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历史及民间传说品评 > 刘备的仁义之名从何而来?

刘备的仁义之名从何而来?

    刘备,字玄德,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

    关于刘备是否是刘胜的后人这个问题,一直以来也存在一些争议,比如《魏略》中就指出刘备应该是临邑侯刘让的枝属,不过这些并不重要。

    刘备幼年丧父,他只得和母亲一起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非常艰苦。刘备家东南有棵大桑树,枝叶茂盛,形如伞盖,小时候刘备常与同宗兄弟在树下玩耍,并声称自己总有一天要乘坐如这棵桑树一样的羽葆盖车,因此还遭受到了同宗叔父的训斥。

    十五岁的刘备受同宗叔父刘元启的资助,得以拜当代大家卢植为师学习知识。不过刘备天性放荡,无心向学,并不是一个好学生,却结识了同门师兄公孙瓒,还受到了中山富商张世平、苏双的资助,集结了不少人马。

    从此,刘备开启了他争霸天下的梦想,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川蜀地区建立了蜀汉政权,如愿以偿的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而刘备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靠得不仅仅是他的努力、运气和那股屡战屡败,永不服输的毅力,还有他的一颗仁义之心。

    那么刘备的仁义之名从何而来,他的仁义又体现在了哪里呢?今天我就来简单的说一说刘备仁义之名的由来,以及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184年(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也参与了对黄巾叛军的镇压,立下战功。第二年又参与镇压了张纯的叛乱,因前后军功被封为安溪县县尉,因鞭打督邮,带着关羽、张飞弃官而逃。

    后来又因与盗贼力战有功,任下密县丞,做了没多久刘备就辞官不干了,之后刘备又担任了高唐尉、高唐令等职,不久高唐县被盗贼攻破,刘备只得去投奔师兄公孙瓒,被表奏为别部司马。

    这时候的刘备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而已,除了公孙瓒,似乎并没有人知道他是谁,而真正让他扬名的则是在平原县时期。

    191年(初平二年),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共同对抗冀州牧袁绍,因累建功勋升为平原令,后领平原国相。

    刘备在平原县时期,对外抵御贼寇入侵,对内则乐善好施,善待百姓,保得一方平安。哪怕是普通的老百姓都可以和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因此深得民心。当时平原郡有一个叫刘平的人,不服从刘备的治理,就找了几个刺客想要暗杀刘备,刘备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刺客十分礼遇,刺客深受感动,便对刘备说出了实情。刘备在得知真相后,并没有为难他,而是让他离开了。

    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三国志·先主传》

    刘备的仁义之名就是从这个时候得以传播的,他的仁义主要体现在善待百姓上,而且刘备的仁义并不是一时的。

    194年(兴平元年),曹操以为父报仇之名攻打徐州,陶谦抵挡不住,派人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与刘备一起率兵支援。当时刘备自己手里有一千多人,沿途又收集了数千饥民。到达徐州后,陶谦又给刘备增兵四千,此时,曹操的大本营被张邈、吕布等人攻陷,曹操只得撤兵。刘备自此也留在了徐州,屯兵于小沛。

    时先主自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三国志·先主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诸侯为了扩张势力相互攻伐,完全不顾及百姓死活,导致饥民遍野。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却主动收留沿路饥民,把他们带去了徐州,这也是一种仁义的表现。

    再说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率大军南下,刘琮献荆州而降,诸葛亮劝说刘备趁机攻打刘琮,刘备不忍,只得弃城而走。刘琮的部下以及荆州士人、百姓很多都投靠了刘备,跟随他一起撤退,到达当阳县时已达十万之众。也因此限制了刘备行进的速度,每日只能前行十余里。

    当时有人劝说刘备抛弃百姓,快速行进到江陵固守,但刘备不忍如此,并未采纳。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先主传》

    以上足以体现刘备仁义,而且刘备一生并未滥杀过一个无辜百姓,手下的军队每到一城必先安抚百姓。在刘备的治下,只要百姓按照规定缴纳赋税,还是可以安居乐业的,这与其他诸侯比起来刘备确实称得上是仁义之君了。

    最近也看到网上一些文章说刘备是个假仁假义的伪君子,说他的仁义只是装出来的。但我想说的是,一时的仁义可以伪装,却不能伪装一辈子。如果刘备的仁义真的只是伪装出来,那只能说他伪装的确实太好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