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救灾

    忠君报国这种话,说说可以,实际用来做事是不行的。

    虽然大明文臣们整天高喊着这些口号,实际上他们对此很清楚。

    要人卖命做事,无非功名利禄四字。

    功名是不能给的,土木堡之后好不容易取得的文贵武贱局面,万万不能更改。

    那就只有利禄了。

    幸好,不用自己掏腰包。

    幸好,武将也没了骨气只求能弄些银子。

    更好的是,这些银子要从文官们手中过一遭。

    因此,孙承宗首次督师蓟辽时,坐视五六万兵力虚报十一万。

    因此,王在晋退守山海关计划成为众矢之的。

    因此,袁嘟嘟上任后,削减80万,转手又以空月马乾弄回大半。

    因此,孙承宗二次督师蓟辽继续堡垒推进,直至大凌河之役被后金连内裤都给扒了下来,其原因还是银子。

    -----

    洪承畴的想法也与此没什么区别。

    陕西形势很严重,自四月至今滴雨未下,各地灾民已经出现人相食的现象。

    虽然还未形成大的民乱,可天灾之下各地小规模动乱不断,不断有流民聚集劫掠士绅米粟。

    根本问题在于粮食,百姓活不下去时自然会铤而走险。

    他虽然明白,可也只能分兵各处围剿,务必将乱子扼杀于初起之时,一时间颇有些焦头烂额的感觉。

    此时此刻,朝廷清理粮饷之举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正是用到武将之时,拉拢与激励武将才是首要问题。

    虽说他有手腕,可毕竟光有手腕是不行的。

    因此,他再次上疏要求停止削减军饷粮饷,而且要把欠饷补上。

    写这奏疏时,他也有些犹豫。

    京师的情报一点点传来,他也知道皇帝在大力整顿军镇,也知道皇帝在编练禁军。

    不过陕西情况特殊,想来皇帝若想稳定形势,也只有捏着鼻子忍下来。

    ------

    问题是朱由检对稳定陕西根本就没报什么期望。

    老问题,没有粮食与一个高效廉洁的地方衙门,救灾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他不打算浪费朝廷的银子。

    不过面子工程还是要做的。

    考虑再三,清军依然要进行。

    陕西每年田赋是接近200万两,除了地方存留之外,全部起运到边镇以支付薪俸与军饷。

    其下辖榆林、固原、甘肃、宁夏四处军镇,每年除了京运银90多万之外,还有陕西民运粮8万多石,民运银80多万,盐引、马草、运费折银若干。

    至于屯田粮40余万石,早就不见了踪影。

    四镇粮饷总数200余万,计划是削减三分之一数额。

    提笔给洪承畴回信。

    隐隐约约提醒他,光是拉拢武将不行,更要注意士卒。

    武将捞银子少了顶多怠工,士卒吃不饱可是会造反的。

    削减粮饷会继续。

    京运银至少削减20万,朝廷也能喘口气。

    再削减20万民运银留在陕西,加派的辽饷大约20万两,也不要了。

    这些银子就由洪承畴调度,或在当地或去湖广四川购粮,能救多少算多少。

    再告诉洪承畴,他可以自行决定受灾各县减免税赋事项,不过要是出什么幺蛾子,自己准备好承担后果就是了。

    再下旨给山西、大同两镇,如果被流贼肆虐就等着被收拾吧。

    ----

    魏忠贤赶来禀告房山县之事。

    事情已经查清,一些士绅收买了顺天府的几个官吏,制造了假步弓有意陷害学员引发骚乱。

    顺便审问出来一些贿赂学员、衙役之事。

    很正常,事关利益什么歪点子都可能有。

    “除籍之后,抄没家产。”

    “臣遵旨。”

    -----

    芦台场属于长芦盐场,位于宝坻县东南沿海,海边排列着大小不一的盐池。

    盐场北边就是沙河,放舟于海中向南则通海河。

    盐场编有145户947丁,起初每丁每年要上交1600斤盐。

    后来改为折银,丁银大约五六钱,灶地、草荡地每亩银0.001-0.01不等。

    比起田赋银0.033的税率低多了。

    曹化淳在这里一口气买下120顷地,包括了王家庄、到葛各庄之间所有的滩涂地、草荡地。

    地块呈长方形,沿海边长十余里,宽二三里不等。

    四千多招募的流民壮丁,正在这里挖掘沟渠、盐池,休整道路、建造由汤若望设计的风车。

    巨大工地上沟渠纵横,沿着沟渠排列着一个个长条形的盐池,每个盐池大约三亩的样子,差不多够一家两个壮丁照看。

    壮丁每日工钱三分银子,盐池建好后愿意留下的则是每月1.5两。

    连壮丁带家属万余人,分成十余个聚集点,住在简陋的窝棚里。

    各处都设有粥棚,每石6钱银子的粟子熬制的粥管饱。

    壮丁油水不够的话,那只能自行掏钱买了。

    老弱妇孺做饭送饭之余,则在看顾孩童、休整窝棚,顺便谈论着还回不回家乡。

    如果不回家乡,则需要向东家借钱盖房,还要计算多久才能还清。

    ------

    买地花的银子不多,这里的荒地大都属于官府,二三两就能买下。

    如果需要的话,曹化淳计划将盐田再扩大一倍。

    粥棚,按照每人每月三斗的大明官方标准计算,也就几千两。

    也不是没有麻烦。

    这里除了编定的盐户之外,也有势豪雇佣乡人开辟的私盐池。

    起初还有些争执,不过在看到几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后,诸人很识趣的偃旗息鼓自认倒霉。

    当然,发动些士绅上书朝廷控诉太监扰民害民是必须的。

    ----

    北方的河流,大都是冬春结冰、干涸,夏秋则河水泛滥。

    其中尤以永定河、滦水、滹沱河为甚,有道是‘其势猛,其流濁,其消落无常,势不可制’。

    当此大旱之时,搞水利工程也就成了一举两得的事情。

    十数处工地同时开工,疏浚河道整修大堤,于堤上广植榆柳等树木。

    也顺便建了几个闸门、挖掘了几条沟渠用作灌溉。

    与盐场一样的工钱,家属同样吃粥棚。

    修完堤坝如果还有灾情,那只好继续修路了。

    太监们则吃住在大堤上,往来监视检查,因为以后谁负责的河段万一决口,脑袋可就会搬家了。

    施鳯来曾提出效法左光斗开辟水田,结果被魏忠贤好一顿嘲笑。

    开辟万亩水田倒是容易,只要舍得银子,河流两侧尽可以开辟出数千顷。

    可只需或三五年,一场大水就会将所有心血摧毁。

    浪费银子不说,还免费附送一批灾民。

    这就是为什么从明朝到清朝,北方水田始终发展不起来的原因。

    为了削减漕粮、减轻江南人的负担,从汪应蛟开始明朝官员几次开垦水田,都是旋即废弃。

    百姓都是贪利的,如果不是不得已怎么舍得废弃。

    当然,大明官员是不会记载这个的,他们只会说是因为北方人怕加赋才阻挠的。

    -----

    朝政依然没多少起色,朱由检也不急,每日里只是默默的观察着。

    京师内也不安稳,米价一度涨到每石1.2两,不过在曹化淳派人去好言相劝一番后,粮商幡然醒悟主动将粮价降回到一两。

    宣府斗米三钱,朱由检本来打算用储备的大米把价格拉下来,魏忠贤一句话就让他打消了念头:“何必如此费事呢?

    大明律对此是有专门条例的,派个人去说一声,谁如果不想要命了就继续涨吧!”

    哑然失笑,忘了这是大明啊!

    好像没有什么人泉可讲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