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新崇祯纪实 > 37朕即国家,国家即朕

37朕即国家,国家即朕

    见朱由检不答,徐光启也不再问,在心里想着心事。

    朱由检冷不丁又转移了话题:“朕翻阅奏疏,尝见先生巡查蓟镇、昌镇后曰‘故据臣所见七千五百人中,略能荷戈者,不过二千,并入可充厮养者,不过四千。求其真堪教练成为精锐者,不过一二百人而巳。’

    先生觉得如何做才能根除此痼疾?”

    定额一万,徐光启只见到七千五,其中精锐只有一二百,勉强可以当兵用的有两千,还有不足四千可以做辎重伙夫,其余的就是废物了。

    徐光启沉思片刻:“臣以为陛下当任用贤明清点各军,选拔廉洁之武将带兵,久之自然可除弊端。”

    “还有呢?”敷衍之意很明显,这显然不能令人满意。

    “臣以为当效法西人,铸造红夷大炮请葡萄牙人训练军队,孙元化久在关外效力,可当此重任。”

    朱由检叹气,又推销你那个不成器的学生!

    算了,当我没问:“王之心,你派人陪着先生去上林苑择地,看中那块需要增建多少房舍由先生决定,你回头报与朕即可。”

    “不需查看,顺义县西北良牧署就不错,养过牲口的地方土地肥沃。”

    徐光启也有些失望,两次推荐没一点效果,也不知道孙元化哪里得罪了皇帝。

    “没问题。”朱由检一口答应:“先生要多大地方?”

    “陛下想要农学院育多少苗?”

    又有些傻眼,我怎么知道需要多少?

    “一亩地能有多少树苗?

    果树、柞树一亩地能种多少棵?

    种玉米一亩能收多少,又需要多少种子?”

    “这要看陛下怎么打算了。

    如果生根就移走,种六七千颗也未尝不可。

    如果一年后移走,至多两三千棵。

    树木不同一亩地种多少棵也有区别,大体在四五十颗。

    每亩玉米种子大约五升以上,至多不会超过一斗。

    亩产要看品种,一石还是有的。”

    朱由检点头:“王之心,知道顺义良牧署有多少地吗?”

    “小的不知,不过一两千顷总是有的。”

    “朕给农学院一顷地做校园,应该足够了,有重要的作物您也可以种在里面。

    玉米地,第一批也不会种太多,朕给三十顷,明年选出良种后如果不够朕再给。

    番薯地,开始一顷足够了。

    树苗地,二十顷够不够?

    总共五十二顷,给六十顷够不够?”

    徐光启依旧笑眯眯的:“足够了,臣估计您第一年也找不到多少愿意种树的人,这些树苗说不得还得再种一年。

    还有,陛下的林衡署里面果木就不错,过些时日臣需要去剪些枝条,还需要陛下允许。”

    “您尽管去,朕会让王之心去知会他们。”

    “就此说定,臣今日就先回去寻找传教士,若是没有变故,明日就带人来觐见陛下。”起身行礼后道:“臣告退。”

    ———

    徐光启动作很快,次日即带了个洋人前来。

    “陛下,这位就是天主会会长龙华民,您有什么要求给他讲就可以。”

    “不知皇帝陛下有什么吩咐。”这位洋人随徐光启一起恭恭敬敬的行叩见礼后,站起来躬身说道。

    “坐下说话。”

    朱由检斜靠在御椅上,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个老外。

    穿着一身教士袍,雪白的大胡子直垂到胸前,额头上布满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头上戴了一顶毡帽。

    虽然他没有判断欧洲人年龄的经验,也知道这人至少六七十岁了。

    没听说过他的名字,其实除了汤若望、南怀仁等寥寥无几的几个传教士,他不记得任何传教士的名字。

    “陛下,这几件是徐先生带来的礼物。”

    王之心进来后,指挥几个小太监将几件物品放于桌上。

    几幅教会油画、一本经书、一个镶嵌着宝石的十字架、两块镜子,随手拿起来看了看,朱由检对此没什么兴趣。

    一座台钟,这个东西误差太大,也不是很感兴趣。

    怀表也是,这时代的怀表有鸡蛋大,一天的误差能达到几小时,比看天色也强不到哪去。

    沙漏一个,还不错。

    大小不同样式不一的玻璃瓶七八只。

    还有个地球仪,与后世地球仪有倾斜角不同,这个地球仪是竖直的,上面同样标注除了经度、维度,而且居然是汉字标注。

    随手拨弄一下,六大洲虽然位置有些变形却都画了出来。

    这就令他惊诧了,这时候就发现澳大利亚了吗。

    这是个好东西,可惜对他来说并不是太重要,何况宫里已经有一架天启二年制造的地球仪了。

    单筒望远镜是好东西,这个东西给战舰、炮兵、战场指挥官、斥候配上后,效果不必多说,

    都差点忘了,可惜只有一架。

    也不要紧,想必传教士们是会制造的。

    虽然他也知道原理,可从头研究制造就不如借助现成的资源了。

    最后还有个像是炮规一样的东西,拿过来琢磨半天才明白,这是四分仪。

    前世没见过实物,图片却看过不少。

    有了望远镜又有四分仪,如果不试一试六分仪就说不过去了,虽然他只是知道一点原理,不过相信以教会的人力资源,搞出来并不是难事。

    也不怕教会不认账封锁技术,除非教会做好放弃在大明传教的打算。

    朱由检精神一振,有望远镜和四分仪就已经超出他的预期了。

    很不错!

    至于玻璃与镜子,欧洲对这技术保密的很,估计问了也是白问。

    拿起望远镜拉开套筒,凑到眼前向乾清宫外看去,院子内匆匆行走的杂役太监面目清晰可见,估计有三十倍的样子。

    “龙先生,朕希望你能帮助制造这个望远镜。”

    龙华民虽然也学着徐光启作出一副目不斜视的样子,实际上一直在用眼角的余光仔细的观察着皇帝的举动。

    来到明国这么多年,传教大业一直局限于少数几个城市,教徒数量也并不令人满意,这让他一直有种沮丧的感觉。

    久居明国,他自然知道作为外国人想见到皇帝是有多么的艰难,这个机会他必须把握住,使尽浑身解数来争取皇帝的支持。

    听到皇帝的要求他不假思索的道:“教会很愿意为皇帝陛下效劳,这在技术上也没有问题。

    只是教会中懂得制造的汤若望现在远在陕西,陛下还需要等待一些时日。”

    几个月时间还等得起,朱由检又拿起四分仪道:“朕对这仪器有些想法,希望能与教会合作做一些改进。”

    龙华民苦笑:“皇帝陛下,这同样需要汤若望回来再谈。”

    朱由检不满意了:“那你会什么?

    朕与你又有什么可谈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