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易州镇

    徐光启走后,朱由检独坐于乾清宫。

    学院的事很满意。

    农学、商学、工学,三个学院教材与师资都有了着落。

    还有法学,也要尽早安排。

    农学固然很重要,做幌子的作用更重要。

    商学培养账簿人手,以后有机会时清洗完胥吏,学院可以立马顶上去

    这个需求是很旺盛的,光是朝廷各衙门就要三四千人,各级府衙、县衙更是无数。

    法学作用更大。

    朱由检一直很不明白,大明的县官靠什么断案的?

    莫非孔二先生书里还有刑法不成?

    时机合适的时候,法司这一块肯定会动,这时候就需要法学了。

    工学与农学差不多,学术的意思更浓一些。

    还得编一套语文教材,这个让宫里太监去做就可以。

    提笔写下要求,前期以千字文等教材识字,后期则以诗赋曲等为主。

    至于儒家,与墨家农家什么的并列介绍介绍就算了。

    当然,还得借着培养农工商人的名义。

    现在就差毛文龙与洪承畴了,除此之外朱由检不准备再做什么了。

    ——

    这一个月来招兵比预想的要慢一些,主要是朱由检不给安家银子。

    所谓安家银子,就是指招募士卒时要给点银子安置家人,通常是先付5-10两的银子。

    这弊端就多了去了,领了银子过几天就跑的也有,与招募官商议好分账冒领的也有。

    不过毕竟待遇好,一个月还是招了万余人,加上原有四千多堪用的,合计一万五千人有余,侍卫营挑选出五个团两千余人。

    其中有以挑选出的大汉将军为主的两个团,训练完后会作为朱由检的随身侍卫。

    这些大汉将军都削了军籍,又将家人迁移到皇庄分给田地。

    其余成员精挑细选之外也对出身严格要求,没有家人的不要,不是良善人家不要。

    ——

    外臣一时半会没法动,还是先从宫内做起。

    只是稍加了解,就发现内臣也不是容易解决的。

    宫里太监数量大体查清,总共不到两万。

    至于满清说宫内太监十万人,这就太扯淡了,算上工匠都没有这么多。

    如果有十万太监,文官早就骂娘了,毕竟太监的薪水是国库发的。

    翻看典籍,可以发现在正德帝时宫里太监已经达到万人以上。

    嘉靖时曾试图削减太监人数,最终却不得不又收进数千人。

    万历时,不顾文官反对,分几次先后又收进一万三四千人——不收不行,怕闹事。

    天启时,又先后收进五六千人。

    注意,这里说的是收进,并且是不情愿的,明代皇帝一直在为太监过多发愁。

    庞大的太监数量,对朝廷财政是个巨大的负担。

    而且皇宫里实在是用不了这么多人,很多太监其实就是在吃闲饭。

    因此大明历代皇帝都把自宫列为犯罪,惩罚除了打板子就是充军发配。

    但是,这条法律从来就没法执行。

    天灾人祸以及残酷的阶层压榨,都在逼迫很多底层百姓自宫,希望能进宫寻个生路甚至飞黄腾达。

    1620年,大约两万自宫者进京寻求进宫,被拒绝后差点酿成乱子。

    无奈之下天启才收进几千人,至少进了宫不会饿死。

    宫里最多需要千人,怎么安排这两万人就成了问题。

    这还仅仅是宫内的,京师里还聚集着数千私自阉割者,俗称无名白。

    就这么将太监裁撤,放任他们流落社会,这肯定不行。

    首先,扩大内书房。

    内书房是教太监识字的地方,在天启时基本关闭。

    王裕民已经重新开启了识字班,又设立账房班,只是还不够。

    识字班教授识字、数学,十到二十岁愿意学的都可以报名,作为账房班的预备生,结果报名者太多不得不限制在五百人。

    账房学校要求高些,所有十至三十岁的识字会算太监都可以报名,最后扩大至400多个学员。

    学完了出路不用犯愁。

    禁军暂时没允许外臣插手,所有后勤事宜都是由太监们掌管,光是这一块就需要太多的人手。

    此外军器厂、铁厂、煤窑、宫内查账,需要的账房也不是少数。

    再令王之俊在内官监下设立一查账组,负责各处账簿查验之事。

    再搞个煤球厂。

    煤球炉的结构不要太简单,朱由检画出草图就交给了太监,随他们折腾去。

    指着这东西赚钱也不现实,定价只要够本就行。

    京师百万人口,富贵之家不计其数,想必他们也不想因为省点加工费就将家里弄得又脏又乱。

    壁炉似乎对分流太监没什么用处。

    壁炉这个东西也很简单,只要做好屋外供风就可以,免得形成抽风效应,供暖效果大减。

    以前皇宫里冬季取暖都是炭盆之类的,烧的是专门进贡的红罗炭。

    就不说把个京师附近的山头砍得光秃秃了,也不说折腾老百姓了,关键是烟雾有毒。

    据说,明朝皇帝子嗣多夭折就是这玩意害的。

    朱由检可不想生个儿子夭折了,再生个还是夭折,他自觉没古人心大,受不了这个持续打击。

    再者这玩意死贵,市面上上好木炭都得每百斤八钱,贡品价格只会更贵。

    而无烟煤呢?

    百斤一钱四,差了六七倍。

    看似不贵,可架不住量大,每年皇宫用木炭两三千万斤。

    不当家不知道油盐柴米贵!

    从拒马河回来后,几次实验后就开始在各宫加装壁炉,没多久各宫的屋后就都竖起了数量不等的烟囱,远远看去很是丑陋。

    这比烧木炭强多了,起码出烟口、炉灰都在屋外,屋内干净了很多,也比炭盆少些失火的危险。

    还要裁撤工匠、发遣老弱太监,这却需要问皇后了。

    ——

    “啊!”

    午饭时皇帝问起,周皇后有些不好意思的愣了一下:“妾这一阵忙着票据账房之事,工匠太监的事妾就交给袁妃去做了。”

    朱由检笑笑:“朕回头去问好了,账房的事顺利吗?”

    周皇后自从做事一直兴奋的很,颇为得意的道:“还算顺利。”

    几日前,经过半个月的印刷预备,宫中十二库与各厂局全部采用四联票据、领料单。

    按照皇帝的吩咐,无论宫内哪个衙门需要领东西都要出具领单,库里见领单后开票据。

    票据库里留一联,库账房一联,领取衙门一联,余下一联交皇后处。

    票据与后世格式差不多,日期事项物品钱数,只是大了几倍,因为毛笔字大。

    没有复印纸,只能采用一张大纸以虚线分成四部分骑缝用印的办法,使用时再裁开。

    领料单同样四联,只是刻印的内容不同。

    票据、领单都由皇后安排发放,皇后除了定期查账之外,也会不定期的抽查。

    这样一来,太监再也不能像以往一样借着个由头就多领冒占了。

    只是每日里领单、交单之人络绎不绝,坤宁宫却是变的喧闹不已。

    而且数十个记账、查账太监在东西两侧偏殿办公,每日里也是烦人的很。

    “坤宁宫里人来人往成何体统?”周皇后又不失时机的拉长腔调道:“再者妾每日里烦躁的很,您得给另外找个地方坐堂才行。”

    朱由检还就吃这一套:“皇后开口了,我自然照办。”

    想了想:“永寿宫如何?”

    永寿宫是西六宫之一,出了坤宁宫西侧门就到,方便的很。

    周皇后自然是很乐于在此办公的,脸上却浮现出一丝戏谑的笑容:“可这么一来,陛下以后可就少了一处后宫安置后妃了,您舍得吗?”

    朱由检哈哈一笑,悠悠的道:“我怎么听着有一股酸味?”

    周皇后抿着嘴笑了笑。

    “还有,刚刚实行几天的功夫,妾就听说宫内有不少怨言流传。”

    朱由检冷笑:“有怨言是好事啊,这说明新的制度起作用了。

    至于这些太监,为首者交给魏忠贤,其余人发凤阳守陵吧。”

    看来效果不错,运行一段时间看看还有什么漏洞,没问题就向朝廷各部推广。

    周皇后有些不忍:“妾觉得都发去守陵好了。”

    “就依你的意思好了。

    光禄寺呢?”

    “光禄寺是外廷,妾可管不到那里,只能令他们保留领料单,以备陛下日后盘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