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山童笛韵 > 第三章 第一天

第三章 第一天

    今天是在都川小学上班的第一天,我提前设好了六点半起床的闹钟,却在六点钟左右就被楼下的鸡鸭叫醒。窗外望去,摇曳的竹子和潺潺流水让人心情舒畅。吸一口清新的空气,问一声“早安,我的天堂”。

    从宿舍到学校步行大概需要十五分钟。途中会经过大片大片的桑叶种植地。后来得知养蚕是这边农民的脱贫项目。政府曾在很多年前派人来给各村村民普及养蚕知识,并提供技术支持,使得大家靠养蚕可以有些收入。工厂会在成茧的季节里,向村民回收蚕茧,将收去的蚕茧加工出各种蚕丝制品出售。除了桑林,还会经过一个幼儿园,和一个桉树加工厂。幼儿园大门用的是竖条铁栏杆,透过栏杆可以清楚地看到园里面的孩子,有时他们还会双手扶着栏杆往外望。这种画面,经不起联想。桉树加工厂时刻可以看到一块块长方形,经过切割处理过的桉树片被夹住晾干定型。校长说过,桉树是这边最大的经济来源之一。不远的山上,都种满了细细高高的桉树,据说这种树是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生长速度快,三年即可长成大树伐下用于加工,属于经济作物。但这种植被有缺点,它的吸水力极强,会导致周边植被无法生长存活,对土地破坏严重。这种桉树伐下来之后会被削成等大的薄板自然风干,风干后再制作成用于建筑中三合板板材。过了桉树加工厂,就可以看到学校威武的大门了。

    踏进校门那一刻,开阔的视野让人豁然开朗,学生井然有序地在打扫校园卫生,遇见你的时候,都会叫“老师好”。不同的是,很多孩子身上都会有“青涩”的味道,跟人打完招呼会低头害羞地跑掉。美丽的校园常让你忘记自己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村小,只是学生脸上、衣服上、光着的脚丫子上的泥土,时刻提醒着你这片土地的贫瘠。

    校园往里走,左边上几级台阶,可以到学校饭堂。饭堂是独立的一栋两层高的楼,楼下一层供学生用餐,楼上一层供老师用餐。食堂外面左侧,一些学生正在洗碗池清洗自己用完的碗筷,食堂内一部分学生正在位置上吃早餐,另一部分正在排队打早餐。没有老师监督,一切都秩序井然。学校一共有九百多名学生,其中三百多名内宿生。这些内宿生大多为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环境使他们在本应去依赖的年纪,变得异常坚强和独立,有些甚至在家里还要充当大人的角色照顾起年迈的奶奶,自己洗衣做饭,照顾弟弟妹妹都是常有的事。

    左侧楼梯上二楼,就是教师食堂。食堂很宽敞,放了八张短脚圆桌,大概只有正常餐桌一半的高度。据说是因为广西冬天冷,又没有暖气,桌子下面放上火炉,一家人围着一边吃饭一边取暖,矮桌子更方便。食堂圆桌中间是嵌入式电磁炉,可以猜想火锅应该是这边很重要的饮食方式,这一推测在中午就得到了证实。一排木质小板凳靠墙摆放得很整齐,用时自己取来坐下,走时搬回到靠墙放好。这边的早餐基本都是吃汤河粉。放粉的桌子上会烧好一锅开水坐在电磁炉上加热保温,每个老师取自己适量的河粉,在里面稍微用漏勺烫几秒钟,放到自己碗里。浇上做好的西红柿卤汁,放上点葱花或辣椒,就是极美味的早餐了。吃完自己收凳子,自己洗碗筷。后来才得知,一个学校五十位老师,只有一个阿姨负责准备全校老师的早午餐。所以,除了自己收凳子洗碗筷外,如遇学校有活动,中午需要为更多人提供午餐时,还会广播通知没课的老师到厨房帮厨。这里的老师都很热情,我几乎被每个面对面碰到的老师都问了一遍吃得习不习惯。广西食物的口味跟广东并没有太大差别,加上我是一个生存能力极强的人,从第一天起,我就没有感到任何的不适应。

    吃完早餐,因为不知道自己办公室在哪,就在教师办公楼里上下闲逛。在二楼碰到瑞国校长,校长把我带到教导处,说:“这里还有位置,赵老师,你就在这里办公。姿娇主任,昨天见了,这是重棉老师。”姿娇主任和重棉老师很热情地跟我打了招呼,校长又交代了几句就走开了。办公室很简约,四个拼起的座位有挡板隔开,上面一个绿色的老式吊扇。靠墙有一台复印打印一体机,连着一台独立的电脑。墙壁上用于装饰的,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的标语。我在里面靠窗的位置坐下,斜角对着一个两米高的白色金属档案柜。“韦瑞国、韦姿娇、韦重棉、韦春蕾……”刚坐下就被办公桌左边贴的一张通讯录给吸引住,这么多姓韦的。后来才知道,广西是韦姓第一大省,而在河池尤其集中。在都川遇到不认识的老师,叫“韦老师”出错几率极低。也正是因为重姓太多,他们通常也不用姓称呼人。所以在这里都会叫瑞国校长,姿娇主任,重棉老师。当然,当我想不起来一个老师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叫韦老师,是条极好的退路。我的办公桌上,是有电脑的,电脑并不是每个老师的标配。在都川小学的各年级办公室里,是没有配电脑的,只有行政办公室才有。所有电脑也都不太私有化,每个有需要的人都可以来使用。比如在大家都要申报职称的时候,你会发现大家都在排队用电脑在填报各种表格和做资料。此时的行政办公室,会有门庭若市的感觉。

    刚开学,课表没有排出来。我去上的第一节课,是帮重棉老师上的,我忘了她需要顶课的理由,就记得她告诉我说去看着学生就行,刚开学不用上课也可以。上课是多么有乐趣的一件事情,我自然是要上课的。我把准备好的竖笛和便携式蓝牙音箱带着,就去教室了。我的蓝牙音箱是出发前特地买的,只有巴掌大小,还能防水、防尘、防摔。深圳的教学条件优越,设备齐全,即便空着手进教室也能上好每节课。然而出发前,我一直在问自己“假如没有……怎么办。”然后再用这个问题的答案喂饱我的行囊。事实上,教室里多媒体设备已经配齐了,电脑也是都有的。

    这节课是在二一班上的。当我站在教室门口那一刹那,学生们无一例外地将目光投向我,她们有的边走回自己的座位,边目不转睛,有的边目不转睛,边挺直了腰板。有个别学生还发出了“咦?——”的声音。我站在门口打量着她们,脸上挂着我第一次当老师准备步入教室时的探索式微笑,等全部学生已坐好并安静下来后,我便昂首阔步走进了教室:

    “同学们好,我是来自深圳的赵老师。”我向她们做了自我介绍,我以为她们会接着说“赵老师好!”可她们没有,只是静静地看着我。没一个同学作声。是没听懂?还是因为不熟悉,不敢作声?假如是在深圳的课堂,学生早已经给反馈了,可是她们居然没有任何反应,我只能尴尬地继续下去:

    “以后将会由我来跟大家一起学习音乐这门课。今天是我第一天见到大家,所以,我很想认识认识大家,接下来,跟我一起玩个节奏游戏好吗?”

    虽然提出的问题也是没有得到回答,我依然自言自语地讲解起游戏规则,下面便是我跟学生们做的自我介绍的节奏游戏:

    师说:我是赵老师你是谁?

    生答:我是×××你好吗?

    全班学生:×××你好×××你好!

    我用了两分钟讲清楚了规则,又用了大概五分钟让学生完全明白玩法。在教室里,这五分钟,便是深圳与广西的差距。后来游戏继续进行了大概二十分钟时间,把全班几乎轮了一遍。这个环节,除了想知道孩子们的姓名外,我还顺便了解了他们的节奏感,和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游戏后,我给他们介绍了竖笛,通过“听我吹,猜歌名”的游戏,来了解他们对旋律的感知度和歌曲的储量。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第一次由专职音乐老师上的音乐课,使孩子们脸上挂满了笑容,下课时,她们三五成群簇拥到我面前,像是特地让我多看一眼她们的笑脸,好深刻地记住她们。一种强烈的满足感油然而生,同时我也对这边孩子的学习情况,形成了最基本的判断。

    第一,他们从来没有过节奏训练,缺乏节奏感;歌曲储量少,学过的歌不多。没有音乐老师嘛,这个难怪。第二,极少参与教学游戏,相信其他科目也都一样。对于游戏这种授课方式,所有孩子都表现得非常惊奇和异常的专注。即使没轮到的孩子,也会保持安静,认真地观察整个游戏过程。课程结束后,甚至有学生跟我说,“老师,这个比上课好玩多了!”我告诉他:“孩子,这就是在上课啊!”。第三,大多数孩子缺乏自信,不敢表现,怕出错。如果说城里能看到大胆表现和羞涩的两类孩子,那这里见到的孩子只有羞涩,和完全不吭声两种类型。班里其中的一位男生,就在轮到他时低着头,完全没有吭声,甚至没有抬头看我一眼。我很好奇他是怎样一个孩子,他到底经历过什么。没想到后来,我真的有机会去了解到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