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唐,我不想躺平 > 第二十八章 建议

第二十八章 建议

    迅哥儿的一篇《故乡》让“闰土”这个名字在全中国如雷贯耳,如眼下杨永听到“闰土”二字,脑中马上闪出教科书上的图画: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杨永的手机里很早就下载了“迅哥儿全集”,但他从来都没有足够坚强的心脏将其读完,只因迅哥的笔把黑暗社会上的各色人等描写到了灵魂深处。杨永每次读了迅哥的文章之后都会感到身体发寒,本来的好心情直接陷入抑郁的境地。

    《故乡》中最经典的一幕,要数迅哥呼闰土为“闰土哥”,但中年闰土却只能恭敬的喊他一声“老爷”的这副场景了。这种奇妙的反差感,真是让杨永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越想越回味无穷。

    比如后世杨永的学校时代接受的都是什么诚实、忍让之类的教育,但社会上却实行着“人越老实越吃亏”的真理,那么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还有后世网上的一个段子,回乡三天,“闰土大叔”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这种垃圾文宣。

    杨永见识的多了,就把这一套社会教育总结为逆向筛选机制。

    简单来说,所谓的各种思想品德教育,越不信(表面很是信仰)的学生越发大财,越不信的越有好日子过,越不信的在肉体和精神上越有富足的享受。

    杨永一时心情很是复杂,他又问道:“闰土,你家里几口人啊?”

    闰土道:“回佛子,俺还有阿耶、阿娘、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家里共有五口人。”

    “等等,你为什么叫我佛子?”杨永好奇道。

    闰土嘿嘿的笑了,道:“佛子,全幽州谁不知道你是被佛祖赐福的人!现在人们都说你是菩萨转世,这不是佛子还是什么?”

    杨永摇摇头,他瞪了惠识一眼,但惠识不为所动,这让杨永越发讨厌他了。

    杨永对佛子的这个名称很是讨厌,因为在辰东大神独断万古的路上,总有佛子在他面前装比打脸。

    “以后就叫我四郎,不要再称呼我为佛子了。我不过是凑巧发明出来豆腐而已,这种吃食早晚都会被人发明的,我岂敢贪天之功!所以佛子的这个名字我是真不敢当。”

    杨永又道:“闰土,可以说说你家是怎么成为寺院‘家人’的吗?”

    闰土的眼神不由得飘向惠识法师,见到惠识点头,他才道:“俺家原本是靠耕种官员职田谋生,可这几年职田租价越来越高。

    原本一亩地不过是上交5斗地租,可到了后来就要上交8斗。本来一亩地粮食产量也就1石多一点,如今上交这么多的粮食,俺家实在过不下去了,所以俺耶就带着俺们投靠了悯忠寺。”

    杨永的目光看向惠识。

    惠识则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上天有好生之德,我佛更有慈悲之心,人家有难,我悯忠寺岂有不救助的道理。”

    杨永微微撇嘴,狗屁的慈悲之心,都是剥削,无非是寺庙的吃相比当官的吃相好看一点罢了。

    杨永不再询问闰土了,他能够想象到闰土家的悲惨生活,但迅哥儿的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人类的悲欢各不相同,我只觉得他们吵闹”。杨永穿越大唐没打算作出一份《考察报告》来,所以他对闰土家的情况只是浅问辄止。

    杨永看着工坊内忙碌的衣衫褴褛的工人,心里起了一个念头,他虽然知道这个念头多半就是空想,但他还是打算试一下,毕竟这个念头只需要他说几句话罢了。

    “大师,小子突然有个建议,却不知由我来说是否恰当!”

    惠识微微一笑,道:“小友直说就是。”

    杨永道:“大师,你觉得在草纸的利润中取出一部分单独作为这些工人的工作奖励怎么样?”

    惠识听了却一头雾水,道:“小友,你在说些什么?为什么要拿出利润?为什么还要奖励?”

    这就是杨永很是讨厌封建奴隶主的原因了,这些奴隶主躺在韭菜地里舒服的实在太久了,根本没有进步的意识。其实这些奴隶主只要进化成资本家就有更加高效的剥削方式,而且工人的待遇也会比现在好的多。

    “大师,请问你心情好时修习经文参悟的多,还是心情不好时参悟的多?”

    惠识虽然讶异杨永的突然转变话题,但还是回答道:“自然是好心情时参悟佛经的多。”

    杨永点点头,随后他的手指指向工人们,道:“那么大师觉得这些工人是心情好时做出的纸张多?还是心情不好时做出的纸张多?”

    惠识这回倒是思考了一会儿,才带着不确定的语气道:“或许他们心情好时做出的纸多。”

    “那么大师应该懂得我为什么提出奖励这些工人的建议了!

    大师请看看这些神情麻木的工人,我不认为他们眼下的生活条件能够有足够的好心情帮助寺庙造纸。

    大师可以假设一下,若是他们能够靠着为寺庙造纸得到一些奖励,让他们的家里不时能够吃上几顿肉,年底能够为家人多添上几件衣服,他们会不会对寺庙更加感激,从而为寺庙工作的更加卖力?”

    惠识不由得点点头,但他很快又想到了一个重要的关键之处,道:“小友,实际上幽州就这么多人口,我寺没有必要生产过多的草纸啊?”

    杨永微微一笑,暗道这秃头脑筋转动的挺快的嘛。

    “大师,你应该发散一下思路,确实,幽州就这么多人,但是草纸的用途却并不一定只有一种啊!

    草纸除了可以用来方便,难道她不能用来包裹食物、药物或者其它东西吗?难道她不能用来粘贴木窗吗?

    大师,悯忠寺完全可以开发出草纸的更多用途啊!到那时,幽州还是这些人口,需求却上升了几倍。

    还有就是寺庙的草纸完全可以卖到外地去嘛!哪怕外地只有寺庙使用草纸,那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啊!

    大师,你现在还觉得这个小小的工坊生产的草纸足够了吗?”

    杨永现在就像是贾要亭附身,拿着PPT上的美好前景忽悠惠识,悯忠寺要是吸上扩大再生产的资本毒药,它就停不下来了。当然了,只要悯忠寺能够掌握消费市场,这些美好前景就不只是PPT。

    惠识觉得杨永的话很有道理,道:“小友的话如同醍醐灌顶,让贫道茅塞顿开啊!”

    杨永连忙摆手表示谦虚,道:

    “这些点子我想寺庙早晚能够想到,如今不过是被小子提前说了出来,小子岂敢贪天之功。

    昔日的贤人曾经说过,‘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我不过也是想着让工人们的生活能够好过一点罢了。”

    惠识点点头,再次确认杨广是个善良的好人。

    接下来杨永表达了希望自家二哥能够由寺属的商人培训一段时间的想法,惠识当然允诺。

    在离开草纸工坊的路上,杨永突然又问道:

    “大师,我曾听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知大师对这句话有何看法?”

    惠识微微一愣,思考了一会儿,方道:“这句话很有道理啊!或许可以添加入佛经里面。”

    杨永哭笑不得,特么的现在惠识居然还在考虑佛教的好处。

    “大师,你觉得这句话说的对吗?”

    惠识微微摇头,道:“或许对,或许不对,或许部分对。话说小友这句话是从哪里看见的?”

    杨永又翻了一个白眼,暗骂惠识真是一个老狐狸,说的话滴水不漏。

    实际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已经涉及到社会公平,乃至王朝统治法理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了,聪明人一般是不会在这种问题上表达看法的。

    “大师,这句话大概是我在藏书阁看见的,具体是哪本书我倒是记不得了,或许哪天大师可以过去找找。”

    杨永如此回答,惠识也意味深长的瞧了他一眼。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