中,记载着当时诗人心中的感受,那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报国志愿,那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那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孤寥寂寞……

    诗词,是古代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诗词,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幽雅的交流;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我们如果能经常在诗海中遨游,我们就能体会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与王昌龄之间的深情厚义,我们就能体会到《逢入京使》中诗人岑参如何在思亲念家中度过慢慢长夜,我们就能体会到在《春望》中杜甫面对国破山河时的痛苦与悲情。

    诗词犹如一剂良药,在你最需要它的时候,给你心灵的慰藉;诗词犹如一泓清泉,当你迷失在沙漠之中时,它会让你保持清醒的头脑,让你走出困窘;诗词犹如一场春雨,在你快要干涸之时,滋润着你,养育着你;诗词犹如一缕暖阳,在你最黑暗、最寒冷的时候,给予你光明与温暖;诗词犹如一盏明灯,当你在人生路上迷路时,它会照出一条阳光道;诗词犹如一阵微风,当你伤心流泪的时候,它会轻轻抚弄你的脸颊;诗词犹如一别热茶,在你疑惑不解,心情郁闷之时,用一缕清香来为你解闷……

    诗词是我们的老师,它教给我们许多知识;诗词也是我们的朋友,只要愿意亲近他,他就随时给你启迪和智慧。这样一个良师益友,我们怎能不珍惜呢?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