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楚云行 > 第二十一章 江陵小年(一)

第二十一章 江陵小年(一)

    见两个女生在自己面前打闹,梁垣顿感无措,急忙叫住了她们,“唉唉唉,别忘了今天叫你来帮忙的正事!”

    “哎呀!险些把重要的事情给忘了!”孙余蕊一边收拾着打闹中散落的头上装饰一边和明月说笑着。

    “你说你每回有重要的节庆就找蕊儿,没了蕊儿你可怎么办!”明月也是一边收拾着一边友善的假意呲着梁垣为孙余蕊鸣着不平。

    “谁叫她家人多,我家人少呀……”梁垣狡辩的说道,“再说我家就是蕊儿家,她不来帮忙谁来帮忙……”

    “哼,你就贫嘴吧……蕊儿在自己家也是一家小姐,平日也是有丫鬟仆从伺候着,到你这反而成为了丫鬟。也是我们蕊儿心好,你有运气遇到了她!”

    “那是!谁有我命好……”梁垣也不再狡辩,笑着顺着她们的话往下说道。

    “好啦,都别贫了……干活吧!”孙余蕊看不下两人在那你来我往的逗乐,出了房直接朝灶房走去。

    “得令,扫尘去咯!”梁垣也和明月出了门。

    今天是腊月二十四,传说今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这家人如是有罪,罪大的要减寿三白天,罪小的也要减寿一百天,所以灶王又称司命,今天也被称为小年。

    梁家的灶王龛设在灶房的东面,桌案中间供奉着灶王爷的神像。神像前摆放上着一个神袛牌子,牌子的左右两侧印着“有德能司火,正气可达天”的对联,上头印着“火德”二字,中心部位印着“定福灶君”四字;神像旁边贴上一匹马供他作为坐骑。

    孙余蕊和明月查看完之后,开始准备着傍晚送灶要用的物什,如需要供奉上的糖果、清水、料豆、秣草等。前面的糖果是供奉灶王的,后面的三样贡品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的料。糖果贡品包含芝麻糖,花生糖,麦芽糖,特别是麦芽糖,俗称“灶糖”。拉制成扁圆型的叫做“糖瓜”,糖瓜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大的糖瓜有重一两斤的,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抽为长条型的糖棍为“关东糖”,一年之中也只有在小年这前后几日有售,它是祭灶神专用品,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

    明月将乳白色的关东糖劈成三寸长,一寸宽的模样之后放在方盘上,以便送灶时用,新做的关东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粘性极大。

    正当众人忙的不亦乐乎的时候,梁父带着小梦回了家,江陵地区小年这天忌自己在家宰杀,梁父只得出门到外闹坊购买了一些食材回来。见几人忙着扫尘也加入了进来,等众人打扫完灶房之后,孙余蕊帮忙从梁父买回来的一些桃符对联中挑出一副贴在了灶炉旁靠近烟囱的墙上,只见这副纸做的桃符对联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回宫降吉祥”。

    明月对这样的桃符对联感到了新奇,之前人们在辞旧迎新来临的时候所挂的桃符都是用桃木板或者纸,画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意在祈福灭祸避邪驱鬼。孙余蕊解释着这是最近几年,从蜀地流民那传过来的他们那边流行的新的书写形式,将一些吉利的联语写在桃符上,有的地方还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只有画像和联语。明月惊叹着各地风俗文化的不同,也向他们讲解着洛阳那边的风俗,比如今天祭灶日家里面忌讳捣蒜,认为小年捣蒜会把家里捣穷了之类的……

    几人一边干着活一边唠着各自的家常,在梁父的指导下,明月兴奋的帮忙贴着对联,在水井旁贴着“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在面粮仓上贴着“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在畜圈门房外贴着“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在每个室内都贴着“抬头见喜”,院子门面上贴着“出门见喜”,院内墙面上贴着“满院生金”,树上贴着“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着“白虎大吉”等等,凡事有神必帖,每门必帖,每物必帖,忙的明月不亦乐乎。

    而小梦也蹦蹦跳跳在忙碌的大人们中间唱着童谣:“二十四,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要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兵乓响,起火升的比天高。”一副欢跃的盼望过年的样子也是逗得大家心情愉悦。

    众人收拾完,也到了黄昏入夜之时,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据说是因为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此时的送灶仪式也只剩下梁父和梁垣两人带着新鲜烹制的贡品来到灶房,供奉上桌,又向设在神龛内的灶王爷神像敬香。

    梁父将先前梁垣他们准备好的竹篾扎成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梁垣将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的四周,边涂边说道:“好话多说,不好的话别说”。梁垣的这一做法个中颇有玄机,据说一是为投其所好,灶王爷最喜欢的是吃甜食,众人供上甜品是为使他“吃了人家的口软”,上天庭述职的时隐恶扬善,多说宅主的好话,二是想利用糖果的粘性粘住灶王爷的嘴,他禀报宅主做过的善事犹自可,倘若禀报宅主的缺德事,糖果就令它“有口难言”,即使他想说什么,也只能是一味地说好话云云。

    随后梁垣将神像揭下,连同梁父准备好的纸马和草料拿到院子内,堆在早已准备好的松树枝上,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梁父和梁垣围着火叩头,梁父边烧边虔诚的祷告道:“今年又到二十四,敬送灶君升上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敬好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

    “灶王爷爷本姓张,一年一回换衣裳,灶王爷爷上天堂,抛米抛面都承当……”室内,小梦一边哼着童谣一边在明月的帮扶下洗着脚,室外烧着的红光映入屋内,照应在明月脸上,许是感受到了火光的温暖,许是被小梦的童谣拉进了无忧的时光中,明月白皙的脸庞渐渐透出一丝温暖的红色,此刻的明月也享受在这难得的温馨中……

    小年意味着忙年的开始,百姓们开始准备着年货、扫尘、祭祖、拜神等,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梁父也提早打烊了自家的铁匠铺开始忙着年货,做着过年的吃食。荆南地区的菜肴特色是用芡薄、味清纯,注重原汁原味,淡雅爽口,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荆州鱼糕。

    荆州鱼糕创于舜,臻于楚,盛于唐。传说舜帝携女英、娥皇二妃南巡,过荆州一带时,娥皇困顿成疾,喉咙肿痛,想要吃鱼但又讨厌鱼刺,于是女英在当地渔民的指导下,融入自己的厨艺,为娥皇制成鱼糕。娥皇食之,迅速康复。舜帝闻之,大加赞赏,鱼糕从此在荆楚一带广为流传。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纪南城南门外有一“百合鲜鱼庄”,楚庄王某日郊游此鱼庄,偶食之而钟爱,遂被引为楚宫廷头道菜,从此开始,鱼糕一直是宫廷名菜。在民间,荆州鱼糕已经成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宴请宾客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头牌菜。

    闲来无事的明月也帮正在做着鱼糕的梁父打着下手,梁父将一条新鲜的江水草鱼剖开洗干净,剁掉鱼头与鱼尾,把鱼骨剔开,除掉鱼皮和红肉。梁父将去掉的鱼头鱼尾,鱼皮与红肉扔到另一个碗里,随后拿出菜刀片好鱼肉,切好猪肥肉,将生姜蒜末捣烂,然后将鱼片和与肥肉放在一起剁碎。

    在梁父的指引下明月将剁烂的鱼肉与肥肉放置在一个小盆里面,加入捣烂的生姜蒜末搅拌开来,梁父将大约十几个鸡蛋分离成蛋黄和蛋清,接过明月递来的小盆,在搅拌好的肉末里面放入鸡蛋清、芡粉、食盐,清水,顺着一个方向开始搅拌,直到让水分全部吸收后,加入去腥味的白酒和白醋,继续搅拌着肉末,直到盆里面的肉末成白色拉丝状,这样会让肉更加的嫩滑,有劲道,口感更好。

    在明月的帮助下,梁父将肉末倒入蒸格内,两人一起按压紧实,且将表面弄得非常的光滑平整,这样做可以使做出来的鱼糕更加紧实,鲜嫩。

    随后两人一起将铺好鱼糕的蒸格放置在蒸笼上面,开始蒸鱼糕。大约不到半个时辰的功夫,梁父将蒸笼盖上面的水倒出来,又将先前准备好的蛋黄搅拌成液体状,用刷子均匀涂抹在鱼糕表面然后继续蒸一会儿之后起锅取出,一股鱼香扑鼻而来,白色的水蒸汽带着鱼糕的香味在整个屋子里飘散,金黄的蛋皮铺在表层,像一轮满月映在锅中。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