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马踏祁连 > 第五章 柴米油盐

第五章 柴米油盐

    随着人口的增长,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基本的生活用品耗费巨大,贼人送上门来的财货,分了一半给羌人,再加上这几个月到敦煌各大户、豪帅采购粮食,已经所剩无几,新开荒的土地、放牧的牲畜要一定的周期,开源节流也比较有限,后面再有流民,恐怕只能喝西北风了。

    马家两父子、张家两父子合计了几回,马暃觉得还是要组织商队,走出去到各个羌胡部落交换物资,这样来钱快,再加上100常备乡勇,训练了这么长时间,也该出去活动活动,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总的来说,马家堡人口不多,拿的出手的物资也不多。

    这几个月来,马暃也就捣鼓着自己父亲,无非就是一些铁锅、陶器、布匹之类,酒水也有少量,好就好在自己生产,成本不高,基本都是纯利润。

    还有就是收购的丝绸、茶叶、首饰等等,做做二手买卖。

    祁连山中有岩盐矿,离马家堡不远,储量较大,世世代代开采也没见少多少,只不过没有加工过的,吃起来总有一丝土腥味。

    马暃通过蒸发结晶提纯后,产出白色的精盐,非常受堡民的欢迎,也是马家堡商队的重要商品。

    这年头,胡汉矛盾突出,盗匪四处横行,去年鲜卑大规模入侵凉州,出去行商危险性极高,一般的大户、豪帅看不上这一块,小门小户的又没有这个实力,弄不好就是人才两空。

    马家堡与周围的羌胡部落关系良好,马陵把100乡勇分成两队,每人双马双甲,轮流护送商队到各个部落交易。

    可惜马家堡的匠人,打制兵器倒是可以,但是没有打制过铁甲,马家底子比较薄,被消灭的贼人也不争气,出来混连件铁甲都没有,也不知道怎么撑的场子,难怪被团灭。

    汉代的铁甲一般是锻打甲片缀连的铁札甲,整套的铠甲包括铁冑、铁甲、皮带、缇直裾衣,麻履,等等。

    铁冑也就是铁盔,由若干铁片组成,比较简单实用。当然这个时期铜甲也有,防护效果差于铁甲,最终被淘汰。

    祁连山里面有铁矿,但是马家堡人手不够,目前自己开采的和购买的,也就够打些兵器和锅碗瓢盆,剩下的也不多。

    马暃组织人手打制了几块铁板,前后有弧形,凿出几个孔,用丝绦绑起来,也算是有件简陋的板甲。

    铁冑耗铁相对较少,工匠们打制了一些铁片,用线绳相连,作了一些,配发给伍长、什长。马暃在其中加入软垫,戴起来舒服一些,且能够起到一定缓冲作用,能够防护头部和脖子,只有脸部中间部分露出来,防护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与熟铁铸造的头盔相比,还是差了很多。

    马家堡能够收集到的铁,多数都用在了打制农具上,毕竟这是关系到大家以后吃饭的问题。马暃作为族长马陵的儿子兼狗头军师,其前世出生在农村,那时候农业机械化还没有开始普及,耕地还在用牛拉犁铧、翻车、筒车等农具,印象还是比较深刻。

    前一阵子,马暃和工匠把这一套农具给弄出来了,几番实验改进后,马陵租给堡民正式投入使用,耕地效率蹭蹭地向上涨,把堡民高兴的不要不要的,都在等着工匠啥时候给自己家里出一套。

    工匠们表示自己压力山大,最重要的是铁供应不上,让人头痛。

    马家堡的商队规模不大,一支商队行商的范围基本上在祁连山附近,最远也不过是越过祁连进入西羌地界,也就是今日的青海。

    另一支商队主要是走敦煌郡城及周围的酒泉、张掖、武威,收购内地贩运过来的丝绸、布匹、茶叶、瓷器和手工艺品,再到周围的羌人、鲜卑、匈奴、氐人及其他部落贩卖。

    马家堡还在堡外专门划定了区域作为交易市场,周边的牧民用自己的牛羊、毛皮、草药等物品,交换自己需要的物品。

    交易量大的马家堡还会派出乡勇护卫,保证交易的安全,让小小的马家堡市场逐渐红火起来,甚至周围的世家大族偶尔也会派人来,换取自己需要的物品。

    敦煌地处西域与中原交通要道、必经之路。

    两地商品相互交易才是利润大头,基本被敦煌世家大族所把持,敦煌世家大族远离中原,徒附私兵众多,官府都要仰其鼻息。

    例如整个敦煌记录在案的人口才3万人,其他都被世家大族所藏匿,由此可见一斑。

    马家堡实力低微,若想参与西域贸易,犹如虎口夺食,必然祸不久已。

    况且这些年战乱不休,西域也动荡不安,朝廷对西域的控制力已经大不如从前,过去络绎不绝的朝觐,也基本断绝了。

    没有了大汉王朝的管理,西域甚至更远的身毒、大食等国商人,每过一个地方都要被盘剥一次,西域商人规模、人数已经大不如从前。

    目前,西域与大汉的交易,基本被限制在敦煌境内,大多在阳关和玉门关外,被两关都尉所控制。

    敦煌世家在西域与中原贸易中赚得钵满盆满,自然看不上与羌胡部落的行商,羌胡部落的牛羊、马匹、毛皮、药材等物,常年没有销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铁锅、茶叶、布匹、食盐,汉人精巧的首饰、丝绸等等也没有可买之处。

    有些胡人脑子灵活,自己到汉人城池坞堡交换,不过大多死在了路上,少数到了城池边上,也往往连城门都进不了。

    马家堡商队的到来,解决了羌胡部落交易问题,在加上价钱公道、童叟无欺,在羌胡部落大受欢迎,纷纷与之交易,有的羌胡部落还派出族中勇士一路随行保护。

    可惜就是商品种类和数量还是有点少,暂时还满足不了庞大的市场。

    商队的成立,带动了马家堡小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技之长的人家,农忙之余制作些手工艺品交给商队和商铺代为出售,补贴家用,马暃在后面有意鼓励引导,各种家庭作坊如雨后春笋一般建立起来,小小的马家堡散发出勃勃生机。

    这天,马暃正在演武场带着小朋友们,正在挥汗如雨,马陵身边的小厮跑了过来,远远的就在喊:“少族长,族长找你”。

    马暃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问小厮,小厮也不知道,拎着手中的兵器三步并作两步就往家跑,身后跟着的狼大也迈着自己的小短腿跟了上来。

    回家一看,父母在议事厅,一脸严肃,边上还坐着一个年轻女人。

    看到儿子回来,马陵没有出声,母亲张华立即叫了声:“暃儿,这是李萱,现在帮着我管着女营。”

    女人赶忙站起来道:“少族长好”。

    马暃转过头去,打量了一下李萱。衣着朴素很干净,头上插着一根木质发簪,头发一丝不乱,长得还算标致周正,就是两眼发红,脸上带着一丝泪痕,有点梨花带雨的感觉。

    马暃对她有印象,是上次从贼人手中救回来的几十个女子之一,一直留在堡内,应该也是出身大户人家的小姐,可惜了。

    “不知父亲母亲叫我回来是为何事?”看到有外人在,马暃一本正经的问道。

    “李萱妹子,把你的情况给暃儿说一遍,我们一起商议商议。”张华说道。

    “是,族长夫人。”李萱向张华微微一礼后,向马暃说道,“少族长,得族长和夫人怜悯建了女营,收留我们四十多个姐妹。只是我等力弱,没有其他本领,堡内人家多数也瞧不起我等,常常找不到什么活计,生活委实艰难,有的姐妹衣服破了都买不起针线缝补,萱只好厚着脸皮,来求族长和夫人。”

    “族中食堂不是安排了你们做饭、送饭吗?”马暃问道。

    “少族长说得不错,只是食堂所需人手,十来个人就够了,还有好多姐妹没活干。”李萱答道。

    “李萱所说确是实情,暃儿你主意多,看能不能给想想办法。”张华帮腔道。

    马陵倒是没有吭声,不过能够坐在这儿,也就表明了态度。

    “不知你们都会些什么?”马暃又问道。

    “说来惭愧,我们姐妹或是自小养于深闺,或是大户人家的丫鬟,琴棋书画、女工女红倒是会,种田种地就不行了。”李萱答道。

    这倒也好理解,那伙贼人烧杀虏掠时,一般人家的女孩子大多杀了或弃之,只有相貌尚可的才会留下,而这些人大多出生大户。

    马暃沉吟了一会,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转过头对马陵说道:“这一阵子商队回来跟我抱怨,说羌胡女人笨手笨脚,不会缝衣织布,导致布匹卖的不好。”

    “我就在想,我们要不换个思路,胡人不会做,我们做好了去卖,父亲你看怎么样?”

    “暃儿所想不错,只是每个人的体型不一,做了如何能穿?”马陵问道。

    于是,马暃就把后世的成衣制作标准尺寸、方式方法,给大家普及了一遍,马陵夫妇倒是还有点迟疑,但李萱眼睛一亮,觉得完全可以试试,同时打开脑洞,认为还可以做一些刺绣试试。

    见李萱自己都觉得可以,征得丈夫同意后,张华就拨给女营一批布匹、绸缎和针线,让她们研究琢磨。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