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边军一小兵 > 第372章 硬茬子,不好惹(上)

第372章 硬茬子,不好惹(上)

    那些闯军饥兵连滚带爬的退下,很快,金水河北岸便干干净净,不见一个站着的人影。”

    “放下面具。”

    军官们大声喝令,一片金属的唰唰声响,一个个舜乡军鸟铳手,放下了自己八瓣帽儿铁尖盔上的铁制面具。立时羊马墙后一变,出现了一大群牛头马面。

    那些面具副副有若恶鬼,若是晚上看到,定然要吓个一跳。

    “注意掩蔽。”

    不但是高寻部下军士,便是那部前锋营的军士,也个个在垛墙处躲好。他们没有舜乡军的精良装备,很多人连铁盔都没有,当然谈不上保护脸面的铁制面具,只是尽力将身子缩在土墙后面。

    各人己经看清楚,在金水河的北岸,那些闯军盾牌兵的后面,密密匝匝都是手持火箭筒的军士,看来他们也要使用火箭进攻了。似乎他们手持的火箭,比羊马墙后的官兵还要多了数倍,可能河南府各个州县的火箭库存都被他们搬光了。

    天地间似乎安静了一会,如天上惊雷阵阵滚过,金水河北岸腾起一股一股的浓烟,似乎有如铺天盖地的箭雨从那些闯军盾牌兵的身后扑来。

    箭矢或是直飞,或是斜飞,或是从空中落下,一下子笼罩了整个羊马墙的范围。

    立时土墙上,或是拦马墙之内地面上,密密扎满了有如刺猬般的火箭箭矢。

    一波*呼啸而来的箭矢还激射进北关的城墙,或是飞进城内。

    那砖石结构的城垛,木料结构的城楼,也是朵朵声响,扎满了一根又一根的箭只。

    城墙上的守军们,或是紧藏在垛墙后,或是举起盾牌,躲避这波*箭雨。这一大群军官太太每日赈济灾民,抚慰孤孺,知名度非常高。

    杨时启这一队是鸟铳兵,守着一段的土墙垛口,听到他的喝令,他麾下鸟铳兵们,都是更好地将鸟铳架在垛口上,专心致志瞄准了冲来的那些流寇们。

    陈晟略略活动一下被冻得僵直的食指,天气实在太冷了,虽戴着保暖的羊毛手套,不过手套内各个手指,仍是冻得冰冷僵硬。

    崇祯十二年王斗攻打涿州时,当时被清兵俘获的陈晟获救,俘虏的日子受尽苦楚。加上父亲与弟弟死难,所以陈晟对鞑子有着血仇大恨,当时王斗攻打岳托军营时,陈晟还报名参加填壕好汉的队伍。

    随舜乡军进入保安州后不久,陈晟将自己的家人,一妻一妾,二子一女从安庆接来,暂时经营些买卖。东路大屯田后,他与家人被安置在怀来一个屯所内。

    舜乡军招募新兵时,因为他精通火器,拳脚不错,又有在涿州填壕的经历,所以顺利成为舜乡军一员。与他同时参军的陈旭则是入了后勤司,他的女儿陈酥娘虽然嫁给新军千总吴争春,不过陈旭一样要从小兵做起。

    依王斗的规定,这些新军五年后可退役,退役后他们拥有东路军户户籍,分取熟田五十亩,耕牛农具等物。平日作战的盔甲兵器也归他们传家拥有。

    与一些新军不一样,陈晟并不打算到时退役,他打算职业从军,努力成为舜乡军的领军军官,到时杀尽鞑子,为自己的家人报仇。

    反正从军五年后就可成为军户,分到田地。五十亩地,可以让自己家小安心度日了,没有后顾之忧。更不用说自己平日作战还有杀敌分赏,家小生活更为宽裕。

    让陈晟很有兴趣的是,定国将军打算在东路推行一项新制度。便是以土地奖励军功,那些杀敌分赏银子,可以换成相应的土地积分,每五年分配一次,赏赐给相应的土地。

    与陈晟一样,鞠易武也是神枪手,两个同样沉默寡言的人却是难得的知交好友。

    此时二人一样使用的都是燧发鲁密铳,舜乡军中每个千总都会分到一百多杆鲁密铳,发给部中一些神枪手使用。

    对燧发枪,也就是自生火铳,舜乡军中早总结出它们的使用规律。哑火率高,所以列阵对战不能用,不过守城守墙战却可以普遍使用,因为有充足的时间再扣动一下板机。

    若是野战对列,陈晟等人一样手持火绳枪,他等于有两杆铳。

    ……

    那些闯军饥兵仍是狂吼着冲来,可以看到他们那扭曲狰狞的面孔。

    五十步

    “放”

    震耳欲聋的鸟铳声大作,呐喊冲锋的闯军饥兵倒下一大片。

    陈晟瞄准的是闯军人群中一个督促的哨总样式的人,戴着白色毡帽,身上披着罩甲,舞动着一把腰刀狂喊。陈晟扣动板机,他的燧发鲁密铳喷出一道凌厉的火光,那闯军哨总胸前激射出一股长长的血箭。

    这哨总虽然披着罩甲,也就是胸甲,还是那类没有镶嵌铁叶的棉甲。连清兵的双层重甲也挡不了舜乡军的火铳。更不说这种简单的棉甲了。

    那哨总踉跄向后摔倒出去,紧按着伤口滚倒在地,他一时不死,大声喊叫起来。

    陈晟射击后,立时后退,将位置留给身后的鸟铳兵们。

    这个正面羊马墙有二百个舜乡军鸟铳兵防守,他们分为四层,形成源源不断的火力。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