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孤舰刑天的18号炮手 > 一百六十六、猎杀恐怖鳐鱼(4)

一百六十六、猎杀恐怖鳐鱼(4)

    “我们是勇士,不是莽夫。”

    沈渊一声令下,“刑天”舰立即转舵向西撤离。

    功败垂成,气得18号差点砸了机器。

    “沙飞,后面还有多少无人机?”

    “还在加油!等一个小时。”沙飞汇报。

    无奈啊!

    这种事,大家心里也不是没有预想过。

    帝国空军与昂克人的技术水平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连洛米达人都打不过。

    空军是最讲技术的,浩荡长空没有什么掩体,也没有什么阻碍。你能不能找到敌机全凭雷达性能和光学灵敏度,技术水平差就要付出血的代价,这不是勇敢和智慧能够无限拟补的。

    林缜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决战兵器”上,依靠帝国几乎无限的工业产能,让无人机的成本比对方的导弹还要低,用无人机这种新锐兵器执行自杀性攻击,确实起到了弯道超车的效果。

    问题是,弯道超车,他不是正经的路子,是要被交警罚款的!原有的技术差距并没有被拟补,只不过帝国空军的无人机可以当导弹一样打出去而已。

    无人机可以不怕死,但是每次出动都必须要在地面试车、加油、检修。这些有人驾驶战斗机所需的机务流程无人机不可能全部避免。退一万步说,炸弹你总要挂上去吧!

    于是在激烈的攻防战中,前面的无人机打光了,后面的没挂上弹没加好油,起不来!

    胜负的天平一下子颠倒过来,刚才还躲在空军卵翼之下,牛气冲天要猎杀核潜艇的“刑天”号,现在成了敌方空军的猎物。

    18号略微盘点了一下“刑天”舰的防空武器,那台圆圆的激光炮塔勉强算,这可不是“钍鸦”上面那种老旧的氧碘激光,而是最新型号的自由电子激光,单纯消耗能量就可以发射,无需工作介质。本来,这是配备在“梼杌”号一类大型核动力舰艇上的,满功率高达30兆瓦,足够熔解大部分钢板。

    受限于“刑天”的燃气轮机功率,阉割版削减到10兆瓦,即便如此仍旧是防空利器。普通战机被他点一下,几秒钟内就会起火爆炸。

    另外一件辅助武器是主炮发射的防空导弹,但是“刑天”设计的时候就没有火控雷达,引导全靠光学探测器,性能要打很大的折扣。

    至于那些电磁近防炮,在大机群突击面前有和没有区别不大。18号突击第五航母打击群的时候,对方舰队里也有电磁防空炮,但是在在大规模无人机攻击面前,火力通道全部塞满,眼睁睁的看着炸弹落下来,无计可施。

    看来只有一个办法,逃跑!

    “刑天舰,这里是乌西卡,你们能不能等一下?”

    沈渊没好气的问道:“你能坚持15分钟了吗?”

    “当然不能,但是我的WZ无人机发回了一组照片,你们有没有兴趣看看?”乌西卡发来一个调皮的表情,然后附了一段侦察视频。

    舰桥军官们面面相觑。

    “这个……是航母吗?”

    “恐怕是!”沈渊沉思半晌,终于吐出这几个字。

    难怪一下子出动几百架舰载机,这个方案简直太疯狂了。

    航母,还是超级大的那种。

    三百多米长的10万吨级超级航母,竟然还不到她一半长度。宽度更是远远不如,他就像一块超大号的长方形砧板,就这样稳稳的压在海面上,甚至让人怀疑,会不会把海水挤出来。

    无需任何弹射器,舰载机可以自由排队起飞,效率之高令人瞠目结舌。

    唯一的问题是,这么巨大的战舰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目视看去,这长宽都比普通航母大了一倍有余,按照基本物理学常识,如果长宽高各增加一倍,那么体积就是乘方关系,是原来的整整8倍!

    也就是说,超级航母是10万吨,她就是80万吨往上!可能这个数字还太过于保守了,100万吨也不奇怪。

    这么大的航母,连掉头都困难,昂克人简直是疯了。

    “这帮丫的是要开宾馆吧?”三脚猫打趣道。

    果然,依赖土地的农耕民族永远无法想像海洋民族的疯狂。

    短短几秒钟,沈渊就理解了乌西卡的意图。

    这么一个动作迟缓的庞然大物,简直就是电磁炮的绝佳靶标。

    如果是射程1200公里的“梼杌”号,这倒是很简单的事情。问题是,“刑天”的n主炮射程只有600公里,而舰载机拦截线是400海里,折合740公里。晚上偷偷摸摸去阴她一把没啥问题,现在光天化日之下跑去跟航母对刚,不是找抽吗?

    “乌西卡。”沈渊拿起通话器,朝阳大海阴晴不定,“掩护我们突进140公里,可以吗?”

    “可以。一小时后。”

    一小时,以核潜艇静音航速18节计算,行程大约33公里。有点糟糕,但还不至于非常糟糕。

    沈渊在心中计算着冒险的收益。

    “向西面撤退,布放一条声纳,保持对目标的跟踪。”

    “刑天”缓缓转向。战场一瞬间寂静下来。

    18号飞快的将获取的空战数据按照战例分批次统计。从AI的反应来看,基本的光学瞄准和发射导弹操作是实现了。但是这只是小学生都会的基础,要自主的同人类飞行员对抗,AI必须学会一种简单到极点却非常有效的战术。

    正所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AI无人机相对于人类驾驶的舰载机,几乎全都是劣势。

    因为顾及大批量生产的要求,AI无人机制造粗劣,最大速度远不如有人驾驶飞机。同样的,最贵的雷达系统根本就没有装备,所以无人机的感知必须依赖特型机或者“钍鸦”这种支援飞机提供。帝国空军对无人机的定位类似于弹药架,有人驾驶飞机锁定目标,无人机帮忙把导弹或者炸弹打出去就可以了。

    正是这两点,让帝国无人机成了待宰的羔羊,就算是人类飞行员驾驭,这种没有雷达,两眼一抹黑的机型也是个棺材。

    但是无人机的特点同样是有人驾驶飞机无法企及的。它们重量非常小,推重比很大,可以飞出导弹一样的过载。

    翻阅战斗记录后,18号确认,仅有的两次击落案例都是敌机因为种种巧合撞到了无人机正面,刚好被光电探头锁定,一发导弹糊脸的。

    一个想法在18号的脑子里蹦出来。

    要让无人机学会躲导弹,这样即使不能改变结局,也能浪费对方的弹药。

    大脑,有点发热。

    导弹如何不被对方躲过,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目标又不是死的,他会尝试加速或者急转来规避导弹,有些老鸟还会飞出一种“滚筒曲线”,在三维空间里规避。

    于是,导弹以什么弹道接近敌机就成了一门科学。

    最开始的导弹,是一直冲着目标去的。这种原始的引导方法极不靠谱,目标只要加速飞行,导弹越是靠近目标,转向g值越大,到最后往往是从目标后面错过。

    后来,专家们发明了比例引导法,导弹不再朝着目标飞,而是朝着目标前进方向飞,目标如果加减速或者转向什么的,导弹就相应作出小角度变化。

    这个办法一时有效,然而飞行员们很快也破解了。只需要屁股对准导弹,然后左右摇晃,这枚可怜的导弹就会疯狂的左右打舵,几秒钟就得自己把自己忽悠解体。

    于是,后来工程师们又发明了平行接近法、前置角法等等。

    不过这些导引法都有一个极限,那么就是导弹的最大g值。

    “大哥,我编了个小程序,或许能让这批新飞机活的长一些。”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