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唐通鉴 > 第四章 隋文帝(3)

第四章 隋文帝(3)

    杨勇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但有个人一直不同意——高颎。正是因为他的分量,文帝才迟迟没有下定废立的决心。而高颎不同意的很大原因也并不是这个太子有多优秀,而是因为他俩是亲家(高颎的儿子娶了杨勇的女儿)。但这时,杨广命中的贵人——独孤皇后动手了。

    前文曾提到过,当年文帝因为独孤皇后赐死他喜爱的宠妃,离家出走。高颎为了劝他回来,曾说过“怎能因为一个妇人而轻视天下”的话,让独孤皇后大感不满。另外就是在太子之位上的分歧,独孤皇后和文帝曾经暗示过高颎说:“晋王杨广的妃子求神时得到启示,说他将会拥有天下,先生怎么看?”高颎立刻下阶跪拜:“长幼有序,太子杨勇是嫡长子,怎么能废?”于是独孤皇后下定决心要除掉他。

    高颎的夫人死了,独孤皇后建议文帝帮他续娶一个。高颎流泪道谢说:“臣如今已经老了,每日只有斋戒诵经而已,承蒙陛下深切哀悯,只是纳妾这件事微臣是不愿意的。”后来高颎家里的爱妾生了男孩,独孤皇后便离间文帝说:“陛下好心为他再娶,他说自己修佛,结果和爱妾连儿子都生了,这不是当面欺君吗?您还怎么信任他。”自此文帝开始对高颎心存芥蒂。加上当初攻打高丽,高颎从一开始就不同意,独孤皇后便煽风点火地说:“高颎本来就不想出征,是陛下强迫他去的。现在看来他是故意没好好为朝廷出力导致战果惨淡。”当初一起出征的杨谅(文帝第五子)也反映高颎独揽大权,所说的话根本不被采纳,还说:“儿子很侥幸没有被高颎害死啊。”文帝听了,心里对他更加不满。后来文帝身边的近臣告高颎谋反,史料中没有明示这是不是独孤皇后的计谋。不过自古以来想要谋害并扳倒一个臣子最有利的武器就是“谋反”,因为它是帝王的底线。文帝果然免去了高颎所有职位,打发回家养老,有为他求情的人全部下狱。

    可文帝和高颎这么多年的情谊可不是那么容易泯灭的。有次文帝去秦王杨俊家里做客,又想到了高颎,于是叫上他一起喝酒。宴中,高颎一直在边上默默流眼泪,文帝也心软红了眼睛,满眼都是他俩当年的样子:

    当年我一无所有的时候你跟着我,我受到北周朝廷排挤的时候你曾说:“我就愿意为杨公驱驰,纵然我们大事不成,我高颎不过灭族而已。”你为我出谋划策,我们一起打下了隋朝的天下。几乎所有的贤臣良将,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全是你举荐的,我没有忘记。你我何止君臣,更是家人,那些流言蜚语我又怎么会信呢?只是太子之位事关重大,我不能让一个昏庸无能的人接手大隋江山,不然好不容易安定和平的局面又要生灵涂炭。

    “朕没有负你,是你自己对不起自己。”文帝拿起酒觞,递给了高颎。

    高颎愣了一下,接过酒杯,模糊了双眼。

    起码在那一天,君臣之间的关系又恢复到了以前的和睦温情。

    但不久之后,一纸文书还是给他们君臣关系烧了最后一把大火,画下了遗憾的句号。高颎身边的人上奏,说高颎儿子曾说:“当初篡夺曹魏政权的司马懿也是称病赋闲在家,最后拥有了天下。所以现在父亲在家养老,怎么知道不是福分?”这成为了压倒高颎的最后一根稻草,文帝大怒,直接将他囚禁了起来,后来除名为普通百姓。

    出宫那天,阴雨霏霏,阴冷的空气让人哆嗦。原来到哪都是众心捧月的他,此时却连个打伞的人都没有。他回过头,打量着这个让他富贵又落魄的地方,思绪纷纷袭来,想起了和文帝的点点滴滴。文帝得到了天下,兢兢业业的高颎却再也找不回当年那个赏识自己、信任自己的主公。他又回忆起母亲的话:“你现在名位已登峰造极,再往上走就该到砍头的地步了。自古重臣到最后未急流勇退者,少有善终,好自为之。”想到这里,他笑了笑,没有怨恨,也没有后悔,慢慢地往前走去。。。

    而此时在宫中的阁楼上,阴雨霏霏,阴冷的空气让人哆嗦。有个人也呆呆地站在那里,痴痴地看着前方迷蒙的景色。

    “陛下,雨太大了,还是进阁中议事吧。”

    “元善,其实满朝诸公很多人不赞成我这么做吧。”文帝擦了擦额头上的水。

    “陛下,杨素为人粗浅残忍,苏威胆小怯懦,其他人更是随波逐流唯唯诺诺。只有高颎是大公无私足以托付将来的,您当真不能收回成命吗?”

    一阵寂寥之后,楼阁上只听得到雨声。

    时间漂浮到公元604年,隋朝皇宫,病榻之上的隋文帝杨坚声嘶力竭:“快叫太子来。”

    “太子把守在外面呢,陛下。”

    “不是他,是勇儿,之前的太子杨勇。快叫他来,朕要改遗诏。”

    “陛下恕罪,现在门禁出入早已被太子和杨素大人把持,我们出不去的!”

    “那高宰相呢?”

    “陛下您病了,他早就不在宫里了。”

    无奈的文帝仰天长叹:“大隋江山,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憾事,憾事!高颎救我,救天下!”当年意气风发,此时憔悴不堪的文帝,也终于在一声声嘶吼中慢慢失去了生机。。。

    随着高颎的倒台,太子杨勇也失去了最后的靠山,好似一只在恶虎群中瑟瑟发抖的羊。就在此时,杨广命中的另一个贵人——宇文述。他一直和杨广交好,也来献计献策:“皇太子早已失宠,皇上与皇后都更看您,加上您之前为自己打下的良好名声,可以说是四海归心。但废立太子事关重大,确实不容易让皇上下定决心。现在能改变他心意的,只有杨素,如果我们能成功与他结盟的话就胜利在望了。杨素最听他弟弟杨约的话,正好我和杨约熟识,愿替您前去做说客。”杨广听了很高兴。后来宇文述果然不负所望地说服了杨素来结盟,打算一起废掉太子。

    此时的太子杨勇也感觉到了各方势力的心思,每天担惊受怕,只能让巫祝加设许多诅咒,以求压制别人。他将屋后的院子建成了庶人村,盖的十分简陋,希望平息外面的流言。文帝也知道他的不安,有些心疼,特地让杨素再去考察一下杨勇的德行,如果还算合格的话就一如既往。

    杨素带着几个官员来到太子东宫,只坐下休息,故意很长时间不入内,让太子干等着来激怒他。杨勇果然上当,怒形于色。于是杨素就和身边人回奏:“杨勇满脸怨恨,臣担心他会有过激的行为,还请陛下日夜提防。”加上独孤皇后日夜鸡蛋里挑骨头地打各种小报告给文帝,文帝终于放弃了对太子杨勇最后的幻想。

    那是一个冬天,十月,文帝穿上军服,列好军阵,集合文武百官和所有亲族分站两边。下诏废掉杨勇太子之位,以及他儿女的封号。据史料记载:“杨勇泣下流襟,既而舞蹈而去,左右莫不闵默。”杨勇哭的衣服都湿了,但还是行完了最后一礼,接受现实,左右都用沉默来表达悲哀。于是隋朝最惨太子杨勇终于下线,不用再活在担惊受怕之中,可以继续率性地生活了。急功近利的杨广也终于得偿所愿,皆大欢喜。

    在不远的将来,杨广让人勒死了杨勇,而帮杨广夺取天下的功臣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最后又勒死了杨广。一个得皇位,一个失皇位,但在因果循环中又有什么分别?杨勇至少按照自己的心思活了一生,光明磊落。而杨广机关算尽、六亲不认,到头来也还是落了个身死国亡的下场。

    人生的背后,是命运的无常,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每个人都想掌控命运,每个人都被命运掌控,被各自的因果惩罚纠缠。不是你犯的错,而是命运在捉弄你。众生皆苦,无人不冤,正如在现实中苦苦挣扎的你我。

    当初,文帝攻陷陈朝的时候,天下百姓都相信太平的日子就要到来。但有个年轻人很悲观——监察御史房彦谦的儿子房玄龄,曾多次私下说:“当今皇上在北周时就没有什么功业,靠篡位取得的天下。几个儿子都骄纵奢侈,将来估计会自相残杀。现在政治虽然清平,但它的灭亡也是可以预见的。”

    后来他与好友杜如晦一起参加了吏部选拔,侍郎高孝基以知人善任闻名,看到风度翩翩、一表人才的二人颇感惊奇。他对房玄龄叹息说:“我阅人无数,没见过像你这么优秀的年轻人,我真希望能多活几年看到你成就功业的那天。”对杜如晦说:“你有应变之才,必任栋梁之重。”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没让他失望,后来构建起了唐朝最强宰相组合。“房谋杜断”和“房杜之才”说的都是他俩。

    602年八月甲子,独孤皇后去世。这个影响并决定了隋朝悲剧命运的女人,也终于停止了她的垂帘问政。太子杨广悲痛欲绝,大哭昏厥,等回到他自己的房里,言笑如常。后来他命人每天只供给很少的饭食,然后私下又找人取来肥肉鲜鱼藏在竹筒送入房中。

    此后他又和杨素一起,暗中制作木偶人,上面写着文帝和汉王杨谅的名字。嫁祸给楚王杨秀说他搞巫蛊诅咒,最终成功将杨秀废成了庶人。

    杨素也因为帮杨广接连废掉了杨勇和杨秀而深受信赖,得意洋洋。有个隐士叫王通,曾向文帝呈献《太平十二策》没有被采用。杨素十分欣赏尊重他,想请他出山,而王通也表现出了中国文人隐士该有的洒脱和气节,“我有先人的破屋足以避风雨,薄田几亩足以做粥饭,读书谈道足以自乐,何须为官?”“唯愿杨公端正身心以治理天下,使国泰民安。那么到时候我自然也会受益,就不需要出马啦。”

    604年,文帝要到仁寿宫避暑,术士太翼极力规劝:“我之前为陛下卜卦过,这次出行恐怕有去无回。”文帝听完大怒,当即把他下狱。后来文帝果然病重,只能在病榻上与百官告别,握手流泪,政事全部交给太子杨广。而杨广则担心这次文帝如果病不死,自己就得不了权。于是他亲自写密函交给杨素,让他监督宫内的守卫和文帝的一举一动,每天报告给他。结果这封信居然阴差阳错的到了文帝手上,看得他火冒三丈。碰巧那天文帝的宠妃陈夫人早上起来如厕,被太子杨广看到后上前调戏,她宁死不从才逃过一劫,然后也把这件事告诉了文帝。

    文帝这才恍然大悟自己上当了,立马叫来了卫士,使劲拍打着床说:“独孤皇后误国误朕,这个畜生怎能托付国家大事?大隋危矣,快叫我儿!”

    “陛下指哪个儿子?”

    “勇儿!”

    杨素得到这个消息,立马告知了太子杨广,让他假传圣旨把文帝身边的心腹全抓起来。然后迅速让太子东宫的卫士入朝护卫,门禁的出入全部由宇文述和杨素节制。不久,宫里便传出了文帝病逝的消息。史书上虽然没有明写,但从逻辑关系来看,文帝很可能是被杨广所弑杀。

    隋文帝性情谨慎沉稳,勤于政事。每天一大早就开始上朝,过了中午才结束,常常忘了休息。虽然对于钱财十分节省,但对于有功之人和那些牺牲的士兵家属,他都慷慨抚恤。爱护百姓,劝课农桑,减轻徭役。对于自己的生活则更是节俭,东西坏了随意修补一下接着用,每次宴请自己最多也只吃一大块肉,后宫的妃子也都穿着反复洗过的衣服。建立隋朝时,人口不过四百万,到了末年已经超过八百九十万(唐朝最巅峰人口才九百零六万)。缺点就是因为得国不正,猜疑心太重,不相信下属,政事全都自己一把抓。有功劳的旧臣几乎没有善终的,甚至连自己的亲人和儿子们,到最后也多数形同陌路。

    就这样,太子杨广终于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皇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隋炀帝。即位后的隋炀帝也不忘淫辱了那天早上让他失手的陈夫人。而隋文帝则带着他的千秋霸业,以及对于隋朝未来的惶恐不安,进入了无边黑暗之中。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