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刊印
老者也没多说,直接从随身携带的包袱中,小心翼翼地掏出了一摞厚厚的书稿。
“就是这个。”
朱大福低头一瞧,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
三国志通俗演义。
这不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吗?
朱大福大吃一惊,有些惊诧。
他就是想想,还真就碰到了?
“你是罗贯中?”朱大福脱口问道。
等他问出之后,老者有些惊奇,反问:“你怎知?”
这时候写小说,写杂剧的人没什么地位,罗贯中的大名可不像后世那般家喻户晓。
朱大福能叫出,是挺让人惊奇的。
罗贯中反问,朱大福也知自己有些莽撞了。
带着几分尴尬,找了一借口道:“前些时日店里来了个说书的,对先生赞不绝口,他曾提过一嘴先生在写什么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混迹这个圈子,自也认识一些这方面的人,也的确有人知晓他在写书,也有不少人瞧过他的手稿。
至于到底是谁说的,还真就很难论起来。
罗贯中不再追究,朱大福则一页页认真翻阅着。
这可是文化瑰宝啊!
想不到他有朝一日,他竟能亲自翻阅了三国演义的原始书稿。
翻阅了半晌后,朱大福问道:“先生的意思是,把这些书稿刊印了?可还有其他要求?”
这么大一文学巨匠,若搁后世,到哪家出版社不都得巴结着。
但搁现在,就显冷清了。
毕竟现在识字率不高,这些书在那些识字的士子中又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
在来京师之前,罗贯中已跑了好几处地方的书坊。
可惜,一无所获,没有一家书局愿意承接。
听朱大福询问,罗贯中道:“只要能刊印,使我一生心血不至于堙没,我就知足了。”
只求出版,这要求可真低。
“这样吧,罗先生,我帮你想想办法,如何?”朱大福道。
《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小说的鼻祖,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
他既碰到了,总归是得伸把手的。
罗贯中碰壁太多了,好不容易有人愿接,试也得试试的。
“如此便多谢了。”罗贯中道谢。
...
晚上,朱大福一直看那《三国志通俗演义》到半夜。
前世,他也只看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并未认真看过原著。
当现在仔细再看的时候,发觉这书写的比电视剧精彩多了。
一个情节,演出来已自带画面感了,只要演技别太差,基本能给人跌宕之感。
可若用文字描述,那可就难了,那是需要丰厚的笔力的。
恰好,罗贯中就有这个能耐。
就这书,拿个诺本尔文学奖都不成任何问题。
***
宫中,朱允炆也还在挑灯夜读,吕氏打着哈欠陪同在侧。
不知过了多久,朱允炆起身。
吕氏从打盹中醒来,问道:“读完了?”
朱允炆有些心疼,道:“娘,你不用每天陪着,儿读完自己就去睡了,没事的。”
这个问题,朱允炆已说过多次,但吕氏每日都不厌其烦的陪着。
吕氏也不再多说,只道:“娘为了你付出什么都值得,那朱大福满身铜臭,只顾赚钱,你白日去他那里,晚上回来便多读书,唯有这样,他才会落你越来越多。”
在吕氏看来,若想坐上储君位置,必须得多读书。
书读的多了,才有可能得到那些士子的支持。
朱允熥再不成器,那些淮西勋贵都不可能转过来支持他们。
因而,他唯一的筹码只剩下那群士子了。
“娘,儿子知道。”朱允炆乖巧应答。
...
次日,罗贯中换了身干净衣服,又睡了个踏实觉,神采奕奕的。
倒也像个学富五车的大儒了。
朱大福一早便找了过去,并把书稿全还了回去。
“罗先生,我先到了一个办法,用报纸的形式,隔上几日连载一章,这很大程度可防止别人盗用。”
一下出书,这个工程量太浩大,朱大福也办不到。
况且,这样做,宣传不到位书是很难卖出去的。
采用报纸连载的方式,吊着读者的胃口,这样反倒容易售卖些。
报纸什么的,罗贯中也忽略了,他只听见了隔几日发一章。
“行倒是行,到哪里去印?”罗贯中问道。
这段时日,他酒楼的生意好,也赚了些钱,自己搞个印刷的也是可以的。
而且他也是商籍,做这些也不算违规。
“先生别担心,我去找人自己印,但这样一来,得耽误些时间,先生还需等等。”朱大福道。
等些时日倒也是可行,罗贯中也不差这一会儿了。
可为给他印书,就自己找人?
可自己印岂是那么容易?
罗贯中深受感动。
朱大福倒是淡定,微微一笑,道:“先生这书将来定会成为传世之名作,为后世子孙能留下宝贵精神财富,银钱可腐,这笔宝贵财富却可传承千年。”
罗贯中完全没想到,自己到处吃闭门羹的书,在朱大福口里评价竟会如此之高。
眼泪顿时夺眶而出,紧拉着朱大福的手把他奉为知己。
...
说干就干,当天上午,朱大福便先去转了京中的各大书坊。
对书坊之事,他也不是很了解,想要搞印刷,还得是设身处地做个市场调研才行。
中午的时候,在酒楼后院已堆了一大摞的书。
朱元璋与朱允炆祖孙两个走进,瞅着后院满满当当的书。
朱允炆有些担忧,朱大福开始发奋读书了?
朱元璋则哈哈一笑,问道:“怎么着?你小子想通了要考科举了?你若想好了,咱立马找人给你该士籍,明日咱就送你去国子监。”
他大孙到了国子监,那都是翘楚。
什么跟什么吗?
朱大福笑了笑,说了实话,道:“我想弄个书坊,对比一下看京中哪家书坊的印工好。”
朱大福回答,朱允炆当即松了一口气。
果真,贱商就是贱商,身上无时无刻不沾染着铜臭。
朱元璋也算了解朱大福了,知朱大福并非视财如命之人。
朱大福若爱财,他手里那般高产的土豆,完全可换个方式与朝廷交易。
若真如此的话,即便千两万两的,朝廷也会买的。
很快,朱元璋问道:“怎又想起办书坊了?”
对朱元璋,朱大福是信任的。
也没瞒着他,当即神秘兮兮的把朱元璋拉去了罗贯中那里。
过去的路上,已说明了前因后果。
见到罗贯中,朱大福只道:“罗先生,可方便把你书稿拿出给老吴瞧瞧。”
这些年,罗贯中为被人认可,已不知给多少人瞧过了。
再一个人,倒也没什么。
很快,三国志通俗演义到了朱元璋手里。
朱元璋认真翻阅,看得很认真。
朱元璋并非那种死读书之人,像这种小说自是能够接受。
朱元璋看得津津有味。
良久,朱大福才从朱元璋手中拿过书稿。
这样一直看,得看到什么时候去。
书稿被拿走,朱元璋依旧一脸的回味,道:“不错,写的是挺好。”
朱元璋并非阳奉阴违之人,他也用不着阳奉阴违。
他既说好,那肯定是挺好。
“就是这个。”
朱大福低头一瞧,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
三国志通俗演义。
这不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吗?
朱大福大吃一惊,有些惊诧。
他就是想想,还真就碰到了?
“你是罗贯中?”朱大福脱口问道。
等他问出之后,老者有些惊奇,反问:“你怎知?”
这时候写小说,写杂剧的人没什么地位,罗贯中的大名可不像后世那般家喻户晓。
朱大福能叫出,是挺让人惊奇的。
罗贯中反问,朱大福也知自己有些莽撞了。
带着几分尴尬,找了一借口道:“前些时日店里来了个说书的,对先生赞不绝口,他曾提过一嘴先生在写什么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混迹这个圈子,自也认识一些这方面的人,也的确有人知晓他在写书,也有不少人瞧过他的手稿。
至于到底是谁说的,还真就很难论起来。
罗贯中不再追究,朱大福则一页页认真翻阅着。
这可是文化瑰宝啊!
想不到他有朝一日,他竟能亲自翻阅了三国演义的原始书稿。
翻阅了半晌后,朱大福问道:“先生的意思是,把这些书稿刊印了?可还有其他要求?”
这么大一文学巨匠,若搁后世,到哪家出版社不都得巴结着。
但搁现在,就显冷清了。
毕竟现在识字率不高,这些书在那些识字的士子中又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
在来京师之前,罗贯中已跑了好几处地方的书坊。
可惜,一无所获,没有一家书局愿意承接。
听朱大福询问,罗贯中道:“只要能刊印,使我一生心血不至于堙没,我就知足了。”
只求出版,这要求可真低。
“这样吧,罗先生,我帮你想想办法,如何?”朱大福道。
《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小说的鼻祖,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
他既碰到了,总归是得伸把手的。
罗贯中碰壁太多了,好不容易有人愿接,试也得试试的。
“如此便多谢了。”罗贯中道谢。
...
晚上,朱大福一直看那《三国志通俗演义》到半夜。
前世,他也只看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并未认真看过原著。
当现在仔细再看的时候,发觉这书写的比电视剧精彩多了。
一个情节,演出来已自带画面感了,只要演技别太差,基本能给人跌宕之感。
可若用文字描述,那可就难了,那是需要丰厚的笔力的。
恰好,罗贯中就有这个能耐。
就这书,拿个诺本尔文学奖都不成任何问题。
***
宫中,朱允炆也还在挑灯夜读,吕氏打着哈欠陪同在侧。
不知过了多久,朱允炆起身。
吕氏从打盹中醒来,问道:“读完了?”
朱允炆有些心疼,道:“娘,你不用每天陪着,儿读完自己就去睡了,没事的。”
这个问题,朱允炆已说过多次,但吕氏每日都不厌其烦的陪着。
吕氏也不再多说,只道:“娘为了你付出什么都值得,那朱大福满身铜臭,只顾赚钱,你白日去他那里,晚上回来便多读书,唯有这样,他才会落你越来越多。”
在吕氏看来,若想坐上储君位置,必须得多读书。
书读的多了,才有可能得到那些士子的支持。
朱允熥再不成器,那些淮西勋贵都不可能转过来支持他们。
因而,他唯一的筹码只剩下那群士子了。
“娘,儿子知道。”朱允炆乖巧应答。
...
次日,罗贯中换了身干净衣服,又睡了个踏实觉,神采奕奕的。
倒也像个学富五车的大儒了。
朱大福一早便找了过去,并把书稿全还了回去。
“罗先生,我先到了一个办法,用报纸的形式,隔上几日连载一章,这很大程度可防止别人盗用。”
一下出书,这个工程量太浩大,朱大福也办不到。
况且,这样做,宣传不到位书是很难卖出去的。
采用报纸连载的方式,吊着读者的胃口,这样反倒容易售卖些。
报纸什么的,罗贯中也忽略了,他只听见了隔几日发一章。
“行倒是行,到哪里去印?”罗贯中问道。
这段时日,他酒楼的生意好,也赚了些钱,自己搞个印刷的也是可以的。
而且他也是商籍,做这些也不算违规。
“先生别担心,我去找人自己印,但这样一来,得耽误些时间,先生还需等等。”朱大福道。
等些时日倒也是可行,罗贯中也不差这一会儿了。
可为给他印书,就自己找人?
可自己印岂是那么容易?
罗贯中深受感动。
朱大福倒是淡定,微微一笑,道:“先生这书将来定会成为传世之名作,为后世子孙能留下宝贵精神财富,银钱可腐,这笔宝贵财富却可传承千年。”
罗贯中完全没想到,自己到处吃闭门羹的书,在朱大福口里评价竟会如此之高。
眼泪顿时夺眶而出,紧拉着朱大福的手把他奉为知己。
...
说干就干,当天上午,朱大福便先去转了京中的各大书坊。
对书坊之事,他也不是很了解,想要搞印刷,还得是设身处地做个市场调研才行。
中午的时候,在酒楼后院已堆了一大摞的书。
朱元璋与朱允炆祖孙两个走进,瞅着后院满满当当的书。
朱允炆有些担忧,朱大福开始发奋读书了?
朱元璋则哈哈一笑,问道:“怎么着?你小子想通了要考科举了?你若想好了,咱立马找人给你该士籍,明日咱就送你去国子监。”
他大孙到了国子监,那都是翘楚。
什么跟什么吗?
朱大福笑了笑,说了实话,道:“我想弄个书坊,对比一下看京中哪家书坊的印工好。”
朱大福回答,朱允炆当即松了一口气。
果真,贱商就是贱商,身上无时无刻不沾染着铜臭。
朱元璋也算了解朱大福了,知朱大福并非视财如命之人。
朱大福若爱财,他手里那般高产的土豆,完全可换个方式与朝廷交易。
若真如此的话,即便千两万两的,朝廷也会买的。
很快,朱元璋问道:“怎又想起办书坊了?”
对朱元璋,朱大福是信任的。
也没瞒着他,当即神秘兮兮的把朱元璋拉去了罗贯中那里。
过去的路上,已说明了前因后果。
见到罗贯中,朱大福只道:“罗先生,可方便把你书稿拿出给老吴瞧瞧。”
这些年,罗贯中为被人认可,已不知给多少人瞧过了。
再一个人,倒也没什么。
很快,三国志通俗演义到了朱元璋手里。
朱元璋认真翻阅,看得很认真。
朱元璋并非那种死读书之人,像这种小说自是能够接受。
朱元璋看得津津有味。
良久,朱大福才从朱元璋手中拿过书稿。
这样一直看,得看到什么时候去。
书稿被拿走,朱元璋依旧一脸的回味,道:“不错,写的是挺好。”
朱元璋并非阳奉阴违之人,他也用不着阳奉阴违。
他既说好,那肯定是挺好。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