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抗癌的日子 > 第二十四章 曹景行

第二十四章 曹景行

    今天一大早,爱人就发了一篇这样的新闻给我,一早,有很多事情,我没有时间看,他说,先看看文章。原来,昨天,2月11日,香港知名媒体人从确诊到病逝,在几乎穷尽所有治疗手段的情况下,知名媒体人曹景行先生仅仅坚持了一年又七个月,享年75岁。

    今天,2月12日,澎湃新闻报道了知名媒体人曹景行先生于2月11日病逝的消息。此前据曹先生自述,他近十年做过两次胃镜检查,最近一次为五年前,但直到2020年8月体检时才发现胃癌。

    扼腕叹息之际,澎拜新闻特邀曹先生的主刀医生之一、上海长征医院副主任医师周海洋博士回顾整个治疗过程。这位周海洋博士,也就是我爱人在他的科室手术的同一科室,那一群顶级博士后,也算是全国最高级别的医疗水平之一的医院。

    今天2月11日周海洋博士接受新闻采访,澎拜新闻采访的周海洋博士这样回顾:

    (一)

    2020年8月,曹先生在本人供职的长征医院体检时发现胃癌。

    肿瘤生长在胃角的位置,已经有转移,扩散到了周边的淋巴,甚至一些比较远的淋巴。用专业术语来讲,就是晚期胃癌。

    曹先生术后这样回顾自己的“胃病史”——

    我原来在香港工作,做文字工作的时候,工作量很大。那时候感到胃经常有反酸,因为晚上常常半夜睡觉,有时候还有可能吃点东西(宵夜)。当然,我的饮食不是很暴饮暴食的,总体还是很正常,但就是会有些反酸。那时候我太太在香港中文大学,大学下面有很好的威尔士亲王医院,他们有一位专家就说,你就太忙了嘛,压力太大了嘛。但是身为媒体人,我又不可能放松压力,所以一直有这种症状。

    那是大概上世纪90年代吧,4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有胃反酸。

    后来有一次体检检查,查出来有幽门螺旋杆菌。但经过治疗之后,再后来体检就没了。胃镜也不是没做”。曹先生继续回忆:“十多年前,他在香港第一次做胃镜。做下来医生说还可以,没有太大的问题。大概五年前,又在上海的另外一家医院做了一次胃肠镜,那次检查出来说有糜烂性萎缩性胃炎。但是医生同时又加了一句话,你这个年龄(快七十的人了),好像也正常。”

    当时没有做活检。

    “没有胃痛,没有所谓的便血,人也没有瘦,这样的话,我也就没有太放在心上。”

    所以,一查出来就是晚期,曹先生本人包括亲朋好友都是很震惊的。回顾整个过程,他必然追问:“像我们这样年龄的人,像这种胃癌,如果能够发现得更加早一点当然好。但是能够更早的发现吗?我到底是缺掉了哪一个环节呢?”

    (二)

    答案当然是可以早发现。

    在今天这样一个科学技术水平下,不光是胃癌,对于很多疾病来讲,目前的医疗手段、检查手段都是非常有效的,是完全有可能实现早诊早治的。

    以曹景行先生的病情来说,这样一个消化道的肿瘤,目前诊断的金标准或者说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胃镜+活检。凭借胃镜的分辨率、放大倍数、特定的荧光技术等,即便是很小的病灶,也能很好的发现。但是,当下我国胃癌只有两成左右是在早期发现的,而日本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七八成,这就是得益于他们对于胃镜检查的推广和普及。

    原则上讲,我们推荐40岁以上人群都需要做一次胃镜和肠镜,以发现或排除早期病变。对于有胃溃疡病史、有胃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则应该密切的复查胃肠镜。

    那么曹先生到底“缺掉了哪个环节”呢?

    我认为主要是两个环节。

    第一是有饱胀不适,消化不良,上腹痛等症状应及早进行胃镜检查排除胃癌;第二是即使无症状,对于高危人群应该常规进行胃镜筛查,比如胃癌高发地区、HP感染、有胃溃疡病史、有胃癌家族史等。

    曹先生和我对话期间,一直讲自己基本没症状。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肿瘤(生长)的部位,往往和症状有很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把胃比喻成一个房子,它有两扇门,进来的门(进口)叫贲门,出去的门(进口)叫幽门。如果肿瘤长在入口或出口的地方,可想而知,只要这个病灶稍微有点大的话,就会表现出症状:长在入口附近,吃东西会不舒服,甚至吞不下去;长在出口附近,就会觉得胃胀、难受,排不出去。但是,肿瘤如果长在胃的中间,譬如长在胃角或者胃体,肿瘤周边往往没有很重要的组织,消化症状不明显,这种就很难通过早期的症状来发现它。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本身有胃炎或者是胃溃疡的话,作为高危人群,胃镜复查的频率就要增加。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密切关注一些血液指标的变化。

    人与人差别很大。有些人稍微有一点症状,他就会拼命去检查,甚至把各种检查都做一遍他才放心;也有的人他觉得有一点症状很正常,无所谓,往往这种症状也是一过性的。仍以胃癌为例,它往往是合并胃炎和胃溃疡的,如果他认为我就是个胃炎,或者就是个胃溃疡,那么他就会选择吃一点治疗的药物,症状就改善了。但症状改善不代表没问题啊,甚至我们以前有碰到过胃癌合并胃溃疡的患者,做完胃镜之后,第一次活检没有抓到癌细胞,就当做单纯的胃溃疡用药,吃药以后溃疡面有缩小,但是一直不愈合。结果第二次胃镜活检就抓到了癌细胞。

    从这个角度来说,肿瘤往往是具有迷惑性的,普通民众提高健康素养,同时保持警惕性是很重要的。

    如果说是发现了可疑的病灶,譬如说糜烂的部位、粘膜粗糙的病灶,有可能就是一个早期的表现。我们不能放过这样一些蛛丝马迹。一旦能早期发现,它就只是一个创伤很小、愈合又很好的手术,更重要的是,他的长期预后会非常好。

    (三)

    2020年11月底12月初,曹先生在长征医院接受了胃癌根治术。

    术前,曹先生接受了新辅助化疗。它常因治疗需要被用于癌症患者手术前、手术后及放疗后。新辅助化疗对于消除残留的微转移、减小原发性肿瘤的大小、减少肿瘤复发转移机会、提高治愈率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手术过程不赘述。

    手术后,曹先生看到了切下来的标本。他说,怎么形容呢,一大脸盆。

    我跟他讲,除了把有病灶的胃部切除,我们还要做相应的淋巴结清扫,即把胃周的脂肪淋巴结都切除掉。

    今天我们可以讲得更细节一些,手术有两个目的,一是把胃上的原发病灶切掉,把剩下的消化道做一个重建,让它继续保持消化功能;二是做充分的淋巴结清扫,胃周淋巴结分为三站,鉴于术前影像学评估发现曹先生的第三站也有可疑淋巴结,所有最后手术做的是D3清扫,就是三站全部进行了清扫。

    术后病理显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16组)转移,也就是我们说的远隔部位淋巴结转移,这意味着曹先生的胃癌已经是IV期,是非常晚的分期了。

    术后曹先生又做了很多综合治疗,包括化疗,免疫治疗,还有局部的射频消融都做过,应该说是穷尽了很多的努力。这个过程中病情也有好转反复的时候,但总归还是进展很快,最终治疗效果还是不理想。

    如果要我来总结这样一个令人惋惜的病例,我特别想说的是——

    中国是胃癌大国,表现为发病率高,中晚期比例高,预后不佳。胃镜是发现早期胃癌最重要的一个手段。胃癌早期没有特异临床症状,而胃镜可以在直视下对胃黏膜进行观察,并对可疑病变取活检病理明确是否有癌变,从而实现早诊早治。

    曹先生,一路走好!

    以上内容是长征医院留美博士后周海洋采访的原创文章。

    周海洋的这篇文章我反反复复看了无数遍,与爱人的状况一模一样,爱人也是在五年前做过复查胃镜。2010年3月那次胃部大出血(恒径动脉破裂、杜氏病)抢救以后,我们几乎每年都做胃镜检查,连续做了5年,确认没有问题,无非就是溃疡,谨慎小心了5年没有问题后,就疏忽大意,后面就没有再做胃镜了。

    直至去年年底,2021年11月15日爱人由于老是嗳气、反酸,就去长征医院门诊,预约第二天就胃镜,那天胃镜差一点下不了检查台,当时就出现大出血,当时就从急诊住进病房。

    曹景行从手术后只活了一年又七个月,同我们一样,得到的是同一个医院同一个级别的最高级别的医术救治,医院、大夫、家人都用尽了办法,终是无回天之力,享年75岁。而我们?难道我手上的风筝线真的也就要断了?我们才过完66大顺。前途渺茫,欲哭无泪!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