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反复

    吕布绝非久居人下之人,以他的武力和威望来说,成为一方诸侯是迟早的事。而张杨当然也知道这点,现在吕布有了机会入主兖州与自己成犄角之势,自是再好不过。

    陈宫有可能是在吕布南下之时产生想法的。从冀州入陈留,必定得先经过陈宫所在的东郡,这样一支人马过境,陈宫不可能不前去探查,尤其是吕布想继续南下还得在东郡境内渡河(渡口一定有东郡官兵把守)。

    吕布这个人虽然在政治上反复,但在拉近私人关系上却是很有一套的。对于陈宫来说,与吕布的豪迈边地性格相处,好过面对曹操的城府。事实上,后来吕布入境陈留与张邈打得火热,甚至让所有人看到两人“把手共誓”这件事情着实是有些可疑的。因为正是这件事,把张邈推入了吕布阵营,让后者得到了兖州。倘若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有阴谋的话,那么并无可能是吕布想出来,而很有可能是陈宫暗地里出的主意。

    想要推吕布上位,光靠陈宫一个人支持是不行的,就像此前推曹操上位,离不开鲍信、张邈等郡国主官的支持一样。兖州一共有包括济北、泰山、东平、东郡、任城、山阳、济阴、陈留在内八个郡国。不过真要举事,并不是说一定要串连所有的郡县,只需把最重要的几个点,包括本州最有威望的几个主官搞掂即可,就像刘表在荆州所做的那样。风向变化后,大多数郡县都传檄而定。

    在诸侯讨董之时,兖州方面聚集的诸侯是最多的,这些人也可以说是兖州最有人望的主官。然而此时,当日的兖州刺史刘岱、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张超、济北相鲍信都已经殒命,真正能够代表兖州的就只剩下张邈了。为什么刚才说张邈与吕布的那次结交,把他推入了吕布阵营呢?单论交情来说,就算张邈对吕布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断然也是越不过其与曹操能够性命相托的程度的。

    让张邈感到害怕的,是因为袁绍听闻这件事后异常气愤。鉴于袁绍与曹操的盟友关系,曹操南击袁术时,袁绍更是直接派军相助。张邈担心曹操从徐州回军之后,会为了利益把自己出卖给袁绍。

    客观说,曹操虽然城府深但还真不会这样做。只是这种事情就怕人渲染,此前游说鲍信站队曹操的陈宫,此刻前来游说张邈。考虑到曹操在得势之后就把边让给杀了,二征徐州还变得和董卓的凉州边军一样残暴,张邈担心曹操对自己下杀手也是正常的。

    在促成张邈叛曹这件事上,张邈的弟弟张超亦是重要因素。如果大家记性好的话,应该能想起原为广陵太守的张超同样是讨董诸侯的一员。在酸枣会盟之后,张超就没有回到广陵而是率军留在了哥哥身边。广陵郡是徐州最南边的一个郡,张超在广陵的治理颇有成效,还任用了许多徐州名士。其中就包括在酸枣盟誓时上台领誓的臧洪。

    虽然在曹操两征徐州时,广陵是唯一一个躲过去的郡国,但曹操这样对待徐州百姓,不可能不对张超的心理产生影响。正因为如此,张超成为了叛曹迎吕事件的坚定支持者。

    在兖州郡国主官中,本来还有一个人能够发挥重要影响力,那就是泰山太守应劭。应劭也是个名士,精通法学,在前面的内容中曾出场过两次,一次是在青州黄巾攻掠泰山时,成功的击败这些流民的进攻。在泰山讨不到便宜的青州军,方于次年由济北入侵兖州,并促成了曹操上位;另一次是曹嵩由徐入兖时,曹操派了应邵前去迎候,结果却晚了一步。

    如果说阻击黄巾让应劭在兖州立了威,那么后一次的失误却让他感到了巨大的恐惧。在听闻曹操在徐州的野蛮杀戮后,害怕自己也遭遇清算的应劭率部逃离泰山,前往冀州投奔了袁绍(公元196年,应邵逝于邺城)。

    做出这一选择的背景,是应劭并不是兖州本地人氏,而与袁绍一样是汝南人。后来那些叛曹迎吕的官员,基本都是兖州人氏。这些官员的纷纷叛离,说明曹操在徐州的不冷静行为,实在是让他失去了太多的民心。对比这件事对人心向背的影响相比,吕伯奢一家的遭遇只能算是小事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