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重行三国 > 第七章 涂水堵塞颖水活

第七章 涂水堵塞颖水活

    没想到孙礼和陈泰、鲁芝竟然敢这样明目张胆地于中书台说出这样的话。

    看来,他们已经结成了同盟,并在暗中积蓄力量,如果司马家敢自立家门,陈泰必然不会支持。

    幸好这些禁军守卫是自己心腹,于臬加强了防卫,并下达了命令:除了皇帝、三公,还有中书的人,要事先报告可以入凤凰殿以外,其他人不得入凤凰殿,

    此举立即被武卫将军司马师发觉,他的禁兵营就在阊阖门内。于臬作为骁骑将军,也要去那里当值。

    眼见其他将军都走了,司马师叫住了于臬:“德揆,为何加强了中书台的防务?”

    这司马师见机得好快啊。于臬自思道。

    于臬回道:“昨日司隶校尉孙德达,来到中书,想看退休诏书。包括陈玄伯和鲁世英,也来看这到雍州和并州的诏书。中书乃是机要之地,是以紧派了防务。”

    司马师点点头:“德揆此举不错。中书确实是机要之地,如果各大臣都可以随便进入,那王言要密,还有什么机要可言。”

    就在这时,虞松来报:“淮南有机密信件到了。请德揆到台中处理。”

    司马师心思通透,他知道,王凌要造反了。

    密信是诸葛诞送来的。

    与此同时,尚书台也收到了王凌请求伐吴的奏表。

    原来自王昶请求从荆州进军之后,吴国也派兵十万在东线堂邑修筑涂塘堵塞涂河,洪水将魏国淮南很多地区淹没。

    眼看南线王昶出兵获胜,王淩抓住契机上奏朝廷,请求出兵讨伐吴国。只要朝廷一答应,王淩立刻就能拿到调动扬州军的兵权。

    司马懿让于臬写就诏书,拒绝王凌出兵!

    于臬也不知道这王凌是怎么想的,令狐愚都死了,他竟然要另立新帝。这在法理上就站不住脚。

    人家曹芳是魏明帝指定的接班人,有传位诏书。何况,司马懿控制着朝廷,如果贸然起事是非常不利的,因为缺乏大义名分。

    再者,这个楚王曹彪,是曹氏旁支,难道就是因为年龄大,就有做皇帝的资格吗?

    “令狐愚这个愚字,真的是实至名归啊。”于臬不由感叹。

    于臬按照司马懿的指示,开始调兵遣将,做好了出兵准备。

    现在司马昭都已经是安东将军了,司马懿的正牌儿子在许昌驻守,王凌在其子王广力劝的情况下,知难而退。司马懿也不会对其下手。但王凌依然要起兵,也许是想玩一把大的,手拿五块钱,心怀五百万吧。

    其实,王凌的自信,还是有依据的。因为在250年夏天,发生了一起天上的异象:“荧惑守南斗”。

    王凌以为,这斗中有星,自己会成为所谓的大富大贵的暴发户。他请了一个占星家来解这个天象,这占星家虽然得知这天象主东吴皇帝殡天,但为了讨好王凌,却说成是:“当主王者兴。”

    另一个原因是,和王凌一向不和的文钦,在曹爽倒台之后,心不自安,想以军功来取得司马懿的信任,向东吴诈降,不想被东吴识破,文钦无功,但司马懿依然请求表文钦为前将军,拉拢意图十分明显。

    孙权立孙亮为太子后,王昶即进攻东吴的江陵一带。孙权为了报复,也率兵十万,筑涂塘堵塞涂河。

    这正是司马懿的杰作,以荆州的胜利,刺激孙权在江淮一带报复。这样,就可以暴露王凌的反情,实锤以后,把淮南的不稳定因素铲除!

    孙十万就是孙十万,这次出兵也是十万。

    于臬下给王凌不准调兵的诏书的理由是:涂水并不是一条南北向的河流,溯着涂水向上游走,并不能越过合肥防线。何况人家都把工事建好了,也就随他去吧。

    于臬的诏书判断十分准确,孙权出兵,并不是想真打,而是为了平息一下国内的情绪。

    毕竟,孙权年事已高,不复当年赤壁之战的意气风发了。

    诏报不许,王凌这时候也吃不准朝廷的立场了。

    自己都这么老了,再不出兵,就没有机会了。王淩决定先联络附近的州郡,尤其是离自己最近的兖州刺史黄华。

    近一年来,黄华已逐渐赢得王淩的信任。王淩暗想:只要黄华加入,下一步就可以联络妹夫,即雍凉都督郭淮,还有族弟荆州都督王昶这两个亲戚了。

    何况,这个荆州刺史王基,也是自己最先从州郡举荐的。

    时间不等人,再不举事,以后这个征东将军,八成是扬州刺史诸葛诞接任,自己就会调入朝廷,或以太尉的高位致仕,就再没有机会了。

    他决定孤注一掷。

    王淩派人给黄华发出信函。负责传信的人名叫杨弘,他也参与谋反,对王淩的计划了如指掌。

    而在庐江任司马的郑翼,也就是昔日和于臬比武的那个禁军将领,因为长期得不到升迁,为了立功,便将杨弘的要去联络黄华的密件,寄到了于臬手里!

    不知是受了郑翼的劝说,还是郑翼说了司马家的强大,杨弘也断定:王淩根本没有胜算。

    既然王凌派了自己去联络黄华,杨弘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飞马疾驰出寿春城。希望黄华能够配合迎立楚王曹彪。

    黄华出身于凉州酒泉豪族黄氏,后来他曾发起叛乱,结果被张既和于臬的岳父夏侯儒平定。归降后,黄华得到了比较优厚的待遇,最终官至刺史。

    司马懿看人很准,作为降将外放兖州刺史,黄华自然不想再去冒险行事,立即扣留了杨弘,要他交出了王凌的密信。

    杨弘一看黄华不肯合作,也选择了背叛,把王凌的计划和盘托出!

    王凌的密信和黄华杨弘联名的密报,也送到了于臬手上。

    司马懿将王凌的计划和原先杨康交代的情况全部掌握之后,坐实了王凌反叛的证据!

    司马懿准备出手了!

    251年6月。司马懿让虞松留守凤凰台。司马师总洛阳禁军,司马孚录尚书事。再以骁骑将军于臬为大将,返京任职的贾充为黄门侍郎参军事,带上王凌的儿子王广,出动禁军五万,前往寿军平定王凌之乱!

    兵贵神速,在于臬的精心准备下,军队从洛阳出发,沿着颖水东下,直扑寿春。必须要赶在王淩毫无防备,且来不及串通雍凉都督郭淮和荆州都督王昶的情况下兵临淮南。

    大船内,司马懿居中正坐,于臬贾充左右两边而坐,王凌之子尚书王广坐于司马懿边上。

    王广字公渊,有志尚学,是当时著名的哲学家,代表理论是“四本论”,与傅嘏、钟会、李丰齐名。

    王广虽然是名士,但坐在船中很忐忑。

    于臬身穿锦袍,身边亲兵手持长槊侍立,锦袍上挂的流光剑格外引人注意。

    “父亲都不知道司马懿已经出兵,于臬又精于兵事。这谋反诛三族的罪名,是坐定了。”王广内心想到。

    此时正好进入豫州地界,司马懿看出了王广的心思,微微一笑,说道:“休渊,我和你父亲都是三世老臣,现在你父亲还没有起兵的实际行动,你写一封信给他,让他投降吧。”

    王广内心一动,回道:“太傅,我以前也去信让父亲不要谋反,不知道父亲是听了谁的指使,还是想起兵,我如果去信的话,太傅会赦免我父亲吗?”

    司马懿点了点头:“如果他举众来降,老夫会饶他一命。”

    于臬在一边听了,这是熟悉的配方和熟悉的味道啊。当年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也是指洛水发誓,饶曹爽一命,但实际上呢?

    于臬知道,这又是司马懿故伎重施了。

    没有办法的王广,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了名士的派头,只得写了一封书信,派人先行给王凌送去。

    在司马懿出兵的这几天里,王淩一直在盼着杨弘和黄华的消息,随着时间越来越长,王凌感觉到不妙。

    他正想着要不要联络郭淮和王昶的时候,王广的书信到了。

    “什么,司马懿以于臬为大将,亲自出征,船已经过了西华,现在已快到项县了?”王凌收到王广的书!

    王凌绝望了,在信中,他也得知,黄华和张式已经出卖了自己。

    王凌也知道,于臬素明军事,又有司马懿押阵。自己都来不及举事,手里无兵,只能鱼死网破了!

    然后,他拿起王广的书信,又仔细看了一次。

    这信是三天前写的,也就是说,司马懿从洛阳出发,到现在已经出发了四五天了。

    王凌心算了一下,现在司马懿说不定已经到了项县,等到自己拼死一搏,组织起军队的时候,司马懿已经进了寿春城了!

    他发现了王广给自己信的最后一句话“若放弃抵抗,可保父亲性命无虞。”

    司马懿亲征,来得又如此之快,于臬也是久明军事。巨大的军事压力之下,王凌就很难再做出破釜沉舟的决定了。

    那封赦免书就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王凌心中生出一丝幻想,他决定放弃起兵,向司马懿投降。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当天晚上,王淩亲自掌灯执笔,给司马懿写了一封言辞卑微的忏悔信:

    令狐愚妖言惑众,曾遭到臣的呵斥责骂,但这大逆不道的话还是传了出去,令臣无地自容。

    听闻太傅亲率大军将至,罪臣身陷穷途末路,纵使身首分离也无以为恨。又听闻承蒙恩典赦免臣死罪,罪臣决定只身乘船相迎,期望能亲自面见太傅谢罪。

    王淩思虑再三,觉得还是不够,他又有信的最后,加了一句话:生我者父母,全我性命者太傅!”

    王淩写毕,派手下王彧快马加鞭送交司马懿,然后他自己携带着印绶和节钺,乘船沿颍河溯流而上,要亲自拜见司马懿谢罪。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