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高顺

    结果这个刘备打仗不行,要论发展经济和壮大队伍倒是有两把刷子,居然在短短的时间内把小沛发展的不错,是经略的风生水起,转眼就已经将自己的军队扩大到了上万人,超过了吕布。吕布既是出于嫉妒,也是出于感到受到了威胁,于是亲自率军攻击刘备,将刘备尚未训练成形的军队击败,并赶出了小沛。

    又一次失去立锥之地的刘备,这次选择向西北投奔了兖州的曹操。曹操本来担心东边吕布和刘备联合,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如今吕布、刘备相互攻伐,刘备兵败来投,对于自己倒不失为一件好事,于是他力排众议,和郭嘉达成了一致的看法,收留了刘备。曹操让刘备重新收拾好本部人马,并拨给了他一部分自己的军队,同时提供粮草,让刘备重新返回徐州,屯驻在小沛,成为了自己和吕布之间的一道屏障。

    刘备虽然在曹操的支持下,以曹操部下的身份再次回到小沛,但是他还是担心以自己的实力仍然不是吕布的对手。正在这时偏赶上杨奉和韩暹[xiān]脱离了吕布前来投靠自己,面对这个变故,刘备玩儿了手阴的。

    只见刘备表面上假装同意,满脸堆笑的邀请杨奉进城,摆宴席款待杨奉。在酒宴还未到一半的时候,就在席上趁杨奉毫无戒备,让预先设好的伏兵将杨奉捆起来,随即斩杀,然后将杨奉带来的军队全部收编。

    韩暹因为突然失去了伙伴杨奉,十分孤立,率领部下十余名骑士逃奔并州,途中被杼[zhù]秋县令张宣杀死。韩暹和杨奉这股游击势力便因此宣告灭亡。

    靠下黑手收编了韩暹和杨奉军队的刘备一下子军力又瞬间壮大了起来,部队数量再一次超过了万人,这下又把下邳的吕布惹急眼了。于是吕布果断下令手下的大将:中郎将高顺与北地太守、雁门人张辽率领陷阵营再次前往小沛攻打刘备。

    但是吕布可忘了一点,这时的刘备已经不是小势力刘备了,而是曹操的部下了。于是接到战报的曹操,便派夏侯惇统领一支部队前往救援刘备。

    然而高顺的能力可以说是当时各个军阀当中头一排的统军大将,在他的统领下,吕布的陷阵营虽然不过千人(史料上记载是八百多人的精锐,号称千人),然而却能发挥出相当强悍的战斗力(按照现在游戏的模拟来说,是把把出暴击,回回出格挡)。加上刘备所刚刚收编的杨奉部队,对刘备以这种卑劣手段兼并了自己,心存不服,因而不愿为刘备出力。因此在小沛城下一战,刘备的上万军力其实是大打折扣的。

    结果夏侯惇的援军加上刘备的军心不齐的混编部队,面对高顺、张辽所辖的仅有八百多人的陷阵营,竟然被击败。夏侯惇战败撤退后,小沛城最终再次被攻破,刘备也顾不上妻子儿女了,孤身一人独自逃走。

    曹操得知自己得力的大将夏侯惇居然被击败,于是这才亲自统领大军前往徐州,要彻底扫平吕布,占据~徐州!

    真正成就陷阵营威名的是在徐州的时候陷阵营连续击败关羽张飞以及夏侯惇统领的曹军:曹操收复兖州后,刘备收留了无处可去的吕布,却在讨伐袁术时被吕布夺取了徐州,刘备于是向曹操求援,《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建安三年,布复叛为术,遣高顺攻刘备於沛,破之。太祖遣夏侯惇救备,为顺所败。”请注意这里的用词,说的都是高顺击破刘备,高顺击败夏侯惇,也就是明确无误的说陷阵营击败了以关羽张飞为首的刘备大军和夏侯惇率领的曹操援军。

    演义中关于这一段描写得精彩得多,“高顺从背后赶来,麾军齐上,曹兵大败。高顺得胜,引军回击玄德。恰好吕布大军亦至,布与张辽、高顺分兵三路,来攻玄德、关、张三寨;关、张各出迎战,玄德引兵两路接应。吕布分军从背后杀来,关、张两军皆溃,玄德引数十骑奔回沛城“,这场大战的主角无疑是高顺的陷阵营,结合正史和演义一起来看,毫无疑问关羽张飞和夏侯惇都是败于高顺的陷阵营之手。

    关羽和张飞的武力在演义里其实是被低估的,正史里明确说“万人敌”的也就只有他们两人,真实的个人武力关羽张飞应该是位居前列的,再加上一个夏侯惇和他率领的百战之兵仍然不敌高顺的陷阵营,从中可见陷阵营的厉害还真不是吹的。

    在和高顺的对峙中,夏侯惇失去一目,刘备的妻儿也成了俘虏。要知道,当时的夏侯惇可是曹操麾下的一员猛将,而刘备也拥有关羽和张飞两个“万人敌”。但是在陷阵营的冲击下,夏侯惇和刘备竟然接连吃了败仗,这让人不得不感叹陷阵营所发挥出的惊人战斗力。

    建安三年,布遂复从袁术,遣顺攻刘备於沛,破之。曹操遣夏侯惇救备,为顺所败(《三国志》)。

    先来看看陷阵营的人员构成,高顺所统率的这支部队,仅有七百余人,对外则号称千人。其单兵军事素养极高,装备有成套的铠甲,且兵器也都是极为精炼的。根据当时吕布军团活跃在河南及江苏北部一带,因此推测高顺所统率的这支部队,使用枪矛作战的可能性也大得多。

    虽然仅有七百余人,但陷阵营的士兵,个个都骁勇善战,不怕牺牲。每次作战的时候都可爆发出超强的战斗力,每每能以一敌十。在其主帅高顺的统领下,陷阵营每次都能快速的攻陷敌方阵营,因此赢得了“陷阵营”的美称。(“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汉末英雄记》

    在史书《三国志》中,并没有陷阵营的记载,而是后来南北朝时期的宋朝人裴松之,在给《三国志》注解时引用《英雄记》的内容理,对陷阵营的评价非常:“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

    按照宋朝人裴松之的评价,陷阵营就是一支战必胜、攻必克的军队,那么其百胜的秘诀在哪里呢?笔者认为这应该和严格的纪律以及统率高顺的加持有关。

    先说军纪严明的纪律。有关这一点,虽说史料上并无记载,但是可以根据吕布的治军来推断。史书记载,吕布帐下有一个叫侯成的人,未经同意便私自酿酒,被吕布得知后差点丢了脑袋这一小事可见一斑。

    酿酒这么一个个小小的事,吕布都会亲自训诫,更何况陷阵营乃是吕布手中的一支王牌,他怎能不好好调教。

    再说陷阵营主帅高顺的加持。古人云: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所以,即便是再精锐的一支军队,如果统率之人是个草包的话,那么这支军队恐怕也不会发挥出多大的战斗力来,甚至还会折戟沉沙。

    但高顺显然并非是一个无能之人,相反此人乃是一个有勇有谋,刚正不啊,以忠诚闻名的战将。在当时的汉末三国,可谓是名将辈出,但是成为高顺“手下败将”的,有不少都是当时神一般的存在,比如曹魏阵中第一大将夏侯惇,再比如之后诛颜良、斩文丑、威震华夏的关羽,还有就是“万人敌”张飞。

    凭借着赫赫战功,高顺成为了吕布帐下头号名将,就连之后以八百士兵大破孙权十万大军的张辽,此时都还是高顺的一名副将。《汉末英雄记》中记载:“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

    但可惜的是,如此骁勇善战的一位战将,追随的却不是一位名主,其所效力的吕布是一位有勇无谋的人。虽然知道高顺忠义,但却对他不公,多次夺取他的兵权,还曾疏远他。即便是如此这般,高顺也没有背叛吕布,在吕布败亡后,他不愿投降曹操,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愚忠而死的下场。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