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山童笛韵 > 第三章 我的音乐教育观

第三章 我的音乐教育观

    川山镇的教育现状大概是这个样子的:整个川山镇曾经有四十四所学校,由于劳动力外移,目前只剩下十四所学校在用。那些建好的“希望小学”,很多均已荒废。太旧的教学楼,就直接推倒,建筑比较新或还能用的,都用作了村委的办公场地。整个川山镇有近三千名学生和近两百位老师。都川小学、川山镇中心小学和木论小学是三所大校,也叫“完全小学”简称“完小”,这三所学校有完整的一到六年级。其他学校,都被叫做“校点”,只开一到三年级。校点只是为了方便村里的孩子就近入学,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每所学校人数也非常少。从四年级开始,校点学生就需要转到三所大校就读。他们通常家都离得很远,需要在学校内宿。除了家远的,剩下的内宿生,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们跟东辉一样,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当然也缺爱。三年级以下的孩子一般是不允许内宿的,因为独立能力差,不好管理,但有哥哥姐姐带着的除外。所以也能偶尔看到个头儿特别小的一、二年级学生自己洗衣服,晒被子或抱着公共电话的听筒哭。

    音乐教育的缺失在这片贫困山区的土地上,是可以预见的。教师兼课,缺乏学习途径,缺乏对术科老师的考评制度都是其中的原因。其中缺乏考评制度,指的是教师评价体系陈旧,一直是按照没有术科老师的现状来设计的,考评结果只与语文、数学成绩挂钩,而无法考量音、体、美等术科的绩效。也就是说,如果有音乐专业老师要到川山教书,为了绩效达标,就必须要兼上语文或者数学课,否则就无法考量这位老师的教学情况。这种评价体系显然已不适用于当今提倡素质教育、鼓励全面发展的教育时代。

    即便在音乐课程正常开设有保障的大城市,音乐教育也是有缺失的,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我在参加GD省骨干教师培训的时候就听到过对小学音乐老师的问责:“广雅中学,这么好的学生生源,孩子居然没有在小学阶段学会认谱,拿到乐谱不会唱。说明什么?说明不是孩子不好,是老师不负责。小学老师没有教会孩子看谱和唱谱。”这是广雅中学宋老师的原话。这番问责后,我便开始思考,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音乐老师自身的问题吗?是我们在偷懒吗?最后思考的结果是,我们没有偷懒。大多数在一线城市任教的音乐老师工作上都是极其认真负责的。问题应该出在我们音乐教育的课程结构上。

    回看我国音乐教育史,我们目前的课程结构,是在建国初期“学堂乐歌”的基础上沿袭发展而来的。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我们增加了更多本土创作的儿童歌曲、民族音乐素材,和多元文化的音乐内容,还加入了欣赏、舞蹈、戏剧、器乐等教学元素。但其结构,终究没有逃出“唱歌”为主体的大框架。其他增加的内容也仅仅被作为唱歌教学的辅助。而在贫困山区,音乐课更是就意味着“唱歌课”。课上教会孩子几首歌,就是音乐教育的全部内容。试问,“唱歌”真是音乐教育的最佳手段吗?

    我认为,学生学不会看谱、唱谱,究其根源,就是因为以“唱歌”为主体的音乐课程结构。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唱歌教学的整个流程。一节唱歌课,首先要让孩子把一首曲子从不会唱变成会唱,再从会唱变成唱好。在这个过程里面,要根据课程单元所预设的目标,了解到课堂上需要学生通过唱歌掌握的乐理知识。比如节奏型、音高?又或者是强弱标记?一节课下来,学生从不会唱,变成唱好,同时又能掌握到课程目标中的乐理知识,就意味着达到教学目标,可以被称作一节成功的课。可是在这个“唱歌”教授的过程中,“乐理知识”是真实被需要的吗?没有这些相关的乐理知识,我们能否让学生把乐曲从“不会唱”,变成“唱好”呢?答案是肯定的。一首歌曲,孩子从“不会唱”到“会唱”,再从“会唱”到“唱好”,整个过程需要的只是一个词,叫“聆听”。学生需要做的事,只是简单的“模仿”。而他并不真的需要乐理知识。如果去掉“聆听”和“模仿”,单纯让孩子在不会唱的情况下,通过乐理知识把谱子唱出来是否可行?当然不行。原因在于孩子此时,并没有形成固定音高概念。面对乐谱,即使孩子知道节奏,唱名,他也无法在没有音高工具的情况下,知道这个音符音高的准确位置。人的固定音高概念不是天生的,在我们没有形成固定音高概念前,我们都需要借助音高工具,像是钢琴,来帮我们找到每个音的高度,在反复聆听后若形成音高概念,后期才能摆脱对音高工具的依赖,获得看谱、唱谱的能力。面对普及教育,我们怎么能要求孩子们在没有掌握音高工具又没有具备固定音高概念的情况下,能够看谱和唱谱呢。所以,我的结论是,以“唱歌”为主体的音乐教育结构,是无法让孩子达到看谱、唱谱的目标的。并不是因为音乐老师不努力,而是因为“此路不通”。

    我们再来看看器乐教学的流程:器乐教学跟唱歌教学一样,需要把孩子从不会演奏,变成会演奏,再到演奏好。从不会演奏到会演奏的过程,乐理知识是避不开的。孩子只有认识了音高、节奏型等乐理知识,才能知道手该放哪,音符时值要演奏多长。同时,在音符和乐器声响的关联中,不停地聆听每个音高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逐渐形成音高概念。待到音高概念形成时,便可以脱离乐器,达到会看谱,和唱谱的目标了。所以跟唱歌教学相比,我认为器乐教学,才是音乐教育的更优手段。

    在一线城市,音乐老师一直有种错觉,觉得自己教会了孩子们看谱和唱谱。大城市的课堂中,的确有很多孩子是会看谱,能够唱谱的。可是你如果深入去了解,就会知道,会唱谱的那部分孩子,一定是从小在外面学习了钢琴,或者是其他乐器的。他们已经具备了固定音高概念。所以,才有唱谱的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通过“唱歌教学”学会的。

    在我从教的十五年里,我有将近十年的时间都在坚持器乐教学。除了因为自己的乐器情结外,更是因为我看到了孩子们身上的改变。而我给孩子们选择的乐器,是在国际上,音乐教育领域各音乐教学法用的最多、提倡得最多的乐器——竖笛。

    对于“竖笛”这件乐器,国内大多数人是对它有误解和偏见的。说到竖笛,大家想起的词一定是“廉价”、“玩具”、“不好听”、“小儿科”之类。由于它的价格低廉,很多人没有把它当作是真正的乐器。然而,竖笛是一件正儿八经的欧洲古乐器。在巴洛克时期,它的地位跟小提琴并重。巴赫、亨德尔、维瓦尔弟都为竖笛写过很多协奏曲。那时候的竖笛是木质材料为主的。时至今日,国外也有非常多音乐学院有开设竖笛专业,通常隶属于古乐系。在十九世纪的时候一位欧洲的教育家首次尝试将竖笛用于音乐教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了让更多孩子可以学习竖笛,它的材质从木质改成了塑胶材质,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其拥有普通家庭轻易接受的价格,这就加速了这件乐器在全世界范围内作为音乐课堂辅助乐器的传播和使用。

    我起初会选择竖笛进行辅助教学,其实只因为一个特别简单的原因——够便宜。我是在看到孩子们的改变后,才反过来思考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的。乐器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每种乐器都会有自身的性格,竖笛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学生控制气息,这个过程看似增加了器乐教学的难度,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控制气息的过程,正也是培养学生自控力和团结协作的过程。“器乐教学”不等同于“乐器教学”。“乐器教学”指的仅仅是教会孩子演奏一件乐器,而“器乐教学”的概念本身,就涵盖了学会演奏乐器、感受器乐作品的织体、和声进行等更多内容。我们在唱歌教学中,分声部合唱是难度非常大的教学点。但如果将和声和织体放在器乐教学中,这将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当然,前提是乐器本身要有“器乐性”。不适合多声部合奏,不使用十二平均律制的乐器,实际都不适合用于课堂器乐教学。

    竖笛作为器乐教学内容,八十年代初便被写入我国各版本音乐教材中。但竖笛在国内的普及率和认可度都偏低。原因之一是国内缺乏竖笛专业的教师,二是厂家一味追求低价,曾经的竖笛质量确实还只是玩具水平,达不到乐器标准。三是因为器乐教学本身在班级里落实的操作难度。这些难度包括:班级编制大。在国外,一个班二十个孩子,器乐教学自然是容易操作的。在我国,一个班五六十个孩子,课堂管理是个很大的难题。也是由于班级编制大,器乐教学很难布置作业和检查作业。试想假如老师一个个检查吹奏作业的话,检查到一半,一节课可能就过去了;另外老师自己没有学过,缺乏后期的学习途径也是重要的原因。大多数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并没有学过竖笛演奏,所以,很多老师对这件乐器陌生,不愿意尝试用它进行器乐教学;最后,课本中竖笛教学的内容偏少,真正上起课的时候,需要老师自己找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否则光靠课本的内容不足以让学生掌握乐器的演奏,这对音乐老师来说,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加大了操作难度。

    然而,有困难,就要找解决方式。《小学课堂中竖笛教学的数字化应用研究》是我在福田区申报的教育科研课题。其目的,便是要解决现存器乐教学难点。方案是运用数字化教学辅助手段。在我的研究过程中,是要验证利用计算机软件辅助器乐教学的可行性与效果,并确认软件能有效解决前面提到的器乐教学难点。我所使用的竖笛教学软件,可以运用音频识别技术,通过电脑麦克风拾取演奏者演奏竖笛的音高和节奏情况,实时给予演奏反馈。软件中内置了适合竖笛演奏、符合竖笛学习规律的乐曲。游戏化的界面,人机交互式学习,即时的反馈机制,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班级授课时课堂管理上的难度。除前台游戏外,软件还有后台管理功能。孩子们回家练习的情况,老师都可以通过管理后台查看到,这就解决了布置器乐作业无法检查的教学问题。同时,由于是通过国际音高的震动赫兹数来判断演奏情况,所以演奏者需要选择音准达标的乐器,软件才能够正常识别。这就要求演奏者必须使用“乐器”竖笛,而不是“玩具”竖笛来进行竖笛学习,从而保证了器乐教学效果。我自己运用这套软件辅助教学时,获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软件减轻了我组织教学上的负担,因为是玩游戏的方式,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我不需要像以前一样,花很多的功夫在课堂管理上。这个教学软件的名字,叫“我是爱笛生”,关于它的故事,容我晚些再与大家分享。

    这种教学方式,是否同样适用于贫困山区呢?在实施前,我自然是有做过可行性分析的。首先,川山镇的所有学校,不论是大校,还是校点,多媒体配备率已达百分之百。若要用软件辅助教学,多媒体是不可少的硬件设备,川山镇的所有学校都有硬件设施,可以施行数字化教学。其次,若要在贫困山区进行器乐教学,竖笛应该是唯一对孩子们不构成购买压力的乐器。再次,由于软件辅助教学,降低了对老师们音乐专业上的要求,语文数学等兼课教师,只要经过短期的培训,即可在课上运用软件辅助,将乐器教起来。最后,支教时间有限,要解决音乐教育缺失问题,必须授之以渔。只有让老师和孩子们掌握一件音高工具,音乐教育才能够得以延续。我希望利用竖笛,在老师们和孩子们的心里,种下这颗音乐的种子,即便我离开那天,种子还可以继续生根、发芽。

    经过系列的思考和分析,我决定跟校领导提出我的设想。

    “当然好啊,学生都会演奏一件乐器,那是他们的福气。给老师上课只是都川小学,有点浪费了,要不然,给全镇的老师都上吧,每个学校都派人过来都川小学学。就定在周四下午,怎么样?周四下午三点半到五点,你来给老师们上课,我到时候跟贲大商量一下,让她跟其他学校也发通知。”韦校长正如见面第一天他所说那样,愿意全力支持我的想法。

    韦校长雷厉风行,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