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英雄起南洋 > 第二百一十一章 刘理顺

第二百一十一章 刘理顺

    复读社正式开学读书了,一切显得波澜不惊。

    举人和秀才们早上迎着星星来,晚上陪着星星走,只有中午可以回家一趟半个时辰,就跟放风差不多。

    他们倒也没有什么话讲,天天就是这样来到这里上课读书而已。

    为了最快能够进入正轨的教学秩序,李丹也是天天过来,问一问阮大铖和钱谦益他们,现在进展如何?学生们的基础如何等。

    李丹一边审视着老师们的教学,也开始观察这些读书的举人和秀才们。

    他这里的条件整体还不错,钱财有保证,时间有保证,但毕竟是荒凉偏僻的塞北苦寒之地,真正来这里的举人和秀才都是北直隶一带,另外还有山西、河南等地的。

    像那些本身家境富裕的江南的学子,则一个也没有。

    和李丹估计的一样,他们多少是因为家里的贫寒,才愿意来复读社复读的。

    复读社本来在京城召集了有一百多人,可是由于有人家距离较远,所以赶上第一批过来的也就三十多人。

    其余之人,要么还在路上,要么还在家商议着怎么搬来这里。

    三十多人李丹一两天时间都认识了,一个个将名字和他们每一个人能够具体对应起来。

    李丹要想几年后彻底打出复读社的名声,最好能在其中不光是大多数人能够中进士,而是最好能够名列三甲,那对于复读社简直等于放了卫星,才能真正实现声名大噪。

    可是他看来看去,这里面之人,基本跟历史中明末的名人一个也对不上。

    不过有一个例外,刘理顺,开封府杞县人,一个年过四旬的老举人,已经八次参加科考,但是都未能考中,至今依旧没有放弃他的进士梦。

    李丹想起前世曾经去过杞县,当地的朋友介绍当地的名人提及过这个刘理顺,说他十次进京赶考方才中了状元。无论如何,能当上状元也是了不起的,更何况十次进京赶考!

    简直是大明的励志典型。

    这可是隐藏在李丹这里的宝贝,未来复读社扬名天下的利器!

    李丹得知他就是那个后世大明崇祯七年的状元的时候,心里都有些激动,他这些准备,这些花费总算没有白白浪费了!

    不过,李丹看到刘理顺却是看到他的另一面——苦读,每天中午“放风”的时间里,无论老师和学生都飞一般跑回家中吃饭,也顺便出去歇息一二。

    这个刘理顺就拿出早准备好的饼子,就在大厅取暖的炭盆里烤一下,喝点凉水,然后接着读书。

    李丹中午过来三天,三天都发现他都在读书。

    这一天中午,李丹再次来到将军府的大厅,其余学生和老师都跑的没了影子,外面已经寒风呼啸,李丹见那个刘理顺又从怀里拿出一张面饼,放在大炭盆的盆沿,那里已经是一片黑灰,他的白面饼立马也是黑黢黢的跟碳灰混在一起。

    这时,刚好李丹迈步进来刚好看到他放面饼,正站在炭盆旁边的刘理顺有些不知所措,进退两难。

    “怎么不回家吃饭,也好歇息一下。”李丹笑着问道。

    “家里没人,现在就我一个。”刘理顺苦笑着答道,

    “回去生火也麻烦,倒不如在这里随便吃点。”

    李丹看了看刘理顺,四十多岁的人,一脸的沧桑与倔强的模样,也有些不忍心道:“你放心,过些时日,你的家人也都会被送过来。”

    复读社之人是分批送来的,第一批是京城附近的为主,他们的家眷全部送过来了。

    像刘理顺这种开封府之人,至少还得两个月,家人才能聚齐。

    “谢过李公子了!”刘理顺淡淡的说道。

    李丹见他很是拘谨,也没有长留,转身就走出去,心道:“这样可不是办法。”

    ……

    李丹转身回去,来找正在旁边军营食堂吃饭的叶宣。

    叶宣现在住的就是以前的军营,院子很大,足以住下上百人。

    李丹和他的护卫也是住在这里。

    叶宣的家其实还留在板升城,他也没有搬过来,不过,他和李丹一样,都是有专门的小灶,中午的时候,他回来吃饭就刚好赶上饭点,然后也和李丹汇报一下复读社里的情况。

    李丹正是让叶宣一边学习,一边也要将这些学生管起来,顺便他也能更好的了解这些学生。

    李丹坐在叶宣对面,看着正吃着烧麦,满嘴流油的叶宣道:“每天中午就是刘理顺一人不回家吗?”

    “我也是啊。”叶宣不禁打趣着,笑着说道。

    “要不让他和我一起来吃好了。”叶宣赶紧正色道。

    李丹单独问起刘理顺,显然刘理顺已经进入李丹的视线,如果不是李丹重视之人,他断不会专门回来询问的。

    “不过”,叶宣顺嘴说了一句,“刘理顺那人脾气很倔,未必会愿意过来。”

    李丹眉毛一挑:“你说刘理顺不愿意过来?”

    “刘理顺已经考过八次了,我已经算年纪比较大的了,他比我还要大十岁上下。他这样的人,连连遭遇打击,变的比较孤僻,不太愿意跟别人打交道。”叶宣补充说着现在刘理顺的情况。

    李丹想起刘理顺烤面饼的状态,不禁说道:“像他这样的人,就是我说也未必有用,对吧?”

    “他老人家跟我们大多说不到一块去,现在家人不在,即使发给他大米白面,估计他也难以吃好。”叶宣接着说道,李丹心里一颤。

    李丹本来对他们考虑的挺周全的,大米白面甚至柴草木炭锅碗瓢盆都全部预备好,若是家室都在,一家人都能其乐融融的一边照顾他读书,一边也能过好生活。

    刘理顺这种人现在就有点凄惨,中午回去要是一个人生活做饭,也未必不能吃好,可是一定会很紧张。

    这个时代做饭不像后世那么简单,哪怕是面条也要自己和面手工擀面等等,还要自己生火做菜,忙个不停最好也才做上一碗饭。

    对李丹来说,哪怕刘理顺年近半百,料理自己的生活都有些困难,但是依旧是可以值得重点培养的潜力股。

    复读社没有一下子就招徕江南张溥那种虽是秀才就名动天下的读书人,他现实里能够招收到刘理顺这样之人已经该偷着乐了。

    江南的读书人多是大家族出身,他们什么都不用考虑,有着充足的学习时间,甚至还有名师指点,自然在科考的道路上走的比其他人更顺利。

    要论天赋,他们未必比刘理顺这种北方的学子更聪明。

    好的天赋固然重要,后天条件的培养与支持却是能否让这些人才脱颖而出的关键。

    李丹为了让这些人来到塞外,已经花费巨大,费时费力,怎么可能忍受让他们白来一趟的结果。

    “我会尽快给你们办学校食堂,那些家眷没有搬来的,都可以进食堂吃饭。”

    如果不是照顾刘理顺的情绪,李丹恐怕已经揪着他来这里吃饭了。

    叶宣有些不解,甚至觉得李丹有些大动干戈:“现在可是就他一个人没有热饭吃,为他一个人就建一个食堂吗?”

    “嗯!”李丹点点头道,“以后可能就不止他一个了。总之他们的时间宝贵,而且可以一日三餐在那里吃就行。”

    李丹满脑子是复读社未来的进士状元,这个刘理顺可是希望之一,他可不想浪费。

    哪怕是用银子堆,他也要堆出一个状元来!

    这对于复读社的意义实在太大了,对于未来争取读书人太过重要了。

    可以说,他对于李丹在未来复读社打开名声起到的作用简直是关键性的。

    李丹是这里的老大,说话自然是算话的,叶宣也不再劝谏,他只是一边吃着烧麦,一边想着那个年近半百,孤独又倔强的刘理顺了。

    这老小子到底有什么神秘之处呢?

    明末英雄起南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