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唐被李二逼着造反 > 第11章 册封秦王

第11章 册封秦王

    抄……抄一遍?

    圣上今日是怎么了?

    怎么对李泰如此维护!

    不仅不责问他,为何朝会不跪;还轻轻揭过此事,只罚抄写一遍《礼记》?

    群臣集体懵逼。

    李治也傻眼了。

    父皇以往最重礼仪尊卑,对朝会上的跪拜之礼尤为看重,怎么今日对李泰格外开恩呢?

    不等他想清楚,高力士轻咳一声,模仿着李世民的语气道:“咱今日身子骨不利索,没有紧急的事就别奏了。”

    这话一出,殿下群臣都觉的,自己的事应该算不上紧急。

    皇上今日龙体欠安,还是不要拿出来叨扰他老人家。

    见无人奏事,高力士淡声道:“长话短说,朕有三道圣旨,要赐给你们听。宣旨吧!”

    殿前大太监赶紧取出一份圣旨,尖着嗓子读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说与百官知道。

    咱这几日想了又想,还是觉得立太子不用太急。咱想再考察考察。

    所以册立大典不搞了,礼部、刑部收拾摊子。

    钦此!”

    正是李泰昨夜在宣政殿,当着李世民的面,伪造的第一份圣旨!

    大太监将圣旨收起,显然已经读完。

    然而含元殿中,群臣都没领旨谢恩,一片安静。

    实在是这道旨意太震撼了!

    以至于众臣觉得,是自己幻听了。

    经过数月争论,才定下来册立李治为太子,以固国本!

    结果圣上今日突然变卦了?

    册立大典不搞了?

    这,岂不荒唐!

    “圣上!”

    国子监学士郝处俊当即出班,跪下道:“册立太子,关乎国本,既已议定,岂能随意废置?”

    “李治宽厚孝顺,有贤君之相,立为太子实乃万民之福!”

    “请圣上三思,收回成命。”

    有郝学士带头,国子监院的李义府、许敬宗等人也都走出班列,跪下道:“臣等附议,望圣上收回成命!”

    许敬宗更是痛声大呼:“李治温良恭让,敏而好学,圣上不立殿下为太子,更立何人?”

    文官们好不容易才说服李世民,立他们看重的李治为太子,将来继任大统。

    现在岂能因为一道圣旨,就取消册立太子的大典?

    让圣上再考虑考虑,万一圣上改主意立楚王或吴王为太子,怎么办?

    至于李泰,根本不在文官们的考虑之内。

    李治此时完全吓呆了。

    不知所措。

    他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竟然令父皇颁下圣旨,取消他的太子册立大典。

    自己的太子之位,难道就这么没啦?

    他现在只能求助地望向自己的老师许敬宗,还有大儒郝处俊等人。

    希望他们能劝住父皇。

    ……

    李治惊惶无措。

    诸位藩王脸上也难掩震惊之色。

    楚王李宽、齐王李佑,脸上的震惊很快变为狂喜。

    吴王李恪则若有所思,显得城府许多。

    其余诸王除了震惊立储的事情又有变化外,没有什么其他想法。

    毕竟无论是立太子,还是立太子,都没有他们的份。

    十二皇子纪王李慎,一向和吴王李恪交好。

    此时向李恪打了个眼色,示意四哥,机会来了!

    李恪只是轻轻点头。

    这边国子监院的文官们还在劝谏,几位部堂大员也开始下场。

    譬如户部侍郎温彦博,他是国子监学士、大儒郝处俊的女婿。

    此时自然要站出来帮丈人说话。

    站在李治一方。

    而兵部侍郎褚遂良,与许敬宗一向不睦,见许敬宗在朝堂上咋呼,忍不住出语讥讽。

    高力士坐在卧榻上,一直冷眼旁观。

    他要看看,朝堂上哪些人是支持李治的,记下情报,好为主子分忧。

    直到看见李泰横在腰腹间的手势,才出声呵斥群臣:“咱圣旨发了,就是已经决定了的事,不会再改。”

    “尔等不要劝谏!”

    “再有闹腾的,一律打出殿去!”

    此话一出,群臣噤声。

    因为李世民说到做到,惹恼了他,真得会打!

    往死里打那种。

    圣谕已下,金口玉言,那个文臣敢以身试法?

    取消册立大典一事,已成定局。

    李治顿时哭了。

    自己的太子之位,就这么没了。

    父皇昨日还和他说,等他做了太子,就教他理政理政。

    叮嘱他将来要做一个温良贤君。

    还说在所有皇子中,最喜爱的,就是他这个儿子。

    结果今日就变卦了。

    看向他的目光再也没有慈爱,还废掉了他的太子……

    父皇,所以爱会消失,是吗?

    感到万分委屈的李治,眼眶中噙满了泪水。

    他希望父皇能看见。

    或许父皇心一软,会重新考虑册立太子一事。

    但高力士哪里理会这些。

    他假扮李世民,又不是真的李世民。

    对李治没有父子之情。

    “宣第二道旨。”

    高力士淡淡道。

    殿前大太监立刻拿起第二份圣旨,高声道:

    “李泰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嫡次子李泰,聪慧稳重。咱近日考校他,发现他思辨敏捷,有理政大才!

    所以封李泰为秦王,以示嘉奖!

    另外,咱这几日可能染了风寒,身子骨不利索,处理国事有所倦怠。从今日起,暂由秦王代朕监管国事。

    一应奏事,都交秦王裁定。

    钦此!”

    第二道圣旨宣读完,朝堂又是静了一下。

    随后直接炸开!

    各种探讨声,嗡嗡响起。

    “封李泰为秦王?”一个大嗓门的武将惊讶道,“我没有听错吧,圣上当年的封号就是秦王……”

    随即,这个鲁莽的武将赶紧收住声。

    秦王,这在大唐朝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封号。

    高贵尊崇!

    应该说不会封给任何皇子。

    但圣上今日,偏偏就封了十五岁的李泰为秦王!

    特别是卢国公程咬金、蒋忠公屈突通、鄂国公尉迟敬德等陇西武将,他们跟随李世民一起打天下,建立大唐。

    更知道,秦王封号承载的意义。

    这是要变天了吗?

    几位老将都察觉出不寻常,低头私语。

    如果圣上要在李泰和李治两个中重新考虑的话,他们这些老将肯定会站李泰。

    毕竟是陇西一脉。

    李泰能得圣上认可,封为秦王。

    并且圣上还让他监管国事!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圣上有意立李泰,不,是秦王,为太子!

    再结合第一道圣旨,取消李治的太子册立大典……

    不由让魏征和秦琼更相信他们的推断。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