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四章:物资

    可是这些里面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这些府兵制度都是世袭制度的,哪怕是十人的首领火长,道三百人的团正,这些都是世袭的,而且还不管他们的世袭之人是否有领兵之才能,都是要世袭的,代代相传。

    可是从北周以来,这些府兵们都是这样的,怪不得在后面大唐天下承平日久了以后,朝廷也不管这些,可是有了彩票的那些事情了以后,李阙在看待这里的政事和一些事情的时候不会用后世人的那种上帝视角了。

    而是会考虑此事和这个时代的现状如何,再做评判论断,从上帝的视角上来看的话这个确实是不太好,而且后期唐朝府兵一年不如一年,也是有原因的。

    可是现在这个制度对于新生的大唐王朝来说,也是最合适的。

    因为历朝历代,古今中午,任何一个国家想要绝对的强大的话,就一定要有大量的职业军人,这些人也是可以什么都不用做,只要会一个事情就可以了,那就是行军打仗!

    而且大唐是封建制度王朝社会,这些就需要改哦读的中央集权和高度的巩固国家统一的原则。

    一百一十,一百二十万的这些大军里面,随便拿出来,可以打吐蕃,打吐谷浑,打高句丽,还可以打西突厥,甚至可以远征高句丽这些,这是需要什么样的强大的国力,才能支撑起这样的强国之军!

    但是激动了以后,李阙也开始恨得咬牙切齿,开国之初的一副好牌,被后世的子孙打成了什么样了。

    后世的大唐府兵们,真的是一年不如一年,那时候,因为承平日久了,这里面的一些人事懈怠腐败也出来了。

    后期的大唐天下太平,重文轻武,比如开国之初的这些什么卫尉之名,属于一种荣耀,到了后边居然成了一种讽刺了,武官勋名被人瞧不起,将士的地位慢慢下去了。

    而且后来还越来越坏,朝廷开疆拓土,开疆拓土就是需要防守部队的了,那些府兵们打完仗本来就应该回家种地的了,可是后来又要戍边,要长期戍边,而且一开始去戍边的还让你轮流交换了。

    后来大后方的跟不上了,第二批,第三批的新人送不出去,前面的那些旧人不能回来。

    而且那些府兵还怕国家打仗给的粮饷不够用,随身还拿一些钱,唐朝的时候绢匹也是一种货物,这些边关的军官们还对这些来服役的府兵们把东西放着在他那,放到储藏室,等需要再拿来用,还故意把府兵们当做苦力,劳力,本来府兵们一天训练四五个时辰的,那些军官们就非要他们训练五六个时辰,吃也吃的不好,睡不好,在生活中到处挑刺折磨府兵,巴不得把府兵折磨死。

    这样的话,那个府兵没有了,他存放的财务就可以没收。

    也就是因为朝廷对于府兵的懒政,怠政才让这些精悍勇猛的大唐府兵彻底垮台了的。

    然后李阙都继续的看了下去。

    “每年从关中,江南道,陇右道,河东道,河南道,各地府兵进长安十六卫值宿卫,轮番于边关大战。”

    “禁卫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为皇帝亲卫部队。”

    “江、峡、淮、岭诸府府兵,营州,松漠都督的边军,平卢、卢龙镇的地方团练军为常备戍边军,镇守边关,总共二十一万八千六百七十二人。”

    “突厥、羌、鲜卑等族的蕃兵,附从的契丹、奚等藩部的族兵,新罗、百济等属国的从军,十万七千八百三十六人。”

    “兵部下军器监,设有弩坊署,甲坊署,弩坊署掌出纳矛槊、弓矢、排弩、刃镞、杂作及工匠十七万九千八百六十一人。”

    “甲坊署,掌出纳甲胄、绳、筋角、杂作及工匠十五万三千四百五十三人。”

    “各地折冲府共有军匠十一万两千户,工匠每月休息五日,官府负责给予钱粮。”

    “军服制造由少府监,尚宫织造局,长安织造署、关中、江南织造。”

    越往后看,那都是各种各样的军费支出什么的,还有一些军费收入,大唐的主要收入是“租调庸”之法。

    租,就是“均田制”的制度,在大唐开始建立的时候,大唐开国皇帝李渊,李阙的曾祖父,就定下了确定了“每丁租二石”,其实也就是人头税,可是这些百姓们在除了跟朝廷缴纳这固定的人头税之外,还有各种附加的税收,比如脚钱、火耗。

    让人不由得觉得有些可笑,但是在大唐统一了以后,大唐对于岭南等边疆地区,还是会有一定的税赋的优惠免除的。

    还有一些手工业的家庭作坊的那些,“调”!隋朝开皇年间每人为“绢一匹、绵三两,或布一端、麻三斤。”

    唐朝初年,李阙曾祖父李渊减免了百姓的缴纳比例,将“绢一匹”减为“二丈”,而布和绢,是封建社会国家十分重要的军需物资,征收之后国家通常将这些物品调往边境地区,以满足边境士兵们对衣物的需求,比如边境现在的很多的将士的粮饷就是用这个布和绢的。

    在这个时代,布和绢可是个值钱的东西,能当钱花的,毕竟古代哪里会有这么多的铜钱出来。

    而“庸”指的则是大唐百姓不服兵役所缴纳的钱款或者实物税收。

    从隋朝到现在大唐,所有的成年男子都必须在边境服役二十日,而不去服役的则需要缴纳“每日三尺”的,合计也就是每年六丈的布匹或者同价值的钱款。

    这一收入主要用于雇用戍卒或者保障戍卒的生活需求,也是一个收入来源。

    所以现在大唐的钱少是有原因的,因为有布和绢,还有粮食,因为“每丁租二石”,一石等于79.32公斤,也就是差不多一百五十九斤米,其实也不算贵。

    “长安城府库有米粮六十五万石,布和绢共计十万匹!”

    “晋阳府有粮食三十万石,布和绢共计七万四千六十五万匹。”

    “山南道府襄州有粮食五十万石,布和绢共计八万六千七百匹。”

    “嗯?”看到了这里的时候,李阙吓了一跳。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