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坤明 > 第三十二章:四年之尚书之争

第三十二章:四年之尚书之争

    话说崇祯四年这一年,除了在对农民军的事情上非常失败,在朝堂上也是风起云涌,党派之争非常激烈,堪称崇祯即位初期最激烈的一次。

    这件事情的起因说起来还挺复杂的:

    现在朝中担任兵部尚书的人是梁廷栋,他是在己巳之警,也就是后金第一次大举入侵明王朝的时候被破格提拔上来的新晋官僚。

    要知道,他被提拔的速度堪比后世坐火箭,提升速度那是相当的快,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他就从一个地方官吏提升到了地位显赫的兵部尚书,说是一步登天都不为过。

    但正是这位兵部因为提升速度过快,所以在朝中,他有两块致命的缺陷:

    一是没有所谓的资历,所以在备受皇帝的青睐和信任的同时,很容易遭人嫉妒,被别人认为只是运气好而已,实际上却是德不配位;

    二是因为他晋升时间尚短,还来不及发展自己的党羽,根基实在太浅,而他本身又处于如今这个争权夺利的党争漩涡中,很难不被攻击——即便他谁都不主动得罪,可怀璧其罪,这兵部尚书之位本就是一块令人眼红的肥肉,只要他一日没有卸任,争端就会不会停止。

    ——

    在后金(那时候还没有改国号为清)入侵明朝这个军情危急的时候,其他的朝官们也只好坐视梁廷栋一步登天。可现在形式和缓了,就有许多人对他生出无限的嫉妒。

    早在去年后金返回辽东之后(崇祯三年的时候),就有人说他“监司(道员)之才有余,枢府(兵部)之才不足。”

    这类上疏还算好的。

    鸡蛋里挑骨头,各种盲目而又刻薄的去攻击他这个差错,那个失误的更是大有人在。

    对于这种现象,却还有人就公然在朝堂上说:“廷栋数月前一监司耳,倏而为巡抚、总督、本兵(兵部尚书),国士之遇,宜何如报?”

    这句话的意思是,既然梁廷栋受到这样的国士之待遇,那么对他怎样要求都不能算高。

    这种话说称之恶毒都丝毫不为过!简直让人难以接受。

    ……

    总而言之,梁廷栋自接任兵部尚书以来,除了刚开始为了对付后金,没有被人攻击以外,在之后的时间里,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忍受各种恶心!

    而吏部尚书王永光,在朝中是当之无愧的资格最老,又仗着自己是百官之首,对这个年轻的新晋兵部尚书,那是根本看不上眼,态度甚至是有些不以为然。

    或许,王永光没有亲自下场攻击过梁廷栋,但是,那些交章攻劾梁廷栋的言官和下级官员之中,可有不少是他的死党。

    他对于自家党羽有关梁廷栋的攻击,完全是听之任之。在平日,他甚至连表面功夫——面上对对方友好,都不曾表现过半分!

    对此,梁廷栋虽然颇有微词,但对于一个一心一意报答皇帝的人,这些事情还能勉强忍受,咬咬牙就过去了。

    可是(四年)二月中旬的一次和皇帝讨论关于农民军的具体措施时,王永光在他说话时不等他说完,便毫不留情的打断他,然后开始发表自己的言论。

    泥人尚且有三分血性,何况他一个活生生的人呢?他原本想要好好为国家效力,为皇帝尽犬马之劳,自问没有得罪过王永光及其党羽,可他们的所作所为……真的是太过分了!!!

    王永光这一小小的举动,就如同干燥草堆中的那一缕火星,彻底将这个热血青年给点燃!

    这一刻,梁廷栋将之前所有的忍耐,都化作了无尽的怒火。

    即使你资格最老,即使你是百官之首,可那又怎样,我……偏要和你斗一斗!

    于是乎,在二月二十六日,他利用同兵部有关的一件行贿案参劾了御史袁弘勋和锦衣卫指挥张道浚,就此拉开了平静半年之久的权力之争。

    梁廷栋这一封文本上去,效果非常显著,不久他便得旨“俱革职提问”,将这两个人全部革职查办,打入大牢。

    由于袁弘勋和张道浚两个人都是王永光的心腹死党,所以这个贿赂案件因而也牵连上了王永光。

    仅在事发的第二天,就有人弹劾王永光贪赃受贿,举用非人。

    还好王永光为官清廉是很有些名气的,而且他本身也是崇祯帝非常信任的臣子之一,所以朱由检一时之间并未相信这些人的指控。

    尚书之争本就是非常激烈,何况是六部之中最重要的兵部和吏部。

    吏部是掌管底层官员的调配,调度,以及任免,吏部尚书更是号称百官之首,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而兵部更是掌管关于军队的事情,虽然兵部尚书的地位不及吏部尚书显赫,却也是不容忽视的存在。

    两位尚书的决斗是决定朝中力量消长的大事,换句话说,这件事情发展到最后甚至会对朝中的已有布局进行重新洗牌!

    因此,对于温体仁和周延儒这两尊内阁大佬来说,哪怕刚开始他们没有插手的想法,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渐渐有想法起来。

    最终,这次党派之争成为了崇祯初期中最激烈的一次,远超之前的任何一次——这两位尚书决斗的背后,首辅和次辅之争,也在激烈的进行。

    要说周延儒和温体仁这对首辅和次辅在崇祯初年的会推中明明联过手,有着绝对的合作基础,怎么会演变成现在的势同水火呢?

    很简单,由于性格背景的不同,双方无法在那次合作之后将对方发展成自己的党羽,而温体仁及其党羽的立身之本就是孤立自己,时间长了以后,自然就和对方疏离了起来,甚至渐渐势同水火了。

    ——

    在尚书之争仅发生五天,也就是三月初三,周延儒首先表站边王永光。

    一方面,在他看来,王永光及其势力是支持自己位居首辅,主持国务的重要力量来源。

    另一方面,梁廷栋这位在皇帝面前非常吃得开的兵部尚书,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他太年轻了,年轻就意味着潜力,意味着野心。因此,他本着未雨绸缪的原则,对梁廷栋持有先入为主的敌意。

    正是因为以上这两个方面,他选择站在了王永光的队伍里,携手打压梁廷栋,顺便借此机会和他以及其背后的势力拉近距离。

    和周延儒不同,阴险狡诈的温体仁看问题比较深:御史袁弘勋和锦衣卫指挥张道浚被罢官的第二天,就有人上疏攻击王永光。

    这绝对不是梁廷栋这个年轻人所能具备的力量!由此可以分析出,虽然王永光执掌吏部多年,实力雄厚,发展了众多的党羽,却也得罪了太多的人,同时,在皇帝面前的宠信程度也已经大大降低。

    所以,看起来权势滔天的王永光,实际上只是一尊强弩之末罢了。

    但温体仁也没有直接表站边,这种事情事关重大,稍有不慎满盘皆输,所以,他有些犹豫。

    可当温体仁知晓周延儒选择和王永光穿一条裤子之后,他知道,如果再不行动起来,等到梁廷栋支撑不住时再出手就迟了。

    到时候,他们再联手对付自己,没有足够资本的他必然会成为两人眼中的肥肉,最后步梁廷栋的后尘,成为对方稳固地位的踏脚石。

    于是,随着周延儒一派的下场,原本还在考虑要不要坐山观虎斗的温体仁不再犹豫,当机立断站在了梁廷栋这一边。

    可问题又来了,他这次的对手可不是只有一个人、一个大势力,而是周王联合这个配置。

    这两个人,一个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大人,一个是当之无愧的百官之首,吏部尚书大人,这还不提两人背后那数不胜数的党羽!

    要是温体仁贸然下场,哪怕把自己这些年发展的势力以及一切可以合作的人全部搭进去,都有些不够看。

    所以,面对这个顶级配置,温体仁只能把自己的隐藏起来,默默站队梁廷栋,不轻易暴露自己。

    于是乎,虽然温体仁坚定不移的站在了王永光的对立面,但他并没有和“队友”梁廷栋通气,只是暗暗的帮他挡住一些攻击,尽力帮助对方延长这次争斗的时长。

    这样就温体仁就可以蛰伏下来,等待对方自己出破绽,然后枪出如龙,做到一击绝杀!

    温体仁的运气不错,仅仅过了一个月不到,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摆在了他的眼前……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