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唐韬略 > 第274章 现实太悲催(后面那句要记住)

第274章 现实太悲催(后面那句要记住)

    走在路上丁瑜洲回忆着刚才在两仪门所经历的事情,又回顾着史书的记载,确

    实事情再次印证了史书记载的准确性。

    虽然多了他这个大臣,或许史官们并没将他当回事才完全没有记录的,他这样

    安慰自己。

    武媚娘的霸气形象再度震惊了他,惊呆了他,他没有想到事情会那般精彩,比

    史书的记载还要精彩,只有亲自体验那种气氛,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精彩。

    他仔细想来如果没有武媚娘的那一声吼,恐怕事件会再次陷入僵局,甚至极有

    可能李治会被褚遂良逼得放弃废除王皇后的想法。

    从这种角度上来分析,武媚娘出言训斥,褚遂良实际上是在帮李治缓解当时那

    种尴尬的情况。

    李治当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完全没有征兆也没有提示就发生了。

    事后李治反应过来,还暗赞武媚娘一番。

    其实对待褚遂良那种蛮横无理的纠缠,除了强硬措施之外,别的没有好法子。

    丁瑜洲深知这问题的严重性,也深知解决问题的策略,他对武媚娘的做法表示

    赞同和支持,当然还有着羡慕和欣赏的目光。

    那份胆略,那份谋略,那份策略,一般人难以企及。

    不过丁瑜洲觉得武媚娘的这个策略还是有些急躁了,因为他们无法全面预知到

    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接下来的事着实又让李治和武媚娘头疼不已。

    那帮老臣可不是好对付的,如今把他们惹急了,胡搅蛮缠都能给你来上十桌子。

    两次皇帝与宰相的会议都是不欢而散,皇帝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宰相们则是小

    胜,完完全全地表达了他们对于皇帝这一提议的反对。

    虽然挫折不断,困难不断,问题接连出现,但是李治就像是被迷魂汤迷惑了

    心,他虽然遭遇了这些不快,但是依旧对于废王立武事件极为热心,可以说到了着

    魔的程度。

    其实,李治背地里曾经一度想要放弃这一计划,因为前路坎坷太深,阻碍重

    重,他实在没有法子,但是武媚娘站在他的身后,一直默默支持着他,敦促他不能

    放弃,要不然凭借李治的这种懦弱性格,他早就放弃了。

    李治是被武媚娘迷住了,而武媚娘是那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认定的事就

    算是错的,她也会坚决走下去,更何况这件事对她来说,只有利而无害,她更是不

    会放弃。

    作为旁观者和参与者的丁瑜洲,也不明白武媚娘为什么一定要在如此复杂的境

    况下公然挑战世家大族的权威。

    丁瑜洲还一度觉得,如果自己是武媚娘,当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环境

    和背景时,他恐怕也不会如武媚娘这般选择勇往直前。

    这件事的原因,只有武媚娘自己心里清楚,只有他明白,甚至包括史学家都记

    错了,此时此刻的武媚娘,不是为了权力,也不是为了财富,而是为了心中的那个人。

    当然这只能是后话了。

    丁瑜洲不知道,李治不知道,任何人都不知道,只有武媚娘知道,这是她心中

    粉红色的秘密,任何人都不可能知晓。

    因为对这个人的急切期待,这让武媚娘内心深处里的感情迸发的厉害,而直接

    影响到她的外在表现,就是她的行动过于急促,甚至不择手段不顾后果。

    就拿前几日的朝会,武媚娘躲在帘子后面偷听皇帝和大臣们的讲话,虽然这也

    在众人忍受范围之内,但是她公然发出声音说要处死褚遂良,着实在朝廷中引起了

    一阵不小的动荡。

    丁渝洲是参与其中的,所以他清楚整个事件的过程。

    除了在场的那几个人之外,其他朝廷大臣们知晓此事完全是通过别人的口耳相

    传得知的,甚至带有捕风捉影的意味,所以一人传,二人传,三人传,难免会失了

    事情的本质。

    这几日,虽然依旧安稳,但是朝臣们之间的议论就犹如一颗水滴入了油锅中炸

    开了锅。

    众人暗中使劲,像支持武媚娘的人中书舍人丁瑜洲、中书舍人许敬宗、御史大

    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在积极支持李治和武媚娘的做法,而那些反对的大臣

    肆无忌惮地宣扬说她祸国殃民魅惑主上,甚至直指当年武媚娘的污点。

    大臣们议论纷纷,民间也是流言蜚语不断。

    舆论一度分成了诸多派系,支持的,反对的,还有居中调停的,各种声音此起

    彼伏,不相上下,倒是有一个人,丁瑜洲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他的动向,因为这个

    人即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只是当时他的作用还并不够凸显,所以丁瑜洲并未向李治和武媚娘提及,只是

    在安安静静地等待着时刻。

    在这里要交代一下,御史大夫崔义玄和御史中丞袁公瑜二人,都看到整个风向

    之后才开始投靠支持武媚娘阵营的。

    御史监督百官,所以最能察觉朝廷动向,比如袁公瑜就是通过揭发检举长安令

    裴行俭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私下议论说皇上立武昭仪为皇后就将给大唐带来灾

    难等事,才得以被重用和提拔的。

    局势犹如前几日刚刚下过的一场秋雨,刚开始淅淅沥沥,后来雨势逐渐到哗哗

    而下的倾盆大雨。

    气势在一点点积累,那硕大的雨滴滴在干涸的土地上,溅起泥土飞扬,引得朝

    纲动荡不安。

    作为王皇后的母族,太原王氏代表的大臣们纷纷上书,建议皇上采纳众臣的意

    见,不要说受某些奸臣的蛊惑,更不要被美色迷惑了君心。

    太原王氏如此一上书,其他的五姓七望也纷纷上书反对,一时之间反对皇帝册

    立武昭仪的诏书,如雪片一般飘向太极宫,飘向了李治的御案。

    每日李治都能接到来自全国各州府的反对书,同时也接到了朝中诸多大臣的反

    对书,这其中也包括李唐宗室那些有辈分的王爷们也纷纷表示反对。

    如此境况,让李治有些骑虎难下了,他面对着这堆积如山的反对书,一时之间

    有些慌了神,他开始有些把持不住了,他没有想到元老大臣背后的势力竟然如此巨

    大,大到覆盖全国甚至影响到了他的皇权。

    现实越是这样,他的内心越想改变这种局面,因为他的皇权被限定在了一个非

    常小的范围内,可目前的情势,失望地告诉他,似乎他这种尝试的效果微乎其微。

    还在找"大唐韬略"免费小说?

    百度直接搜索:""看小说很简单!

    (=)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