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网游竞技 > 东汉末年那点事 > 第二章官渡之战2

第二章官渡之战2

    官渡之战前,袁绍势力地跨青、翼、幽、并四州之地,成为三国乱世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公元199年,袁绍率精兵10万,劲骑万匹,南渡黄河。如此一来,手中仅有两三万机动兵力的曹操深感寡不敌众,信心有些动摇。

    郭嘉列举十胜十败,预言曹军将如刘邦一般智胜强敌

    此时,曹操手下谋士郭嘉站了出来,以刘邦战胜项羽的例子作比,指出了曹操对袁绍在十个方面的优势,即“绍有十败,公有十胜”: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交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知,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各,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於大事,与四海接,恩这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一番评说让曹操心情大悦,也让周围的人感觉到袁绍只是一时之强,迟早必败。

    荀彧驳斥孔融,预言袁营文武之悲惨命运

    但当时在曹营中,依然有些人处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公开长他人志气,灭曹操一方的威风。比如,因年少让梨而文明的孔融就说:“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忠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将也,统其兵,殆难克乎?”

    针对孔融的投降言论,谋士荀彧当面驳斥:“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擒)也。”这既是驳斥孔融,其实也是在给曹营众将甚至包括曹操壮胆。

    不过,从曹操与袁绍的实力对比,官渡之战就像一场不要命的豪赌。当时的袁绍拥兵十万,占有河北广袤土地,曹操仅仅占有许都弹丸之地,人马约两万人。从军事实力及后勤保障能力,曹操与袁绍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所以,放在任何一个决策者面前,官渡之战无异于鸡蛋碰石头,谁都没有决战的胆量,包括曹操。

    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在成功之前,怎么看都是不可能,死路一条。只有从死局中看到机会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弱者只能承认结果,强者往往相信未来,郭嘉就是那个强者、智者。他给曹操上了一道“十胜十败论”,给曹操点亮了前进的道路,让曹操“相信”未来的光明,就在这个看似无解的死局中!

    郭嘉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十个方面,指出曹操必胜袁绍的宿命。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

    一道胜: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

    袁绍为人讲求繁琐的礼节,行于表疏于质,这种人往往可以做领导,做不了领袖。曹操则不一样,他为人顺求自然,充满个人魅力,是个天生让人生死追随的领袖。从为人之道,袁绍跟曹操不是一个等级。

    二义胜: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

    袁绍是地方军阀,曹操是侍奉天子,匡扶汉室的忠臣,天下表率。所以袁绍是“逆天”,曹操是“顺天”。

    三治胜: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

    袁绍管理下属宽纵,没有威仪,法令松弛,曹操治军刚猛,团队上下懂得令行禁止,战斗力差距明显。

    四度胜: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

    袁绍表面宽容,实际上猜忌心很重,除了亲属,不相信外人。这一点郭嘉深受其害,他就是因此从袁绍手下跳槽改投曹操的。曹操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管亲疏,一律看才能,而且用人不疑,气度远胜袁绍。

    五谋胜: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

    袁绍谋而不断,曹操善谋善断。军事行动,往往瞬息万变,很多机会就是在犹豫的一刹那就消失了。

    六德胜: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

    袁绍的德行好虚名,所以身边聚集的都是一群华而不实之徒。曹操则不一样,他不图虚名,待人以诚,不吝赏赐,身体力行,所以曹操的德行,是吸引忠正之士的力量源泉。

    七仁胜: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

    袁绍的仁德,止于眼前,惠及身边,是小仁,跟项羽一样,妇人之仁。曹操不大关注眼前的小仁小惠,而是着眼于天下,他所能给与的恩惠,往往超过想想,是大仁。

    八明胜: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

    袁绍识人不明,臣下争权夺利,他听信谗言,曹操“以道御臣”。

    九文胜: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

    袁绍不辨是非,曹操的文治,紧紧抓住“礼”和“法”,两者结合,文治超然。

    十武胜: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

    袁绍虚张声势,实际上根本不懂兵法之要,曹操才是用兵如神的军事家。

    “十胜十败”论的意义

    郭嘉对袁绍和曹操做了一个深度“解剖”,从个人角度,深刻揭示了袁绍必然败亡于曹操的十大理由。这个深度分析入木三分,完全看透了两个人天壤之别。

    郭嘉曾经侍奉袁绍,所以,他对袁曹二人都很熟悉。官渡之战前,曹操对双方明面上的差距心知肚明,所以表现出了“怯”的一面。但郭嘉看到的却是,作为作战双方的领袖,他们个人秉性巨大的差异,才是注定战争未来走向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面是隐性的,非郭嘉这样的智者,不足以看穿。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无疑让曹操看到了,可以与袁绍一决雌雄的机会,也直接鼓舞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是官渡之战的强大精神武器!

    “十胜十败”论的历史价值

    ***对三国时期,最欣赏的两位谋士就是诸葛亮和郭嘉,他认为郭嘉是伟大的战略家和军事家,郭嘉一生最辉煌的典范之作,就是三次战役及这个“十胜十败论”。

    ***不愧是伟人,一眼看穿本质。郭嘉的这个“十胜十败论”本身就是一篇战略分析典范,只不过他的视角跟传统兵法不一样,他没有从实力对比,军事部署角度分析,而是从双方领袖的差别,就高瞻远瞩地得出,曹操必胜于袁绍的结论,这就是战略家的眼光。

    郭嘉卓越的战略眼光,在辅佐曹操的过程中,多次得到验证。比如,当大家对孙策畏之如虎时,他就断言孙策必然死于死士之手;当刘表和刘备打得火热的时候,他就断言,两人必然翻脸。可见郭嘉真的是,剖析人性,并以人性推断结论的顶尖高手!

    “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这是郭嘉,在给曹操的“十胜十败”论最后的断言。事实证明,正是郭嘉的这针强心剂,才促使曹操,下定决心与袁绍做最后的摊牌,才有了曹操此后的精彩人生。一个等级。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