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南宋篡位指南 > 四十六章 倒不如骂太上皇

四十六章 倒不如骂太上皇

    辛弃疾反问道:官家真的会给岳帅平反吗?这不拂了太上皇的颜面。

    “不不不,虽然太上皇以“倦勤”为借口传位于我爹,但是这权柄还大都掌握在太上皇手中,这满朝文武无一不是他提拔重用,我爹爹还没有到完全掌握朝堂的地步。

    此事也必然是太上皇默认许可的,或许是愧疚,又或者是什么其他心思就不得而知了。”

    赵惇解释完后二人又来到枢密院的架阁库,这军事上的档案倒是没有被销毁,可以有查的余地。

    据记载绍兴十年五月,金熙宗以完颜挞懒擅割河南地为由撕毁和约,降诏元帅府,下令复取河南、陕西之地。完颜宗弼也就是金兀术亲统十万大军,自黎阳(河南浚县)直趋开封;

    以山东聂黎孛堇和河南李成为左右翼,取道开封向两淮进军;右副元帅完颜撒离喝统帅西路军,从同州(陕西大荔县)攻陕西。

    于此同时,大宋境内,广南东路(广东),福建路(福建)两地同时爆发叛乱,留守东京汴梁的观文殿学士孟庾献城而降,留守建康应天大资政殿学士路云迪献城而降。

    西京洛阳留守李利用弃城而逃,兴仁府知府李师雄献城而降,淮宁府知府李正民献城而降,豪州王彦先主动投金。

    宋廷对新接收的黄河以南之地几乎全不设防,金军未经一战,就占领了宋廷的四京,陕西河南众多洲县。

    辛弃疾看了这些记录之后怒骂道:这些畜生,认贼作父,助纣为虐,鼠目寸光,就不怕有亡国灭种之祸吗?

    赵惇却说:你与其骂他们,倒不如骂太上皇,这里就咱俩人,你放心骂我肯定不说出去。

    “君为臣纲,太上皇何错之有,反而是这帮贼子食君之俸却扔下献城而降,是为可耻!扔下几十万百姓弃城而逃,是为该杀!”

    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辛弃疾当即反驳起了赵惇,到也正常,那既然如此就摆事实讲道理嘛。

    “好好好,都不说岳元帅打到朱仙镇距离东京一步之遥的事,咱就说说宗泽老将军,好吧。”

    “靖康二年,金军南下,攻陷东京,当时完颜家可没打算经营下这块土地,掳走两宗外加一大批工匠百姓北去了,开封府长官职位空缺,李纲说安定和恢复旧都城,非宗泽不可。不久,宗泽改任至开封府。

    这时金人仍留屯在黄河边上,战鼓之声,日夜可闻,可京城的战船全部废坏,士兵与百姓杂居,盗贼纵横,人心惶惶。宗泽一向威望高,到达开封后,他首先捕杀了几个盗贼。宗泽下令说:“盗贼,无论赃物多少,一律按军法论处。”

    自此盗贼平息,百姓得以安宁。在稳住内部后宗泽老将军还招安了附近的盗贼,如王善,乃是河东的大盗,拥有人马七十万,战车万辆,想占据京城。

    宗泽独自一人骑马到王善的兵营,流着泪对王善说:“朝廷正处危难之时,如果有一两个像公一样的人,怎么会再有外敌入侵之患呢。”

    王善感动落泪说:“怎么敢不为朝廷效力。”于是解甲投降。

    当时杨进号称没角牛,拥兵三十万,王再兴、李贵、王大郎等各拥兵几万,往来于京西、淮南、河南、河北之间,侵扰抢掠,成为祸患。全部都被老将军所折服招安。

    这其中的人数肯定是夸大的,你也干过义军,裹挟老弱妇孺这种手段你清楚,不过总体来说是形成了与金人沿黄河对峙的局面。

    此时宗泽上书说:“开封物价市场,渐渐恢复平常。将士、家民、商旅、士大夫之中怀有忠义之心的,都盼望官家立即返回京师,以安慰人心。那些提出不同主张的人,并不是出于对官家的忠心,只不过像张邦昌之流,暗中与金人勾结罢了。”

    想让太上皇重会东京主持大局,而他呢,装作看不见,哎,就是不去。”

    请问你如何评价太上皇此番作为?

    辛弃疾则是说道:金人扔在黄河驻扎,而东京又无险可守,太上皇谨慎行事也是应当。

    赵惇哈哈大笑了起来:好好好,很合理,我们接着说。

    来,看这卷,建炎元年,真定、怀、卫之间,金兵很多,正加紧修造战具以作入攻打算,可是朝廷的将相却毫不经意,不作战备,宗泽感到担忧。

    于是便渡过黄河联络诸将共同商议有关攻防事宜,以图收复失地。并且在京城的四面,各设置一个防御使以统领新召集的士兵。

    另外还根据地势在城外建造二十四道坚固的防御墙,在沿河一线依次建立连珠砦,连结河东、河北山水砦的忠义民兵,由此陕西、京东、京西各路的人马都愿意听宗泽指挥。

    根据案卷记载,宗泽在城外修筑来二十四处堡垒拱卫,收拢各处的义军,散兵,并将战线推到了河北地带,可以说此时是光复的好机会了吧?

    宗泽老将军从河北返回后上疏说:“官家还留在南都,人心惶惶,都认为官家舍弃宗社朝廷,使社稷国家无所依靠,生民失去仰戴。官家应该立即回到汴京,以安慰百姓之心。”

    这次又又又没有得到朝廷的回答。

    宗泽又上书抗争说“:国家与金人结盟,想借此使百姓安宁。但最终导致金人侵扰劫掠,无所不至,这样坚守和议其结果却不足以让百姓安宁。

    当时有人曲意奉迎以图富贵,也有人不相附合而获罪。官家看来,是过去求富贵者对呢?还是因不附和而获罪者对?

    主张转移巡幸的人,就如同过去认为和议可行的人;主张不可转移他地的人,就如同以前认为和议不可行的人。

    希望官家深思熟虑,然后作出抉择。况且京师是二百年所积累的基业,官家为什么轻易舍弃给敌国呢?”

    这次太上皇倒是回复了,不过是将家眷接到了建康。

    请问,你如何评价这次太上皇的所作所为呢?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