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渭水静静东流 >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二章

    做完手术第八天,医生允许杨楠珂下床走动走动,他很开心。关键背上的褥疮这几天又疼了,躺着真的很难受。

    早上打完吊瓶,外公准备带他吃点热汤面。这几天杨楠珂还是吃的医院的饭菜,他身上少了很多血色,医生再三叮嘱,需要增加点营养。

    出了医院门往东,是一段拥挤的批发市场,虽然城里的人都在上班,但是这里还是很热闹。这里挤满了进城玩耍的庄稼人,他们像候鸟一样,每年这个时候,天气逐渐转冷,城南的冬小麦都已经种完了,城北的果树还没有到梳理枝条的时候,庄稼人有了空闲时间,花生苹果黄花菜已经卖完了,手里又有了现钱。男人们本就想来城里转转,见识几件新鲜事,积攒点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脸皮薄不敢说。刚好被窝里吹来耳旁风,摸了好几晚,就假装唱个红脸,埋怨几句,趁孩子上学,两口子偷偷来城里。或者看几件新奇的景,或者买几件时兴的冬装,更是为了吃两顿日思夜想的好吃食。

    城里的商户太了解他们习惯了,前几天就去西京,批发了最时兴的衣服,摊位也往外多摆出去半米。摊贩挥舞着颜色最艳、款式最新的衣裳,扯着嗓子叫卖。围观的人们或观望或挑选或比较或问价,女人们使出全部的演技,想让摊贩知道她对衣服并不满意,好趁机杀杀价格。但是摊贩根本不吃这一套,看着你抓着衣服不放手,就晓得这件衣服不让价也能卖给你。一次次较量,最后的胜出的都是摊贩。最后还是要用亏大了的表情,说几句多照顾生意好话,让买者感到好像占了很大便宜似的。挤在步行街的女人,用他们特有的大嗓门,哭喊、抱怨、训斥、争吵,声音感觉要掀翻头疼上的简易布蓬。

    穿过步行街,就是县城的广场,周围都是贴了瓷砖的四层高楼,让多少庄稼人感叹现代化城市的壮观。周围的店铺,招牌上的字也很有特色,颜色鲜艳的各种字体,嵌在浅色底板上,大白天也亮着光,吸引来往的庄稼人。

    这里是庄稼人进城的第一站,大巴把他们放在这里,站在广场中间,他们努力地想认清楚每一块招牌,然后听从女人的选择,解决他们进城的第一餐。等下午的时候,在另一家饭馆,解决第二顿饭。等待回家的时间,一边回味着今天的两顿饭,一边商定下次来的时候的吃食。下了大巴车,回家还有段路,会遇到不少巷子里的人,都想炫耀自己进了城,享了一天的洋福。为了炫耀,他们等车的时候,就在广场边上的小三轮上,买几样乡里没有的小吃,逢人必分一块。晚上,这家人会成为半条巷子的焦点。男人们聚在一起,听从城里回来的人可劲儿吹牛,女人们进进出出,假意喊丈夫孩子回家,真实的想法是看看刚买的成衣,打听在哪买的。往后的几天,陆陆续续会有好几家人进城,回来和其他人分享城里的新鲜事。

    李立新这几天空闲时间闲逛,已经找好了心仪的吃食,今天,李立新把杨楠珂带过去,两个人好好吃一顿。

    这是一家本地特色的面馆,只卖炉齿面和月牙烧饼,楼上楼下十几张桌子,门外还摆了四张,点餐的人排着队。

    里面的厨师早就揉好了面块,放在缸里盖上被子醒。面团醒好了,外面的厨师揪了拳头大的面团,摔到案板上揉成圆滚滚的球。面团弄得有些硬,厨师两手使劲把面球压成饼,然后用擀面杖擀。不一会,一块拳头大面团擀成椭圆形薄片,撑起来,是半透明的。对折后每隔三厘米宽划一刀,张开以后,形状像炉齿。

    做哨子的厨师把泡好的木耳黄花菜切成丁,又摊了鸡蛋皮切小片,五花肉肥瘦分开,都切成丁。先把肥肉在锅里慢火熬油,再放入瘦肉翻炒,加入木耳黄花菜鸡蛋皮,快熟的时候加入细盐、姜末、胡椒、调料面,文火闷熟,就做好了荤哨子。

    或是把豆腐干、芹菜、木耳、黄花、韭菜、胡萝卜切丁,素油翻炒,加入细盐、葱姜、酱油、五香粉,炒成素臊子。

    煮面师傅烧沸一锅高汤、一锅清水。把滚烫的高汤盛到碗里,擀好的面在清水里烫,一会儿就烫熟了,笊篱捞出,洒几下上面的浊汤,保证面条口感清爽,倒进高汤里,最后浇上不同的哨子。面条像丝绸一样,入口顺滑,劲道不粘牙,轻嚼几下,面条就顺着喉咙滑进胃里,烫了舌尖上颚,烫了喉咙,吃得胃里火烧火燎的。

    最后买一块月牙烧饼,掰开泡在面汤里,连吃带喝,最后碗干净得都不用洗。

    门外的桌子上都换了一茬人,才轮到杨楠珂和外公。两碗素面两个饼,两个人大口吃完,仿佛把这几天失去的元气瞬间补回来一样,两个人都吃得身心通透,浑身舒服。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