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唐通鉴 > 第六章 隋炀帝(2)

第六章 隋炀帝(2)

    撤军后,炀帝面临的是一个混乱的局面:出征高丽榨干了天下,各地盗匪蜂拥而起,有些地方数量多达十万,少的也有几万。天下太平无事很久了,大家都不通晓战事,郡县军队每次作战,看到贼军掉头就跑。

    山东的百姓深受匪患,好在齐郡乡人张须陀挺身而出,大破贼众,稳定了当地的局势。张须陀英勇善战,深得民心。有时身上多处被伤仍英勇杀敌,气力不减。还有历城(山东)罗士信,当时年纪只有十四岁,已成了张须陀的副将。敌人看他年龄小都轻视他,怎知他一个快马加鞭就到了面前,接连刺杀好几人。然后用长矛挑着敌人的首级继续进攻,惊得贼军目瞪口呆。罗士信每杀一个人就习惯割掉对方鼻子放进怀里,等返回之后再一个一个查验数量。

    各地都在骚乱,但炀帝满脑子还是对于上次失败的不服气。于是他不顾眼前,决定再征高丽。

    而此时又有两个重要的人物登上历史舞台:礼部尚书杨玄感,杨素的儿子。骁勇善战多谋略,好读书爱结交名士,很多豪杰都与他交好。另一个是他的知己好友李密,志向远大,满腹经纶。担任左亲侍时,有一次被炀帝看见了,炀帝惊恐地对宇文述说:“那个左仪卫的小黑孩,眼神异于常人,不要再让他担任护卫。”于是便解除了李密的职务,李密也乐得清闲,摒除世事,一心读书。为了节省走路的时间,曾骑着黄牛读《汉书》,把书本绑在牛角上,这样牛边走他边读。杨素看到后十分惊奇,便请他到家里促膝长谈,然后把他介绍给了杨玄感说:“此人见识气度不凡,你是比不上了,向人家多多学习。”撮合两人成了好友。

    杨素生前骄纵傲慢,炀帝一直很忌讳。好不容易把他熬死了,自然不会对他家属有多优待。杨玄感很清楚自己的处境,看到朝政一天比一天混乱,看到炀帝的妒忌猜疑和父亲的含恨而终,暗中有了谋反的计划。正巧赶上炀帝第二次出征高丽,任命他为黎阳(河北)督运,管理粮草补给。他故意拖慢粮运的速度,希望出征的军队因缺少食物引起内乱,炀帝多次派人催促未果。

    613年6月,杨玄感关闭黎阳城门,大量搜求可以充兵役的男子,用帆布制造头盔、铠甲。发文通知周边郡县,以清除皇帝身边奸臣乱将为名,命令到黎阳集合。在运粮的民夫中选拔年轻力壮的五千多人,又从附近的船夫中选了三千多人,与他们盟誓道:“主上不讲仁义,不以苍生为念,造成生灵涂炭,光死在辽东高丽的就有几万人。现在我要与你们共同起兵襄助天下穷困的百姓,你们愿意吗?”所有人都欢呼雀跃。

    李密,作为隋唐顶尖谋士,自然少不了出谋划策。他建议:“天子现在远征在辽东,距我们一千多里,南面有大海的限制,北面有高丽的威胁。我们现在趁他不备,率军快速进攻蓟县(天津附近),占据沿途要害,相当于扼守住了他回程的咽喉。归路已断,高丽知道后必然前后夹击,不到十天半月,他的粮草就会耗尽,此为上计。”

    “关中(陕西)地势险要,人物丰盛。我们也可以鼓行而西,路过的城池不急于进攻,直奔都城长安。然后收取当地的豪杰物力为所用,分兵屯驻各个险要隘口。就算皇上回来,他的根本都已经被我们拔掉了,此乃釜底抽薪之中计。”

    “挑选精锐,昼夜倍道进军,袭取东都洛阳,然后号令四方。但我担心咱们目前在黎阳的动作,已引起附近左右的怀疑,恐怕到时洛阳早有防备。一旦攻不下来,天下的军队就会蜂拥而至包围咱们,胜败就不可知了,所以这是下计。”

    杨玄感思虑再三,选择了日后被证明自取灭亡的下计,说“现在百官的家属都在洛阳,如果不先占领那里如何收获他们的支持?而如果途经各个城池又不攻打,怎么能树立我们的军威呢?你的下计在我看来是上计啊!”于是率兵直指洛阳。

    要想弄明白历史人物很多重要的选择,一定要设身处地的去想,要入戏才能理解。李密的上计和中计甚妙,但要采用确实需要冒险,冒险就意味着有牺牲。敢于造反已经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别看书上短短几句话,现实中可是要流血死人的。正常人没人喜欢死亡,务求稳妥没有问题。杨玄感当时那个情况,身在山东却要千里奔袭攻取西安,听起来就是一个极不稳妥的选择。还要指望路过的城池不与他发生战斗,存在巨大的风险。而进攻天津蓟县虽能断绝天子归路,但那是要建立在高丽会帮忙反击隋军的前提下。本身就是守城方的高丽可能早已疲于战事,不会反击,到那时他们可就要直接面对归心似箭的远征军了。本来就兵力悬殊,加上对方困兽之斗,便成为了一场豪赌。

    刑部尚书卫文昇带兵四万人,援救东都洛阳。途经华阴(陕西)时,挖了杨玄感父亲杨素的墓,焚毁了他的尸骨,以向士卒展示必死之心。就像前文说的,你不努力,你家的祖坟就危险。可怜大隋第一猛将杨素,多次平定各地造反,结果最终自己儿子造反落了个被挖坟掘墓的下场。

    辽东城久攻不下,杨玄感造反的消息传来,炀帝大惊,苏威劝他说:“杨玄感为人粗心缺乏谋略,不值得忧虑,只是担心这次谋反会渐渐成为天下大乱的根源。”炀帝又听说达官子弟全在杨玄感手中,更加忧虑,下令撤军。堆积如山的军用物资、器械、攻城用具全都丢弃不要,将士乱作一团,队形四分五裂。高丽很快察觉但果然不敢出城追击,只是在城中喧哗鼓噪而已。

    杨玄感每次交战都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又善于统御部下,大家乐于为他所用。跟随他的人越来越多,增加到了十万人。援救洛阳的卫文昇不是他对手,伤亡大半。馀杭(浙江杭州)的百姓也起兵响应他,因为此时炀帝正征调当地的军队前去讨伐高丽,百姓都相互讨论:“往年兵强马壮,我们父子兄弟尚且死在辽东。现在国家疲惫凋敝,还去出征高丽无异于送死。”于是逃亡甚多,郡县追拿的又急,很多人就聚集到馀杭造反,一月之间众达数万。

    有人劝杨玄感称帝,李密反对:“我们起兵以来,虽取得一些胜利,但大多郡县都还没有归服。现在洛阳守军尚强,天下的援兵接踵而至。应当奋力作战,争取早日向西平定关中。怎么能只想着上尊号,让别人小瞧了咱们的志向呢?”

    隋将屈突通领兵来救洛阳,宇文述紧随在后,隔着黄河安营扎寨,摆开阵势。屈突通擅长领兵,杨玄感深知不能让他顺利渡河,必须阻击。但对方将领也知道杨玄感的想法,不断从另一个方向侵扰让他无法分兵守备,最终屈突通顺利渡河。杨玄感只得兵分两路,西边抵御卫文昇,东边防守屈突通。随着赶赴洛阳的援军前赴后继,从四面八方不断涌入,杨玄感多次战败,只得重新考虑向西进入关中的计划。李密建议:“弘化郡的太守握有强兵,我们可以宣称他造反进攻那里。这样可以蒙蔽百姓,不让我们失去民心。”

    几天后,杨玄感号称已攻陷洛阳,解除包围,向西进攻潼关——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的交汇处,自古就是军事重地,是进入关中的门户。之后它还会成为更大的舞台,在唐朝的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中,此处暂且不表。

    到了弘农(陕西),当地父老都向杨玄感献计献策。说前方京城空虚,容易攻克,而且储存着许多粮草。”杨玄感听完就打算跳过弘农,快速进军。弘农太守杨智积对身边人说:“杨玄感后有追兵,所以想要向西躲入关中,让他成功的话朝廷就难以取胜了。我必须牵制住他,拖延他的进军,这样就能让他束手就擒。”

    等杨玄感通过城下时,杨智积爬上城墙,插着腰,指着他破口大骂。杨玄感大怒,打算进攻,李密进谏:“兵贵神速,我们要头也不回的向西直插敌人后方。不然等追兵来了,我们进则无法攻陷潼关,退又没有防御的地方,大事去矣。”杨玄感不听,开始攻城,焚毁了城门。杨智积也从城内往外放火,阻碍敌军进入。一连三日,杨玄感怎么也攻不进去,只得率军向西逃。

    没过多久追兵就赶到了。隋将宇文述、卫文昇、屈突通一起进攻,杨玄感且战且退,一日三败,众皆溃散,带着十几人跑了。他对弟弟杨积善说:“我不愿受人凌辱,求你将我杀掉。”杨积善抽刀将他砍死,刚想自杀却被赶来的追兵捉住,与杨玄感的首级一起送往朝廷。当初那十几万举兵响应的百姓,听到他战败的消息后也各自溃散了。

    炀帝因为弘化郡太守的亲人参与了此次造反,特别派遣卫尉少卿李渊前去取代他,并将关右十三郡的军队都交给他指挥。李渊待人宽厚仁爱,很得众心,相貌奇特与众不同,久而久之炀帝对他也开始有了戒备。加上此时民间传出了“李氏当为天子”的预言,炀帝对他越来越忌惮,没过多久就把他调回了身边。李渊十分害怕,故意日夜饮酒放纵,私下又贿赂重臣,以求尽可能低调地隐藏自己。

    叛乱平定后,有次炀帝和御史大夫裴蕴聊天,突然问道:“裴蕴啊,你说为什么杨玄感振臂一呼就有十几万人响应呢?”裴蕴很欣慰,心想陛下终于知道自己的错误,以后要勤政爱民了。炀帝紧接着说:“依我看来,还是天下人口太多了。人一多就容易聚一块,聚一块就容易出乱子。看来咱们要想办法多减少点人口了。”于是让裴蕴采用严刑峻法,大兴牢狱,杀了三万多人,其中至少有一半是被冤死的。比如杨玄感围困洛阳时,曾下令打开粮仓赈济百姓。炀帝后来下令,凡是接受米粮的,全部活埋。另外凡是和杨玄感结交的,不论是否参与叛乱,也全部按罪论处。

    别看炀帝心狠手辣,嗜血好战,骨子里却是个文人雅士。喜欢吟诵佳句,也喜欢写诗。在出征高丽时曾写下“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的句子。他还自己著书立作,在做皇帝的二十年中从未停止。亲自设置王府学士,多达百人,从事书籍编纂工作。从经术、地理、医术、占卜,到佛家、道家,甚至赌博、打猎都有著述。他命令将旧书重复冗杂的部分撤去,重新归类排序,必须精细。最终成书三十一部,一万七千多卷。

    炀帝的书房也实现了和“现代化”接轨,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早期可喜的“自动化”:每次进入,宫女拿着香炉走在前面。当踏在地上机关时,会有两个手工的飞仙从天而降,同时伴随着华美的帷幔缓缓垂下。门扉和书橱的门也全是自动开启的。炀帝出去后,飞仙又会自动上去,帷幔也缓缓收起。

    不过他从来自恃才学,不愿意看到别人文章比他好。另外不喜欢接受批评建议,无论政治还是文学,身边人但凡说出一点不好就难免刑罚。

    话说杨玄感兵败之后,李密也成了俘虏,一块被押解的的还有杨积善(杨玄感弟弟)和韦福嗣。志吞天下的李密当然不愿就这么结束,暗地里开始谋划逃跑。拿出所有金银钱财给使者说:“反正我就要死了,留着这些也没用,全给您了。等我被杀之后,麻烦您替我安葬,剩下的就当报答您的恩惠了。”使者欣然答应,真把他当成了求死之人,渐渐放松了警惕。某个晚上,李密请求使者通融买了些酒食,大家一起畅饮喧闹,还叫上了押送的人一起喝。将他们灌醉之后,李密就打算翻墙逃走。他叫上韦福嗣,韦福嗣却说:“我本是忠心的隋将,战败被杨玄感俘虏,始终没有投降。我又没有罪,朝廷不会怪我的。”杨积善也认为自己亲手杀死了杨玄感算是大义灭亲,能够活命。结果只有李密逃了。

    后来韦福嗣和杨积善顺从的被押到了终点。先被绑在架子上,接着用车轮套头,然后九品以上的官员拿着兵器对他们乱砍乱射。等肢体破碎糜烂后,再执行五马分尸。他俩到死都还大叫着说自己罪不至死,只剩了嘴硬。

    愚蠢!太愚蠢了!前文曾写道:谋反是触犯皇帝最大的底线。即使运气好遇上一个仁君,沾上“谋反”二字尚且九死一生。何况现在面对的是炀帝这么一个昏君呢。盛世可以遵守礼法,但乱世却只看强弱。天下都已大乱,怎能还迂腐的奢望昏庸的朝廷能给予公正呢?好不容易由李密争来的希望,此时不跑更待何时?

    后来江南也发生了叛乱,炀帝派遣王世充领着几万淮南士卒前去平定。王世充渡过长江,连战连捷,击杀数名叛军首领。然后在通玄寺的佛像前对外盟誓,宣称其他叛军只要来投降,就饶他们不死。那些逃跑的叛军本想入海为盗,听到这个消息都来归顺。结果王世充将他们全部活埋,死了三万多人。其他残党见此情形又开始相聚为盗,直到隋朝灭亡,官军都无力征讨。炀帝觉得王世充平乱做得很好,更加宠爱重用他。

    有句话叫做“杀贼不杀降”。王世充做了承诺又出尔反尔,其人可见一般。他不会有好下场的,日后会有一个叫做李世民的将军把他打得满地找牙。

    614年,炀帝决定再次出征高丽,调集天下军队。但此时隋朝都城附近,扶风(陕西)的乱军就已经达到十万人,首领自称唐王。延安(陕西)的乱军也达到十万人,首领自称皇王。各地军队大多拖延期限,不能到达,赶来的士兵很多都死在了路上。高丽也疲敝不堪,隋军趁势攻到了平壤城下。高丽王高元十分恐惧,派使者乞求投降。炀帝大喜,下诏命大军回朝。

    但将士们全都不肯:我们前前后后三次远征,死了那么多人。现在好不容易快打赢了,居然让我们就撤军,难道战争是儿戏吗?那之前牺牲的亲人兄弟又是为了什么。回奏请求继续进军。随队出征的长史担心被炀帝责罚,亲自游说每个士兵,最后大军不得已奉旨归来。这是隋朝距离攻占高丽最近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高丽投降后,心满意足的炀帝到了洛阳游玩。太史令庾质进谏:“近年征讨高丽,百姓已疲敝不堪。恳求陛下让天下休养生息,让百姓安心耕种。三五年内,等四海安宁、钱粮充实,再外出作乐吧。”炀帝听了很不高兴,但庾质言辞激烈,非要炀帝采纳不可,于是将他下了大狱,最终死在了那里。

    彭城(江苏)太守董纯,尽心尽力讨伐叛贼。无奈天下越来越乱,叛贼越来越多。炀帝觉得是他不尽力,命人将他抓起来杀了,于是朝野上下更加离心。

    孟让和王世充对垒,笑道:“世充就是个舞文弄墨的刀笔小吏,怎么能够率领军队,看我今天活捉了他!”此时到处缺粮,野草和野果都没有。叛军渐渐饥饿,只得留下很少人防守,其他人到处找吃的。王世充窥探到了这个破绽,立即派军出击,杀死万余人。孟让带着几十名起兵逃走。

    河北涿郡的叛军首领拥兵十万,张须陀布好阵势逼近他们。两军相持十几天,都不肯先进攻。张须陀粮食吃完了,准备退兵,对将士们说道:“我们现在撤退,敌人必倾巢而出。如果能有一千人前去偷袭并占领他们的军营,就可大获全胜。只是此行十分危险,谁愿前往?”骁勇的罗士信立刻举起了手,但安静的营中再没其他人回答。

    “我也愿往!”突然,从角落处传来洪亮一声。

    “好,好!”张须陀十分欣慰,:“敢问壮士姓名!”

    “历城——秦叔宝。”

    于是张须陀假装撤退,让罗世信和秦叔宝各领一千兵马埋伏在芦苇丛中。敌军果然前来追击,他俩立即率军赶往敌方营寨。发现寨门紧闭就爬墙而上,杀死数人,敌方阵营大乱。于是放火焚毁三十多处敌营,烟雾弥漫了整个天空。叛军看到后方火起十分慌乱,张须陀趁势回击,大败敌军,斩获不计其数。

    秦叔宝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秦琼。后世常有“关公战秦琼”的说法,足见其勇猛。

    615年,炀帝行幸山西太原。由于宫城地方太小,百官和士兵只好住在山谷中。看到欠缺规划的太原城,炀帝决定找个人好好治理一下。想到了之前外调回来的李渊正好赋闲,就让他当上了山西抚慰使。

    8月,炀帝从太原出塞向北巡视,被突厥包围在了雁门。起初,大臣裴炬看到始毕可汗部落日益强盛,献上计策想分散弱化他们。让隋朝宗室女子嫁给了始毕可汗的弟弟,封他为南面可汗,希望借此创造出第二个突厥可汗好让他们自相残杀。然后还诱骗了始毕可汗最欣赏的谋士——史蜀胡悉入朝做生意,趁机杀害了他。始毕可汗知道后,怀恨在心,誓要报仇。所以趁着这次出塞,偷袭了炀帝。

    隋朝君臣上下十分害怕,只得拆除民房来当防御工具。城里不到十五万人,食物只够二十天。雁门一共四十一座城池,突厥已经攻陷了三十九个,作战时弓箭都射到炀帝跟前了。炀帝日夜惊恐,抱着儿子赵王杨杲就在那哭,眼睛都肿了。

    现在有很多文娱作品都在洗白隋炀帝。把他打造成一个志向远大聪慧贤明,只是过于急于求成,加上运气不好的贤君。但在真实的史书中,通过前文的描绘,相信你对他会有更准确的认知。光是吓得抱着儿子哭这一段,就足够体现他是怎样的人了吧。所以,了解真实历史十分必要。

    怕死的炀帝赶忙下诏号天下军队都来救驾。

    某日,当一切平淡如常。突然间,天地震动,风云变色,紫气东来。远方出现一队兵马,为首的少年将军英姿勃发,气宇轩昂。身穿黄金甲,坐骑白马,一路飞驰而来,见到炀帝下马便拜。炀帝见他年纪尚小,但眉宇间已有藏不住的英气,暗暗吃惊:“你是哪位将军?”

    “启禀陛下,我是唐公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

    于是,整个历史都得为之一颤的李世民终于登上了舞台,好像冥冥中接受了安排一般前来结束乱世。

    “生而将帅才,英雄不世出。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国”是对他最好的评价。纵观整个历史,这样的大才也是凤毛麟角。为将鲜有敌手,为君千古一帝。他所建立的唐朝,更是达到封建历史的巅峰,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

    李世民建议太守多立旗帜作为疑兵来迷惑敌人。他说:“突厥敢围困天子,必定以为我们在仓促之间不能来救援。现在我们白天就多举旗帜,绵延数里,晚上就鼓噪交和。让他们以为援军已到,必然望风而逃。”太守采纳了他的意见,突厥果然中计解围而去。

    10月,死里逃生的炀帝回到了塞内。苏威建议:“现在天下盗匪不息,兵马疲敝。请陛下尽快返回长安,以巩固根本。”炀帝觉得有理,宇文述却说:“随从官吏的妻子都在洛阳,还是返回洛阳吧。”最终炀帝同意了他的意见。

    等回到洛阳,炀帝的第一句话却是:“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啊。”言下之意,天下大乱还是人太多导致,他没有错。虽然嘴硬,但其实他深知朝廷外面的情况。从大业八年(612年)开始,他就睡不好觉了。每晚都在心悸惊恐中折磨,需要几个妇人轮流像小孩一样哄着他才能睡着。曾摸着自己的头大唱到:“好头颅谁将砍之。”

    有次,炀帝谈论外面叛贼的情况,宇文述说:“日渐减少,已不到十分之一。”

    又询问苏威,苏威说道:“这不是臣负责之事,不敢妄言,但感觉危险正在渐渐逼近。从前的叛贼只在山东一带,现在却到了汜水(河南荥阳)。而且从前那些帮您修宫殿、造龙舟的民夫,现在都哪去了?不是成为了叛贼又会是什么。最近朝中奏报全都不依据实情,导致下达给地方错误的命令,以至不能及时讨平叛军。”说完不欢而散。

    不久后,炀帝让百官上贡奇珍异宝,只有苏威献上了《尚书》。有人向炀帝说他坏话:“《尚书》中有夏朝太康帝因为昏庸失国的典故,是苏威在讽刺您。”炀帝更加生气。

    后来,炀帝又询问了苏威想第四次出征高丽的事宜,苏威讽刺道:“何须调集军队,只要把各地叛军都收服了,就能多几十万兵呢。”炀帝听完瞬间脸色铁青。

    御史大夫裴蕴,与苏威同是重臣,素来不交好。善于揣测炀帝心思,想帮着挽回颜面,当即说道:“你胡说什么,哪有那么多贼?”

    炀帝也说:“老头子奸诈无比,想用贼多势众来吓唬我,真想抽他嘴巴(欲批其口)!”

    后来裴蕴看准时机弹劾苏威乱授官职,炀帝顺水推舟免了他的官,废为平民。一个月后,又有人奏报苏威暗通突厥,图谋不轨。虽然史书没有明说,但从逻辑来讲应该又是裴蕴一手安排的。炀帝将苏威交给了裴蕴审理,直接判了死罪。苏威无以自明,只能不停地叩头到流血。炀帝心软了,考虑到苏威之前的竭忠尽力赦免了他。连同他的子孙三代,全部罢免了官爵。

    苏威昏昏沉沉地走出了宫殿。文帝,高颎公,我尽力了!《孝经》曾说:“以孝事君则忠,忠顺不失,以事其上。”作为臣子,我理应仗义执言,以身殉国,匡扶社稷。但我也是个普通人,我怕了,尤其当宣布处死那一刻,我真的怕了!从此宁可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懦夫,也不要成为和高公一样被灭族的忠臣。

    天空阴云密布,正酝酿一场大雨,寒风肆意地刮着,像是要把苏威和大隋连根拔起。。。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