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困境

    愤世嫉俗

    他们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它。

    庄子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

    他们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一个老朋友的家里。

    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

    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神农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

    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庄子详细解释。

    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

    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

    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圣人所取法的处世原则。

    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

    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

    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神农不得不佩服庄周已得辩证法的精髓。

    宋襄公

    说起当今形势,庄周大骂。

    史上从轩辕开始一直骂到齐恒公。

    神农说齐恒公不是做了很多好事吗?

    庄周说齐恒公不识人才,所以才遭遇身死。

    原来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重用易牙、开方、竖刁三人,三人专权。

    齐桓公重病,三人紧毕宫门。不让人探视,不与饮食,直接把齐恒公活活饿死。

    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

    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

    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多日,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

    等到新立的齐君无亏继位才把桓公收殓。

    神农注意到有一个公子叫商人,难道商业集团已经渗透到游戏?

    “那么你的国君宋襄公呢?”女娲问道。

    “假仁假义”庄周骂道。

    庄周慢慢讲述宋襄公让国之美的故事。

    宋襄公名叫兹甫。

    兹甫的父亲宋桓公病重。

    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兹甫本应是继位之人。可是兹甫在父亲面前恳求,要把太子之位让贤于庶兄目夷。

    兹甫对父亲宋恒公说:“目夷年龄比我大,而且忠义仁义,请立目夷为国君吧。”

    于是,宋桓公把兹甫的想法讲给目夷听。

    目夷听后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说:“能够把国家让给我,这不是最大的仁吗?我再仁,也赶不上弟弟啊!况且废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

    宋恒公左右为难。

    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目夷逃到了卫国,兹甫的太子之位就没有让出去。

    神农说这没毛病啊。

    庄周说目夷让贤也没必要逃亡吧,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不过宋襄公继位后又把哥哥目夷请回来做辅政。

    神农说:“这说明宋襄公对哥哥还是不错的”

    庄周说宋襄公对家人讲仁义也就算了,关键是对敌人也讲仁义。

    神农说还有这种事?

    庄周又讲一个故事。

    宋襄公也想学齐恒公尊王攘夷成霸,所以也邀请诸侯特别是楚国参加会盟。

    神农说:“这不挺好吗”

    庄周没有回答,继续往下讲述。

    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劝他说:“宋是小国,小国要争当霸主会招来灾祸的”

    但是宋襄公认为仁义无敌所以没有听他哥哥的。

    在到达会盟地前,公子目夷又劝宋襄公要带上军队,以防有变,因为楚国人是向来不讲信用的。

    宋襄公说:“是我自己提出来不带军队的,而且与楚人已约好了,怎能不守信用呢?“于是,宋襄公坚持不带军队赴会。

    到了约定之日,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楚国暗地早埋伏好了军队。

    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议,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

    泓水之战

    “这么说宋襄公确实迂腐”神农说道。

    “还有更迂腐的”庄周继续说。

    宋襄公好不容易交巨额赎金被放回国,不好好在家反思。一日突然听说原来支持自己的郑国转变态度,改为支持楚成王做诸侯霸主。宋襄公大怒就决定攻打郑国。

    公子目夷以宋国实力不足劝阻他,但是宋襄公怒火攻心坚持己见不听他的。

    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无力抵抗只能向楚国求救。

    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兵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想吸引宋兵回救从而解郑国之围。

    宋襄公果然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退,双方的军队在泓水相遇。

    楚军开始跨渡泓水河,向宋军冲杀过来。

    公子目夷说:“楚兵人多,我军人少,应该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不然就危险了。”

    宋襄公摇头晃脑的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

    目夷无奈的不慌不忙摇了摇头。

    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公子目夷急切的说:“可以进攻了”。

    宋襄公不慌不忙的说:“等他们列好阵型吧,我们是仁义之师”。

    公子目夷急的跺脚。

    楚军布好军阵,在楚将率领下一冲而上,大败宋军。混战中,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

    宋军吃了败仗,损失惨重,都埋怨宋襄公不听公子目夷的意见。

    宋襄公却生气的教训道:“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