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1

    有人问,散文怎么写?一般会回答,要形散而神不散。但是恐怕很少有人去考虑什么是形散而神不散,今天我们就来仔细考虑什么叫形散而神不散。首先什么是形?我的理解,形就是形式,比如你可用用抒情的形式,描写的形式,记叙的形式等等。散文形式的多样化,就叫做形散。那神不散呢?什么是“神”,神理解为“精神”,散文的“精神”就是散文的真实性。所以把形散而神不散综合理解为,散文可以采用多种表现形式,但必须符合真实性要求的情感与逻辑。

    如果理解了形散而神不散,那么你会发现,很多散文是不合格的,它们的形散,不是形式的多样化,而是结构松散,就像随手堆成的积木,稍微动一动,就散架了,结构的松散,绝对不叫形散。我之所以特别强调情感与逻辑,就是要解决结构松散的问题,只有句子与句子之间,段与段之间,章节与章节拥有内在情感逻辑,这样才能让整篇散文结构紧实,详略得当。

    我朋友有时候会问我,怎么做到结构紧凑?我想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尤其是技术层面上。我的回答是,散文写作中,尽量用因为所以的逻辑,而不是然后再然后的逻辑。什么是因为所以的逻辑。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记叙到镇远这件事,首先用因为所以的逻辑表述,那就是因为我要给大家分享散文写作心得,所以来到镇远。如果写成然后的形式,那就是,我来到镇远,然后给你们讲课。虽然记录的同是一件事情,但前者的紧凑度远远高过后者。我给大家举的仅仅是一个最简单的小例子,如果把这套逻辑放到散文大段落之间,效果将更加明显。当然,除了因果这样的逻辑之外,还有其他的逻辑,大家都可以仔细研究。

    除了形散而神不散,我们还常常听到一句话叫“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想来源与生活,这句话并不难理解,简单点说就是贴近现实。但“高于生活?”的“高”怎么理解呢?如何理解这个“高”呢?“高”不是拔高,而是精炼,对生活进行“精炼”,就像淘金,把沙子淘洗干净,把金子提纯出来。所以文学里的“高”于生活,指对生活“精炼”的纯度高。

    如何对“生活”进行精炼呢?这又是一个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哈尼族民族生活中有个祭龙的节日,我们在宣扬哈尼文化时候,总是会把祭龙搬出来,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是描述了祭龙的过程,而没有从更深层次解读祭龙的文化。今天我就斗胆来重新解读祭龙文化的核心。祭龙的重要场景在龙林,我们很容易发现,由于朴素的保护观念,龙林所在之地,是环境保护最好的地方。那么我就想,为什么我们不把祭龙文化到环境保护的意识结合。现在我们不是一直在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吗,仔细想想,竜林不就是我们哈尼族与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把。所以如果竜文化重新进行精炼,让他上升到天人合一的高度,祭竜这个节日立刻与国际接轨了,而不仅仅是哈尼族的独有节日了。

    当然,作为文化人,搞创作,只能提出一种发展创造思维,至于具体发展,那还得人民公仆去做。不过,正确的思维,创造性的思维,会对整个现实社会有巨大的印象。所以我常对搞创作的人说,写文章,需要讲责任,有所担当,思想的力量看不到,但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我也对人民公仆说,要重视文化,所谓改革,最终的目的是思想的变革,如果不重视文化,改革又从何谈起。

    我们再回头看来源生活这句话,虽然来源生活是贴近现实,但是我们要明白,贴近现实,不是简单的描述现实,还应该有所侧重。在散文写作中,无所侧重的散文实在太多,无所侧重再和结构松散结合起来,构成了散文失败的沙塔。

    上面所谈的是构思和布局,如果再细化,就是散文的句子。经常写散文的人会这么说,给我一百字,我就知道这篇文章作者的水平。为什么一百字就知道作者的水平呢?根据什么判定?很多作者一定会回答语感。但是有一个问题,语感是一种常年写作产生的感觉,这种经验无法分享。要把语感讲出来,也是太难了。所以这时候,就需要考虑一种能表述的判断标准。

    我个人经验总结的标准是,一个人的散文创作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感性写作阶段。这阶段的作者,视角上从个人情感出发,直抒胸臆。第二个阶段,为理性创作阶段,作者的视角上升到了社会层面,懂得理性分析。第三个阶段,为感性和理性融合阶段,这个阶段,能把自己的和情感和理性分析结合起来,达到完美的境界。我们绝大多数人,徘徊在第一和第二阶段,稍微厉害点的,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之间。当然,我所言的三个阶段,不是绝对的,关键之处,我划分出了我心目中,散文好坏的界限。

    伴随着这样的划分,我又把作者用词成熟度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熟练掌握形容词的阶段,第二阶段是熟练掌握动词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形容词和动词融会贯通的阶段。这划分,不仅适用散文,同样适用小说和诗歌。我不得不说,一个动词合理使用,等于一堆形容词。在我看来,形容词是平面的,动词是立体的。比如有一篇散文,写到一把椅子在书房角落里,他是这样写的,一把椅子蹲在角落里。一个动词“蹲”一下子把椅子写得活灵活现,如果用形容词来表达“蹲”这种椅子状态,恐怕需要好几个形容词,未必还形象,这就是动词在写文中的力量。关于动词的使用,古典文学里例子太多,但凡精彩的诗歌,总有几个精彩的动词,如果你去掉这几个动词,形神恐怕皆无。这也就回答了为什么能在一百字内看出一篇文章的好坏,所以在写散文过程中,有意识地推敲用词,活用动词,那么就会让整篇散文动感十足。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