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一脉相承

    曹仁和夏侯渊听曹操吩咐让二人替他看住儿子,二人相视一下,心想侄儿一个大活人,自己怎么看得住?

    不过他们却也不敢当着兄长的面提出异议,只得点头道:“我等自当尽力。”

    曹操安置下一切之后,便带领夏侯惇去往扬州了。

    而曹仁和夏侯渊只得派亲信轮班死死盯住曹昂,哪怕吃饭睡觉都不放过,把曹昂盯得烦不胜烦。

    可第二天还是出事了。

    那去盯梢的亲信该换班的时候没有来,等找过去的时候发现被捆在了曹昂卧室外面的花丛里。

    他们急忙去报告了曹仁夏侯渊。

    曹夏侯两人径直进到曹昂的卧室,发现室内收拾的井井有条,床榻上被褥整齐,不像是有人睡过的样子。

    桌上显眼处放了一封信,夏侯渊上前打开看了一眼,苦笑着摇了摇头道:“果然偷着跑了,说前去找他父亲去了。

    这等随性,还真随他父亲,着实难管。”

    “亲儿子嘛,”曹仁也跟着摇头道:“当初兄长也是这般率性而为,什么事都跟伯父对着干,看来这子脩跟父亲也是一脉相承。”

    “那现在咱俩怎么办?”夏侯渊无奈的道:“难不成,咱也追过去?”

    曹仁道:“不用,我算看出来了,这个孩儿虽然岁数不大,但鬼点子贼多,到了外面绝不会吃亏的。

    更何况他若出去,多半会带上典韦等人护卫,那典韦有万夫不当之勇,普通蟊贼也奈何不了他们。

    咱们只需写封信给兄长,报告一下实情即可。”

    “那好吧。”

    ……

    曹昂的确是连夜就溜走了。

    即使父亲不允许他跟着去,他也不能真就乖乖听话留在东阿。

    那可是四千精兵,只要能安全带回来,曹氏大业至少能提前两年,他才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只要他想走,两位叔父安排的暗哨根本不管用,他出手就把人轻松制服了。

    然后便带了典韦以及王小雪等二十四人连夜骑马出城,一路南下,直奔龙亢县而去。

    既然兵变发生在龙亢县,那么他直接去事故发生地等着就行了。

    如今时日已经进入阳春三月,正是春暖花开时节。

    田野之中处处透出新绿,显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只可惜经过黄巾之乱的荼毒,又经过诸侯反董,不少地方田野已经荒芜,一副破败之相。

    好在越往南走,各诸侯牵扯进来的就越少,所受的战火洗礼也就越少,人烟也渐渐稠密,市井也渐渐繁华。

    龙亢县就在淮水北岸,隶属于谯郡,正是曹昂的老家所在,他的大父曹嵩,母亲丁氏,妹妹以及弟弟如今都在谯郡的谯县居住。

    只不过他有事在身,也只能过家门而不入了。

    一行人风尘仆仆的来到龙亢县,由于曹昂不是官身,无法住馆驿,只能找了个私人开的客栈住下。

    此时天刚刚过午,曹昂料想父亲率领人马到这里怎么也得过个三五天,而他需要在这段时间里好好布置一下。

    他的目的不光是从兵变中把父亲救出来,还需要把那四千人完完整整的带回去,这就需要好好费一番心思,于是简单洗了把脸,换了一身衣服,便带着典韦便出了门。

    只见街道上人来人往,两旁开着各种各样的店铺,所卖的商品也琳琅满目。

    他不由发出一阵感叹,这靠近南方没有参加反董之战,果然比北方繁华富庶许多。

    不过这也快了,如果没有猜错,袁绍派他父亲前来,募兵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为袁绍联络南方诸侯,意图在将来兄弟争霸之中,把这南方诸侯也裹挟上袁绍的战车。

    在不远的将来,袁术占据这里之后,连军兵都只能去河里捡河蚌充饥,百姓日子又能好到哪里去?

    只不过现在百姓还不知道这些,在这里享受着最后的安宁与繁华。

    “恶来,你说,文人雅士都喜欢去哪里聚会?”曹昂问道。

    “这主公应该知道啊,俺又不是什么文人雅士,”典韦想了想道:“不过俺听说,有许多富贵郎君都喜欢去青楼,或许那里读书人多吧。”

    得,等于没问。

    说起来,这个时代青楼还真是文人雅士扎堆儿的地方,可那要经过打茶围,旗楼赛诗等各种环节,他无意去那里边装逼。

    他只想快速结识几个本地世家子作为助力。

    正在思索着,突然耳中传来一阵丝竹之声,他抬头一看,只见前面有一座青色小楼,似乎是座茶楼,声音正是从那里面发出来的。

    他带着典韦迈步进入到茶楼之内,只见里面非常宽敞,正中间有个戏台,台上有个花白头发的老汉吹笙,旁边又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儿,似乎是那老者的孙女,一边弹琵琶一边卖唱,口中唱的是“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这是西汉大乐师李延年的佳作。

    厅堂内的茶客很多,几乎都坐满了,他们衣着都非常讲究,似乎也很懂的样子,大都一边听着一边打拍子。

    曹昂带着典韦来到一张空桌前坐下,有茶博士过来给他沏上茶。

    此时正巧那台上祖孙俩唱完一曲,茶客们便开始往台上扔铜钱,台上的祖孙俩一边道谢,一边弯腰捡铜钱。

    这时只听旁边有人高声道:“唱一遍示儿,本郎君有重赏。”

    曹昂感觉一激灵,连忙扭头观看,只见邻桌有个衣着华丽的青年人,手中把玩着几粒金豆子。

    “对,唱示儿,”旁边又有人高声响应。

    这时台上那老者却显得很难为情道:“请恕小老儿祖孙才疏学浅,从未学过郎君所点的曲子,还望郎君恕罪。

    就让我孙女儿给诸位唱首《陌上桑》如何?”

    “那些陈词滥调早就听腻了,不听,不听。”

    “连示儿都不会唱,还敢出来卖唱,滚下去吧。”

    几个茶客开始起哄,那对祖孙俩在台上站着很尴尬,不住的向他们鞠躬认错。

    可那几人却依然起哄不止,祖孙二人无奈,只好收拾乐器,准备下台。

    这时曹昂问旁边桌上那青年道:“这位贤兄,敢问示儿很出名么?”

    ——————————————————————————————

    “初,帝寻太祖,过龙亢,尝与诗文会友,时人异之,”——《旧魏书·文帝纪》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